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攝影之夜-攝影文化沙龍」:跨世代八位攝影師,重新凝視自己創作
2021年4月正式開館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於2022年4月27日主辦開館一週年館慶典禮,由VERSE協助策劃執行,以「歲月鏡好,影耀今昔」為主題推出一系列活動,其中「攝影之夜-攝影文化講座」邀請八位跨世代攝影師擔任主講者,分享對自己而言最有意義的攝影作品,是一個非常動人的夜晚。
2021年4月正式開館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於2022年4月27日主辦開館一週年館慶典禮,由VERSE協助策劃執行,以「歲月鏡好,影耀今昔」為主題推出一系列活動,其中「攝影之夜-攝影文化講座」邀請八位跨世代攝影師擔任主講者,分享對自己而言最有意義的攝影作品,是一個非常動人的夜晚。
擔任講者的八位攝影師橫跨各世代領域,從前輩級的資深攝影家,到活躍於時尚與文化媒體的中生代攝影師,再到由社群崛起的新生代攝影師。每人在15分鐘的時間內,分享5至8張對自己最有意義的作品。
這不僅是一次創作者對自己作品的凝視,也是影像靈光的交會,更是一場跨世代、跨領域、跨社群的攝影之夜。
謝三泰:以攝影記錄臺灣社會脈動
第一位主講者是著名的紀實攝影家謝三泰。其作品充滿豐富的人文關懷精神,社會運動、庶民生活、弱勢族群都是謝三泰關注的對象。
他展示自己從事新聞工作二十多年來,鏡頭下的臺灣政治與勞工運動,彰顯臺灣社會經濟在歲月中變遷的的樣貌。目前謝三泰仍然創作不懈,尤其是他的核心關懷:對「臺灣奇蹟」的反思,亦即記錄臺灣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被忽略且遭受破壞的鄉村景象;以及年輕時他曾一度厭惡逃離,1985年後卻發現其珍貴意義,轉而開始拍攝紀錄的故鄉「澎湖」。
謝三泰也預告,明年他將以某種形式,分享這些年來他所紀錄的社會運動抗爭影像,作為他在65歲「屆齡退休」的年紀,送給自己與臺灣社會的一份禮物。
沈昭良:因為九二一,改變了我的攝影
資深攝影記者沈昭良曾三度獲頒金鼎獎雜誌類攝影獎,也是VERSE專題介紹過的攝影家,本次他介紹自己曾在九二一大地震執行的「身分證照義拍」計畫。
「當時我在自由時報工作,看到很多關於九二一地震的受災照片,非常衝擊。」沈昭良心想,身為一位攝影記者是否有什麼可以貢獻的?他想到半夜倉皇逃命的災民們,身上應該沒有錢包或身分證,便帶著簡便的設備至南投中寮鄉兩天駐點,替災民免費拍證件照,兩天共拍了一百多人。
這項計畫造成極大的迴響,吸引許多攝影師跟進,深入災區替災民免費義拍。一年後,沈昭良又返回中寮鄉,重新記錄之前他拍過照的民眾,這些人在他的鏡頭前,大多揚起了真誠的微笑,「這件事改變了我與攝影之間的關係,第一次覺得,原來攝影真的可以為社會做些什麼事。」
簡永彬:以魯莽態度記錄臺灣八○年代
「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創辦人」簡永彬和大家分享五張作品,其中四張是他在整理臺灣攝影史的過程中,幾位橫跨不同時代、他十分欣賞的攝影家作品,包括:楊寶財、林壽鎰、張照堂與林文強。他藉由這些作品述說日治與戰後時期臺灣的攝影故事,帶領聽眾感受臺灣當代攝影的力量。
最後簡永彬介紹自己的作品《走過八零年代系列》,他自述當時拍照風格非常「魯莽」,如同八○年代當時「臺灣錢淹腳目」所呈現的氛圍,「那時候的臺灣非常狂妄、狂野,彷彿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到,我便以這樣的角度去記錄當時臺灣的日常生活。」簡永彬表示,他近期陸續在整理這些底片,未來將會發表這一系列的作品。
汪正翔:我不擅長拍有意義的照片
長年探究「後攝影」觀念藝術、也是固定和VERSE與許多雜誌合作的攝影師汪正翔,一上台便說自己「不是很擅長拍有意義的照片」。一是自己不擅長透過攝影去呈現真實,二是自己體力很差,沒法跋山涉水。
汪正翔剛以攝影師為業接案時,曾有為台北市非法民宿拍照的經驗。在那樣的空間中,汪正翔看見令他感到悲哀的兩件事:躲藏在都市縫隙裡的社會邊緣人,與裝飾旅館空間的廉價藝術複製品。
「那種感覺就像是我已經是卑微的攝影師了,竟然有人比我更卑微;以及,竟然還有像我一樣的『藝術品』淪落至此。」於是他決定要讓旅館裡廉價藝術複製品能在藝術館空間展出,因而成為他《台北民宿畫》作品的創作契機,「如果說創作有什麼意義的話……人都是被階級社會結構限制住的,但偶爾有個片刻,在創作的過程中可以讓我們脫離這件事。」
陳詠華:時尚攝影師跨界挑戰紀實
新生代的人氣時尚攝影師陳詠華,分享影像中令她著迷的元素,例如復古、鏡面、車輛、人體、花卉、昆蟲、鳥,以及她創作時堅持使用的底片。
陳詠華分享拍攝《VERSE》第10期封面照片的經驗,她回憶當時遠赴到屏東恆春,正吹著落山風、又突然下雨,「但當恆春阿嬤們坐到椅子上的時候,突然間豔陽高照。」。
她深信那是一種「氣場」產生影響的獨特力量,在幾近完美的環境中,她拍下了陳英和張日貴兩位國寶級恆春民謠傳藝師極具生命力的影像,「神奇的是,當阿嬤一上車要前往下個拍攝地點的時候,恆春又突然下起雨來。」
目青:攝影讓我成為一個更溫暖的人
攝影師目青在社群媒體上擁有十萬粉絲,他作品畫面乾淨、色彩平衡清爽,常以影像佐詩,分享自己對於生活的細膩觀察。
目青認為攝影對他而言像在寫日記,放大自己感官,看見更多世界的美好,他希望將如此美好的感受帶給其他人,「有位憂鬱症患者對我說,每次都很期待我的更新。我心想,自己何德何能可以透過照片去影響一個人?」
他也強調影像「真實」的重要性:「數位時代裡,大家會為了討論熱度選擇修圖。但我認為影像有價值,是因為它自然而然地存在,而非透過加工。」影像能療癒自己與他人,透過影像的分享,目青希望大家都可以成為一個更溫暖的人。
拾癮拾影Cherry:抬頭看,重新發現天空
經營部落格「拾癮拾影」的Cherry,比起攝影師,她更喜歡稱呼自己為創作者。Cherry分享自己旅遊世界各地拍下的照片:錯過從布達佩斯通往瓦茲小鎮的火車、多瑙河橋上擁吻的情人、日本靜謐街景,濟州島的老人與瘸腳的貓……
疫情爆發後,不能四處旅行的Cherry,正好也經歷了一段心境上的低潮,「不想拿起相機,我找不到攝影對我還有什麼意義。」後來她抬起頭看天空,發現原來自己並非孤獨,「我突然被每一天的天空給觸動到,在天空中的月亮不是也孤獨著嗎?但同時又陪伴著我。」
她決定把工作室搬到隨時能看到天空的地方,並拿起攝影機,將天空記錄下來,「迷惘的時候就抬頭看著天空的變化,它像是在告訴我,要一起努力。」
差差李翔:最喜歡的照片是?
號稱「臺灣最會拍照郵差先生」的差差李翔,這次專程從台南上來,熱情的他一上台就將氣氛炒熱。李翔從事郵差工作16年,透過鏡頭記錄工作的每一刻,之所以能捕捉到台南美麗真摯的景象,是因為他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收信者,對家鄉的風土人情有著非常深厚的情感。
有一位他經常送信,已經非常熟稔的老伯伯,兩人常常在送信、收信的日常生活中閒聊,「我們每天話題的開頭就是:『今天吃飯沒?』然後他就開始聊他的生活。但有一天送完信跟他道別,隔天再來,他家就已經變靈堂,老伯伯離世了。」看見靈堂的李翔問自己,該去上柱香嗎?但自己正在工作中——或許身為郵差就是必須經歷這般無常,且無法讓自己參與其中。
一般攝影師可能無法輕易選出自己最喜歡的照片,李翔的答案卻很乾脆,自己最喜歡的照片就是他拍下的這位老伯伯,「因為我對他最有感情。」
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的館慶一週年活動-「攝影之夜」,八位攝影師分享自己眼裡的攝影靈光,啟發台下聽眾對於攝影可能的新想像。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將持續擔任臺灣攝影及影像藝術的推廣者、傳承者,讓這份珍貴的攝影靈光,往前開展出璀璨的光芒。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