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耀威:孤獨的街頭求生指南
No.1 地方創生裡不能沒有的維他命:閒暇
我常覺得地方太過用力去創生,「生」比較適合用「長」出來。
我常覺得地方太過用力去創生,「生」比較適合用「長」出來。
最近幾年,有許多機會潛入全台各地的地方場域,以顧問或是遊客的身份去觀察。我其實不太擅長當一個顧問,所以常常是扮演類似遊客的角色,問一些很平常的問題,例如有一次去某個離島偏鄉,我問了一位執事的專案經理人平時是如何規劃自己的村落生活?花多少時間散步其中?當時那個地方正在努力讓自己活化,被世人看見,經理人帶我遊走村落,眼前一片荒涼,所到之處罕有人跡,偶爾會有一位大叔騎著摩托車從旁經過,對我們報以窺探的眼光,彷彿我們來到不該來的地方,在這樣的偏僻之地,荒涼感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有時候正因為是這樣的蕭瑟風景,反而能因為長久累積出的生活軌跡而展現出感到頑強的生機。然而可能是因為忙著思考如何創生,忽略了真實的生活情調,那位專案經理人沿途導覽的制式與冷淡,讓我感覺不到對於地方的溫暖與切身感。我建議他離開每天埋首撰寫計畫的辦公室,規劃出一些時間出門散步,以一個比較慢的速度去走,騎腳踏車或走路都可以,去凝視那些理所當然的風景,去思考其所以然。
有一次聽山崎亮先生聊他參與地方的經驗,他分享到當時時常遇到再怎麼樣也揪不到人的工作坊,後來決定在當地租一個空間,讓員工們生活在其中,一起煮飯洗衣,慢慢引起地方人事物的連結,隨後才自然而然地展開工作。回想當初落腳正興街之初,其實沒有什麼使命感,就單純的開店維生,日復一日地與鄰居相處,結伴玩耍,一邊玩一邊自然地想出更好玩的事,並且自然地展開行動,要從地方提取出什麼,萬般招式先不急著使出,浸潤在其中淬鍊出的滋味才是關鍵,感覺到苦就苦中作樂,感覺到悲,就努力讓力量從悲中來,感覺不到什麼,就得花更多時間無所事事的亂晃;先放鬆肩頸,把那些沉重的擔子放下,更重要的是不要隨便去扛扛不起的擔子,藉著日常的練習,慢慢身心放鬆自然眼界會打開,視野開了能看見更多平時看不見的,再從生活中找到獨特的樂子,這個樂子不見得是甜的,而是自己有興趣的事,連結到生命歷程的困惑,以此作為動力,不是地方創生的號召,不是鮭魚返鄉的期許,不是這些口號與使命感,不是承接自爸媽或阿公阿嬤那邊的,而是從自己出發的意圖,是完完全全自己的,一旦挖到這一塊,熱情就會像泉源般湧出,跟你說,你會樂此不疲的。
我常覺得地方太過用力去創生,「生」比較適合用「長」出來的,以前有一陣子太用力,讓鄰居夥伴們都很為難,不知不覺綁架了別人的人生,現在調整自己,試著回到最開始的模樣,無所為而為,在眼前種下一粒種子,開一扇窗,然後靜靜地去感受流動在其中的人事物,感受不急著轉化為下一個行動,多給它一點時間去生,那段「正在經歷某種狀態」的時間是相當珍貴的,保持明晰與從容的態度去看待與思索,接下來無論有無,都跟它有關。
回想這些年遊走在我城裡入目的風景,最讓人雋永的不是各類豐富的活動,是赤腳在路邊練習彈吉他的海產攤老闆,是示範三叉戟如何使用的麵店老闆,是在屋頂練習舉重的甜點店老闆⋯⋯最近正在讀一本書,書名叫做《閒暇:一種靈魂的狀態》,裡頭有段引子「許多偉大真知灼見的獲得,往往正是處在閒暇之時,在我們的靈魂靜靜開放的此時此刻,就在這短暫的片刻之中,我們掌握到了理解『整個世界及其最深邃之本質』的契機。」,對如今充滿過於急迫創生意圖的社會氛圍,足以做為適切的提醒。
高耀威
以前,自以為是的想當一個能堵住水壩的少年。變成中年後,試著在潰堤的世界裡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