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為何我們需要關於「死亡」的繪本呢?

像個孩子一樣閱讀

為何我們需要關於「死亡」的繪本呢?

談論「死亡」的繪本總是少數,但如《活了100萬次的貓》及《在我被吃掉以前》,每每推出總會引起討論,甚至成為深植人心的經典。

眾多關於「死亡」的繪本,與青鳥書店前店長孟孟。

談論「死亡」的繪本總是少數,但如《活了100萬次的貓》及《在我被吃掉以前》,每每推出總會引起討論,甚至成為深植人心的經典。有著「拒否柴」稱號的青鳥書店前店長孟孟,就是這類繪本的愛好者一,VERSE邀請她和我們介紹那些讓她喜愛的死亡議題繪本,以及她從故事中看見的生命哀愁與微光。

VERSE(以下簡稱V):作為讀者,你自己為什麼喜歡關於死亡的繪本呢?

青鳥書店前店長孟孟(以下簡稱孟孟):我一直都比較喜歡有著強烈主題的書籍,好比死亡,就是在故事當中的一個巨大事件,足以影響主角的生命,並且從中成長。會開始關注死亡相關議題的繪本作品,是從「阿河」的新聞事件開始的:

阿河是一隻高雄私人動物園裡的河馬,隨著動物園倒閉,牠也被迫運送到台中的天馬牧場,運送的貨車卻沒有做防護措施,導致阿河意外摔死。這件事在當年引起廣泛討論,我看到新聞後很震驚,同樣是生命的逝去,為什麼阿河的死去卻彷彿變成譁眾取寵的新聞話題?這事件後來也被繪本作家安哲畫成了繪本《阿河》,也成為我開始關注動物議題,以及接觸類似主題的繪本作品的一個契機。

V:以你的觀察,「死亡」是一個較少在繪本中提及和探討的主題嗎?

孟孟:談論死亡的繪本並不多,涉及到這個主題的繪本往往以較趣味的方式呈現。以繪本《活了100萬次的貓》為例,就是很經典的敘事手法,讓這隻貓在「死亡」與「重生」之間反覆輪迴,這種重複性的敘事在繪本中很常見;又例如繪本《和你在一起》,從故事開頭就投下了懸念——到底是老爺爺,還是老奶奶過世了呢?直到結尾讀者才會明白,是老爺爺的妻子已經離開了,而老爺爺是在依循著從前伴侶每天的行程,思念對方。

像這些題材以及敘事方式,通常會是在清明節等比較特殊的日子裡,繪本老師才會唸給小朋友們聽,因為在教學的考量上,若是無緣無故進行死亡議題的朗讀,可能會觸發小朋友的過多想像,而那些想像是我們難以控制的。比較受到大眾歡迎的繪本類型,基本上都具有教育幼兒的意義,例如要乖乖洗澡、要把頭髮梳整齊等等,或者是用動物形象的故事角色,帶領小朋友學習人際關係的互動等。

不過,「死亡」主題繪本近幾年增加了些,或許是受疫情影響,大家的生活被按下暫停鍵,安全距離改變了許多人的工作及生活模式,有些處在不同國家的家人能重新聚集,有些人被限制了安全距離,改變了工作或生活模式,也有些人因而過世,許多創作者在心境及位置上也有了轉變。

V:當得知這個採訪主題後,你想到了哪些繪本呢?

孟孟:其實最一開始想到的是《死神休假~撈金魚》,儘管它在諸多死亡題材的繪本中顯得有些偏題,卻也很清楚地點醒讀者:倘若你沒有把自己生活過好,那跟死去其實是沒有差別的;至於《活了100萬次的貓》是因為譯者林真美老師,她是兒童繪本譯者圈中的翹楚,日本國立御茶之水女子大學兒童學碩士,許多經典繪本便是透過她引進台灣的。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的文字雖然偏多,卻也是講述死亡最完整的一部作品,它非常真實地描述親人的過世,以及家中可能會遭遇的情境,帶領讀者思考如何去看待家人的死亡,與自己處理情緒的方式。另一本《和你在一起》,也是在描寫親人的亡故,卻採用了非常溫暖的插畫風格,就連書名也不會令人直覺地聯想到死亡,而是以「出遠門」的隱喻作為敘事手法,到了結尾才揭曉人物已經過世的事實。

《再見的練習》是我臨時又帶來的一本,它以不同的形式來呈現「說再見」這個課題,也使用了很多譬喻來呈現動物離開以後,主人心中的感受,例如從風裡聽見的狗狗叫聲等等,都是非常細膩的書寫手法,帶出留下來的人所經歷的惆悵與哀傷。

V:《活了100萬次的貓》一直以來是繪本中的經典,你認為這部作品能獲得許多人喜愛的原因是什麼?

孟孟:比如我剛才說到的敘事方式,這種反覆的寫作手法會特別讓小朋友在閱讀過程中充滿趣味性,透過這隻貓持續地輪迴投胎,帶領讀者看見牠在不同家庭中的面貌。它的文字相當淺白,在短小的一頁篇幅中就講完了貓的一世,而當貓死了以後,養貓的人類都非常難過,唯獨貓本身並不感到傷心,其中的對比很強烈,讓讀者產生了「牠為什麼不傷心」的疑惑,也滿足了大家對於貓的各種想像,畢竟每個人第一次遇見貓的情境都可能不同,更貼近人心。

直到這隻貓成為了不屬於任何人的野貓,並且遇見對牠非常重要的另一隻白貓,牠才終於不再將生命視為一次次單調的重複,並且好好地感受生命的意義。這種變化是我認為這本繪本最成功的原因,它透過了極短的篇幅,使讀者明白人活在這個世上最需要在意的,並不是死亡,而是自己該如何活著。

繪本《活了100萬次的貓》。

V:《活了100萬次的貓》與《在我被吃掉以前》都在閱讀上有著衝擊與反差感,前者以生的厭倦談論愛,後者則是用溫暖的筆觸道來死亡前的惆悵與不捨。你如何看這種情節安排呢? 

孟孟:我覺得這兩部繪本都並沒有要將死亡陳述得多麼可怕、悽慘,也沒有要教訓讀者應該做多少好事才能好好活著,它們都只是想讓大家在閱讀過程中,仔細反思自己生命的價值究竟是什麼。「反差感」是蠻重要的呈現方式,如果作者沒有刻劃主角活著的過程,那麼死亡也容易讓讀者感到舉無輕重。好比《活了100萬次的貓》,如果讀者沒有先看了前半段這隻貓對於死亡的無感,就很難層層堆疊情緒,進而被結局的惆悵感所觸動。

《在我被吃掉以前》特別吸引人的地方,是他以動物擬人化的方式去呈現親情的主題。故事開頭就寫說小牛在被吃掉以前,想要去見媽媽最後一面,彷彿我們在做出一個重要決定之前,需要去見見自己家人的過程一樣,很能夠戳中身為人類的痛點。它也探討了動物位階的議題,同樣是動物,為什麼大象和長頸鹿能夠受人們喜愛,而小牛卻只能養肥等著被吃掉呢?

聽說有些家長反應自己的小孩讀過繪本後就不敢吃牛,我覺得這證明了作品的成功,即便作者僅是提出問題,但依然能讓小讀者開啟「為什麼要吃牛?」、「牠們活著就是為了讓我們吃掉嗎?」等等的生命思考,從而學習尊重生命。當然,這對於出版社而言就會是比較具爭議性的一本書。

繪本《在我被吃掉以前》。

V:你認為結合「動物形象」與「死亡議題」的敘事手法,能夠觸動大眾人心的原因是什麼?

孟孟:每個人可能都曾經遇見一個印象深刻的動物,而牠們也是生活中非常溫暖的一個陪伴者形象,一旦這樣的陪伴者離開了自己,自己也隨之變回孤身一人的狀態。《活了100萬次的貓》和《在我被吃掉以前》都將動物角色擬人化,但若是讀者剛好有家人過世,也許就會默默將故事中的動物轉換成家人的樣子。

而《再見的練習》則是描述了寵物狗狗過世之後的故事,當主角看見家中許多狗狗曾經生活過的痕跡,就會一再察覺到狗狗已經不在了,而自己的客廳也不再會被搗亂了。我覺得這些繪本無論是將動物擬人,或者是使用動物的題材,其實都仍是在細節當中,講述了至親逝世的感受。

V:《死神休假~撈金魚》這本繪本為何讓你印象深刻呢?

孟孟:當初看到這本繪本,就不禁想,人為什麼要一直工作呢?死神居然有那麼多假沒有使用,其實也跟必須上班才能養活自己的人類很像。故事敘述死神離開了祂的職位,並開始去嘗試各種自己想做的事情,這似乎也在提醒我們不能讓工作大於你的生活,如果一個人將自己全心全意都放在工作上的話,就有可能忘記該如何生活,這是我從部作品中得到的最大體悟。我很喜歡死神休假後跑到海灘上,待了一整天只是在想事情的段落,這也讓我想到最近很紅的漫畫《殭屍100~在成為殭屍前要做的100件事~》,他們都描述了主角面臨到一個巨大的生活轉折之後,才意識到自己的生活本身,並且重新把生活重心放到對的位置上。

V:《爺爺有沒有穿西裝?》以孩童的視角提出對生與死的一連串叩問,你怎麼看這本繪本呢?

 孟孟:這本繪本對我來說別具意義,第一次在國中的共讀課程讀到時,我的阿公剛剛過世,我想作者在還是小孩時應該也有類似的經歷。主角布魯諾看爺爺的視角就與我阿公過世時的感受蠻像,每當讀到這本書,我彷彿就回到阿公離開的那一天,跟布魯諾一樣穿梭在親戚以及那些沒有很熟的人之間,看到大人們談論死者並且為之傷心。那時作為小孩的我,沒辦法在喪禮的場合做些什麼。

這本書很適合小孩子,它從爺爺的過世開始,述說到後續家人的反應,又透過主角拋出一連串的問題,就是希望讓小孩子去理解死亡是怎麼一回事。

帶著惆悵與浪漫的繪本《和你在一起》。

V:我們為什麼需要死亡議題的繪本呢??

孟孟:我覺得死亡所蘊含的意義,就在於它作為生命終點的象徵,使得我們必須在這個終點到來以前,完成一些對於自身而言重要的事情。而對於小孩子來講,當他明白所有人總有一天都會死,他就必須在活著的日子裡去實踐自己想要做的事。另外,孩子也需要懂得如何面對死亡,不能夠為了一個已經離開的人而一蹶不振。如果我們從小就開始告訴孩子們死亡的意義,也許將來他們真的遇到了死亡的發生,就不會因為傷感而無法處理內心巨大的傷痛。

死亡的繪本帶來的不僅是療癒,當長大以後再回頭去看這些繪本,或是想起裡面的某個橋段,就會覺得那些死亡的描寫,都是要提醒自己好好活下去的意念。

V:對於剛認識死亡的年幼讀者,以及經歷過親人逝世的大人讀者,分別會推薦哪本作品呢?

孟孟:對於小朋友讀者,我會想推薦《活了100萬次的貓》,它所採用的反覆敘事的手法,非常適合兒童,儘管每個段落都以類似的句式寫出,卻因為有趣的題材設定,在短短的篇幅內就呈現了各種對比。這隻貓的個性也相當鮮明,從為自己活了一百萬次的經歷沾沾自喜,到擁有悲傷的情緒,最後與白貓一同離去。留下的一窩小貓,我覺得這就是希望的象徵,這些小貓都將承載牠們的意念,繼續活下去。

至於大人讀者,我則會推薦《和你在一起》,這本是台灣繪本創作者詹廸薾的作品,之所以會創作這本書,是因為在國外留學的時候,偶然在一個她很喜歡的公園的長椅上,看見了紀念署名,詹廸薾才意識到原來像這樣一張公園長椅,也可以是為了紀念一個曾經很喜歡待在這裡的某個人而存在。這樣一個小小,卻深刻的事件,對於剛歷經死亡的大人來說,也許就能夠不用那麼執著在對方過世的結果,反而可以去想死去的人還留給生者什麼樣的事物,透過它們來思念與紀念。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柯冠旭 攝影/Mion 編輯/Mion 核稿/郭振宇
文字/柯冠旭 攝影/Mion 編輯/Mion 核稿/郭振宇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