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氏製作創辦人吳孝儒:「設計來自於對生活的取樣」
無氏製作團隊由吳孝儒創辦,無論是傳統產業、文化策展,或者甜點包裝,他皆能深入挖掘案例的脈絡與故事,發展出「型隨在地Form Follows Story」的創作理念。
最近,隨著夏季來臨,全家便利商店推出了全新甜點品牌「minimore」,甜而不膩的好滋味、活潑清爽的包裝設計,引人食指大動,創下銷售佳績。這一系列產品的包裝識別設計、品牌定位,出自於無氏製作團隊之手。這個近年台灣最活躍的設計團隊,由學工業設計出身的吳孝儒創辦,無論是傳統產業、文化策展,或者甜點包裝,他皆能以整合設計的角度,深入挖掘案例的脈絡與故事,發展出「型隨在地Form Follows Story」的創作理念。
頂著一頭捲髮、頭戴棒球帽、身著全黑的無氏製作創辦人吳孝儒,人稱Pili的他,走在工作室座落的西門町街區上,比起設計師,更像是一名玩音樂的人。事實上,這位近年來為許多老字號品牌、傳統產業打造出嶄新視覺形象的年輕設計師,也的確喜愛音樂,曾是名業餘DJ。「做設計跟音樂sample的概念很像,尤其是在做文化相關創意的時候,我很多的設計概念來自於對生活的取樣。」
他指著工作室中擺放的一組器皿作品「塑瓷」表示,這個系列作品的創作靈感,發想自台灣辦桌文化中常見的塑膠碗。「上面細細的『肋柱』結構不只是為了好看,它還能夠讓塑膠碗握起來更穩固,而應用在陶瓷產品上則能夠幫助薄瓷在燒製的過程較不容易突然降溫,提高良率。」
吳孝儒從生活中那些早已習以為常的片刻,擷取出獨特非凡的部分,應用在大大小小的創作裡,而推動他不斷向前的力量,正來自於他對生活和文化脈絡的著迷。
誤打誤撞進入工業設計領域
從小到大,吳孝儒就被父母賦予很大的期待。「我父親是牙體技術師,服務的客戶都是牙醫師,因此家人一直都希望我未來能夠成為社經地位高、收入穩定的牙醫師。」儘管被寄予厚望,但自認學業成績普通的他,始終對念書這件事提不起興趣,「我成績大概落在班上十幾名,根本不太可能考上牙醫系。」
抱持著不想再讀需要大量背誦書本科系的念頭,吳孝儒嘗試報考美術術科考試,但畢竟非美術班出身,又沒有接受過相關專業訓練,自然很難在講究水墨、彩繪、素描等純美術技法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考量父母的意見後,他以推甄的方式,考上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誤打誤撞走上設計之路。
入學後,吳孝儒發現設計相關科系的課程雖然不用背誦各種枯燥乏味的理論,但有別於其他學校的工設系大多從數理與邏輯概念切入教學核心,實踐工設系則是要培養學生將抽象的內容或感受,藉由設計具體地傳達出來。「這種訓練方式其實滿扎實的,所以剛入學的前兩年,我的學業成績並不好。加上當時有許多企業會舉辦工業設計相關比賽,很多同學非常擅長比賽,但我就是對這些競賽不在行,所以曾經也懷疑過自己是不是選錯科系。」回想那段過往,他露出有些苦澀的笑容。
故宮從2005年開始,以「Old is New」為主題,邀集國內外各領域的專家學者,舉辦一系列的論壇和工作坊活動。2007年,彼時還是大二學生的他,出於對當代設計思潮的興趣,也報名參加了這場盛會。
「我當時正處於對人生很迷惘的階段。」那場工作坊成為改變他人生方向的中重要轉捩點。他在會議上遇見崇敬的設計師─荷蘭楚格設計(Droog Design)創辦人海斯.貝克(Gijs Bakker),楚格設計強調在設計上引入人文思考,認為整合產品的功能用途,才能發揮最適合的功效,讓他理解到工業設計其實也能從文化的角度切入,透過創意去解決問題與說故事。
讓設計成為說故事的媒介
經過故宮活動的洗禮,吳孝儒對於「設計」的想法開始漸漸成型,在進行大學畢業製作時,系上的老師們會進到教室觀看學生的構想草圖,挑選有意指導的學生,「我的裱板上,貼滿了我在暑假時拍攝的各種台灣街道觀察照片,沒有人知道我想做什麼,也因此沒有被分配到老師。」
後來,仰慕楚格設計的他,因為團隊中有不少設計師都曾在荷蘭埃因霍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任教,他主動向學校提出申請,徵求台灣第一位畢業於該學校的竅門設計事務所創辦人王俊隆擔任指導老師。「其實讓校內老師指導是相對安全的,畢竟最後評圖時校外老師不會參與,但我當時直覺就想找王老師指導,也因為這次的經驗體悟到,答案不是等著別人給,而是要靠自己尋找。」
2009年,吳孝儒將明朝古董圈椅,和平凡廉價的台式塑膠凳拼接在一起,創作出令他聲名大噪的作品「圈凳」。這件作品讓他成功錄取台灣創意設計中心(今台灣設計研究院)第一次舉辦的國際展覽徵件計畫,更一舉在米蘭設計周打響名號。
當時的他還不到25歲,便獲得許多國際媒體和設計領域前輩的關注,但他並沒有就此往傳統工業設計的道路前進,仍然繼續關注文化設計議題,並從中挖掘創作養分。
過去工業設計教導學生以設計的方式解決問題,但隨著時代演進,大部分工業技術上的需求已能獲得滿足,例如從前推出新一代手機時,軟硬體會有大幅度更新,現在大多僅是微調優化。「現代的工業設計應該轉變成一種創造需求的武器,我一直相信設計師可以是個說故事的人。」吳孝儒說。
因地制宜的設計
2011年,吳孝儒在文建會(今文化部)的支持下,以「文創產業創業圓夢計畫」獎助金為基礎,創立「吳氏設計有限公司」。隨著公司逐漸成長,加入不同專長的設計夥伴,2013年,他將個人工作室轉型成提供品牌整合、視覺包裝與策展規劃執行等多元業務服務的「無氏製作」。
點開無氏製作的官方網站,作品內容包羅萬象,從最初一鳴驚人的圈凳作品,到近幾年陸續為台南「阿霞飯店」操刀的品牌識別整合企畫、策劃「2019台灣設計展─屏東西」展覽、為美秀集團的《多色寶山大王》專輯製作「天地脈動精體神多色能量合一寶塔」,以及和臺東設計中心合力推動的「台東慢波」計畫等。
創作形式與風格樣貌雖不盡相同,但皆擁有與在地日常生活深刻的連結,讓觀賞者不再只是看見作品美麗的外觀,而是從設計的成果中,感受裡頭蘊含的深刻文化脈絡。值得一提的是,無氏接案的準則向來以團隊成員有興趣的內容為優先,「同事喜歡、有在關注相關議題,才能讓大家更加投入設計,做出深入精髓的成果。」例如台東慢波計畫,即是因為同事嚮往台東生活,無氏製作才決定承接這個案子。
吳孝儒表示,對他而言,比起強調風格與美學,思考脈絡和故事如何透過設計呈現更加重要,「設計是因地制宜的。」從吳氏設計到無氏製作,他以「型隨在地Form Follows Story」的創作理念,將日常中觀察到的細節,透過設計傳遞給大眾。
「原來如此」的創作脈絡
回顧創業一路以來的過程,他坦言,每個階段都很困難,「設計有個很大的挑戰,就是每個概念通常只能賣一次。」
但這也是設計之所以迷人之處。每次接到新案例挑戰時,吳孝儒始終沉迷於分析脈絡、拆解、橋接、創作的過程,並樂此不疲。
對他來說,好的設計與DJ創作音樂的原理相似。DJ在橋接前後兩首不同歌曲的過程中,常會應用mashup的技巧,讓兩首節奏、風格都不一樣的歌曲可以聽起來順暢,創作出新樂曲。「這和設計師在進行文化轉譯時一樣,我們要把不同材質、年代的東西自然地串連在一起,形成新的作品。」
重視脈絡的銜接與形塑是無氏製作最大的特色。這也與吳孝儒將取自姓氏的「吳氏設計」改名為「無氏製作」,有意識地自我去風格化有關連。「設計不僅是視覺包裝,內容製作才是其中的靈魂。」
如同吳孝儒看動畫時,焦點不是放在原畫是誰,而是仔細觀察動畫的敘事節奏,好奇這部動畫背後的導演是誰?監制是誰?當答案揭曉,與他心裡猜測吻合時,他會開心地覺得:「原來是這個人做的!難怪!」
反映到他對於無氏製作未來的期許,比起作品風格強烈,一眼就可看出是誰的作品,他更期待看完無氏作品的人,會有「哇!是無氏製作,原來如此!」的驚喜感受。
「這樣不是會更有趣嗎?」他笑著反問。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8封面故事「花啦嗶啵:客家新文化」,更多關於客家文化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