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為下一個35年進行活存演習:兩廳院如何面向未來?

為下一個35年進行活存演習:兩廳院如何面向未來?

成立於1987年的國家兩廳院於今年邁入第35年,推出系列計畫「廳院35・藝術行動」,以首檔活動《2057: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拉開序幕。

成立於1987年的兩廳院,今年邁入第35年。

COVID-19為表演藝術帶來嚴峻的考驗,成立於1987年的國家兩廳院於今年邁入第35年,兩廳院不但積極應變,推動數位轉型,也在這個時間點推出系列計畫「廳院35・藝術行動」,透過各種表演計畫、展覽與行動等,層層疊出兩廳院35年來在台灣積累的藝文厚度,並思索表演藝術機構的未來發展。

「廳院35.藝術行動」不僅要回顧過去,更希望誘發大眾思索劇場的未來。首檔活動《2057: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由橫跨視覺與舞蹈的旅法藝術家暨策展人林人中策展,邀請11組20至40世代的跨域創作者共同思辨2057年的展演形式、社會局勢、氣候危機、生態災難及疫情嬰兒潮世代年滿35歲時懷抱的世界觀,為國家兩廳院的下一個35年聚眾、倡議與排演,連續11天在實驗劇場,透過各類型的演出,探尋並議論未來世界的樣貌。

(1987+35) + 35 = 2057:劇場作為紀錄時代的議場

「找到劇場存在的價值,找到劇場思辨、或帶領思辨的力量,我覺得那是年紀最成熟的兩廳院義不容辭的角色跟責任。」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我們不僅要望向未來的35年,也要在這個場域和歷史與記憶、經驗與未來一同想像,進一步思考一座國家級劇院在社會中擔任的角色,如何以藝術作為媒介,創造甚至改變世界,並帶來更多的影響力。」

正因為談論的是未來,劉怡汝說,兩廳院在這檔活動更有意識地邀集年輕一代的創作者參與,平均年齡僅在30歲上下;此外,這次邀約來視覺藝術場域藝術家林人中擔綱策展人,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人選,「我們更盼望著策展人以既熟悉、但又帶著一點局外人的距離,帶給我們一些更理性的思維跟想法。」

自2016年起旅居巴黎、擅長現場性展覽與策展創作的林人中,在「想像2057」的命題底下,匯集11組台灣藝術家,以彼此呼應又各自不同的展演形式提出回應。特別的是,在這次的11組藝術家中,有8組是第一次在兩廳院演出或首度發表長篇作品的新秀,之於兩廳院而言無疑是一次極大膽的嘗試;林安琪(Ciwas Tahos)、陳俊宇及酸屋更是近年備受矚目的視覺與行為藝術家。

藝術家酸屋陳冠穎(左)、陳孝齊(右)。

林人中詰問:「每個時代人們需要劇場的理由不盡相同,在過去,劇場是政治宣傳的工具,又譬如在疫情期間,對劇場的鄉愁是集體儀式。那麼下一個35年,劇場對這個社會來說意味了什麼?而藝術家又如何透過劇場這項媒介來回應此刻我們身處的動盪不安的時代?」

自去年開始,林人中便與兩廳院合作,主持「NTCH Salon 劇院沙龍」,開場主題即以「思辨機構」為名,透過反身性(Reflexivity)途徑揭開辯證起點與問題意識,積極檢視、自省及思考藝術機構在文化生態中扮演的公共任務。

而這次的《2057: 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則可視為醞釀近一年後,延伸而來的具體展演實踐,「當我們來一起討論兩廳院35年要怎麼紀念的時候,比起我們來檢視它的歷史,或台灣現╱當代劇場的發展史,更重要的可能是,我們怎麼透過做一件事情,來邀請藝術家跟觀眾來和我們一起討論:現在到底是什麼?我們希望什麼樣的未來?」

「從小時候的萬安演習,到學校、社區、公司可能有過的演習,我一直覺得『演習』是一個有趣的情境跟假設。當災難或危機來臨的時候,你的身體該怎麼辦?你要做什麼?你要如何保護自己、甚至是周遭的人事物?」於是,林人中思考,能否將這樣的架構套入人們對於未來的想像,「在35年後的社會底下,我們可不可以來演習那時候各種各樣的生活現實,以及面對可能發生的災難之下,我們要運動什麼樣的活存機制?」


《2057: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由橫跨視覺與舞蹈的旅法藝術家暨策展人林人中策展。

年輕世代藝術家,挑戰劇場框架大膽叩問未來

「這次邀請了11組藝術家,來到劇場裡面,但不是做劇場的製作,而是透過「演習」的提案,規劃一連串身體的行動跟事件,這當中也包含參與、討論。」展演設定上,林人中撤除了單面觀眾席,讓黑盒子呈現為裸空間,邀請藝術家重新想像劇場的定義與條件,「不能有舞台布景及過多的技術設備,因為它空無一物,所以充滿了任何事件與形式的可能性。」

11組年輕世代的藝術家,面對35年之後的2057,有各自深掘的社會議題,同時挑戰社會敏感神經,包含:蘇品文《中性練習》、簡詩翰《今年沒有遊行》,皆觸及平權與性別流動的未來去向;林安琪(Ciwas Tahos)《練習與hiṟing溝通》、酸屋《「高潮」有話要說》、喻敏婷《根據極有可能發生的真實事件》、瓦旦.督喜《三十五年後的spi》則針對環境、動植物與氣候危機提出生活與生存提案。

陳俊宇《演譯計算: " 4:00:00:00 " / I》、李明潔《吐司機與夏日》、蔡承翰《La petite mort》則推敲未來的身體儀式、神話與景觀;高慕曦與郭家瑋《觀 0001 號演習》、林祐如與田孝慈《只能看見部分的折疊的綠洲喝空運動的酒瓶與嬰兒》則想像2057年,當人們看「當代劇場」時,劇場會變成什麼模樣。


《2057: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邀請11組藝術家將「劇場」轉換為「議場」,為下一個35年聚眾、倡議與排演。(後排左起)酸屋陳冠穎、陳孝齊、蔡承翰、(第二排左起)蘇品文、田孝慈、林祐如、林人中、劉怡汝、李明潔、李欣穎、簡詩翰、郭家瑋、(前排左起)陳俊宇、喻敏婷。

第一場節目《觀 0001 號演習》的創作者郭家瑋分享,「我們發現,劇場其實是一個對觀眾限制非常多的場域,但這些限制真的是必要的嗎?在這次的作品當中,我們設定了各種不同的機制,邀請觀眾打破劇場既定的想像與限制、甚至嘗試逾越法規,一起在行動中思索未來劇場可能的觀看表演方式。」

這些來自舞蹈、劇場、視覺藝術背景的藝術家,把實驗劇場改裝為連續11天的開放情境的辯論現場,透過挑戰劇場框架的各種展演形式,包含參與式指令與遊戲、工作坊、論壇等,探討未來世代生活與生存的可能樣態。 

若以35年為一個時間刻度,回望1987年是解嚴、人口爆炸的年分,至現在的2022年,因為疫情產生急遽變化、政治、藝術、環境生態的改變,時常令人措手不及。

面對35年後的世界,人類的生活與生存將面臨什麼樣的挑戰、表演藝術又將在此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一系列在兩廳院35週年誕生的紛呈想望,將是一場引人深思的超前部署。

|活動資訊|
《2057: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購票|連結

文字/黃銘彰 圖片/兩廳院提供 編輯/梁雯晶 核稿/梁雯晶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黃銘彰
  • 圖片/兩廳院提供
  • 編輯/梁雯晶
  • 核稿/梁雯晶
黃銘彰

黃銘彰

出身嘉義,畢業於臺灣大學法律學系財經法學組,曾任《VERSE》執行主編、《The Big Issue Taiwan》主編。編有《本地 The Place:屏東》、《本地 The Place:嘉義市》等多本刊物,並曾於 2021 年臺灣設計展、2022 年臺灣文博會擔任分區策展人。現經營創意工作室「平凡製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