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敏迪的聲音旅行:疫情之下,何不回頭認識台灣這塊土地?

Lexus × VERSE|Podcast〈MY WAY〉

敏迪的聲音旅行:疫情之下,何不回頭認識台灣這塊土地?

現場採集的聲音原本沒有想直接用在節目。結果後來發現我在現場所收到的聲音都好棒,我覺得我一定要把它放到節目裡。

以說書國際新聞,在Podcast市場擁有大批忠實聽眾的敏迪,近期在頻道開啟新系列《敏迪散步》,不曾主動規劃旅行的敏迪,希望在無法出國的疫情間,能透過聲音帶領大家認識台灣土地的故事。

VERSE與Lexus聯名出品的Podcast節目〈MY WAY〉,第二期主題「旅行的意義」,由敏迪以聲音旅行為題,與《VERSE》社長暨總編輯張鐵志進行一場深度對談──談在地方旅行中體驗到的樂趣、聲音旅行的特別之處,以及國際及在地議題間的串連。

敏迪散步的起點

張鐵志(以下簡稱鐵):敏迪選讀嘗試製作關於旅行的新企畫——敏迪散步,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國際新聞報導節目之外,你是如何決定要開始發展旅行企畫?

敏迪(以下簡稱敏):之前有跟《島內散步》合作幾次,發現將旅行放到節目裡效果很不錯,聽眾們都很喜歡,於是就開始思考是否可能單獨製作旅行專門的企畫。

一開始,想跟《島內散步》完全合作,請島內每個月挑一個行程給我,因為在旅行這件事上我是一張白紙,如果他們讓我挑,反而會讓我侷限在自己預設的立場裡,於是我就讓島內直接推薦我去哪裡玩,彼此合作,我參加你的行程、你讓我把行程裡面的內容變成Podcast。

透過《島內散步》的帶領,會像是有個導覽老師說一些歷史故事,讓我在旅行的過程中會有更多、更深入的內容。這也是我的聽眾會想聽到的。

鐵:一開始想如何呈現?

敏:我其實一開始沒有想得很複雜,就想說我是去玩,只是同時要收音,錄下來後我要回去自己複習。

現場採集的聲音原本沒有想直接用在節目,只是讓我在複習的過程中重新思考、解構那場旅程,像我在國際新聞一樣講給大家聽我又去哪裡玩。結果後來發現我在現場所收到的聲音都好棒,我覺得我一定要把它放到節目裡。

像是以前我在大稻埕有一條走了5年、非常熟悉的路線,但當我戴起耳機用聽的方式重新走一遍那條路的時候,它呈現出來的環境音跟我過往走在路上的聲音是截然不同的。

但這也導致製作工序非常複雜,每一秒的聲音要如何呈現都要全部重新想過一遍,好累但又好棒,我沒有意料到這個驚喜。

比如說,大稻埕一位阿公騎腳踏車過去,放的老歌音響,從我左耳大聲進來、右耳小聲出去的那個感受,我一定要讓大家感受到。

所以後來敏迪散步變成大部分故事是我用口白敘述,或有時候我會跟導覽老師收音,直接放導覽老師當場講故事的聲音,再接續穿插不同的環境音來呈現。

敏迪散步以敏迪口白敘述為主,穿插不同的環境音來呈現。(圖/蔡傑曦攝影)

鐵:在你走過這些路之後,有哪一個聲音讓你特別難忘,不管是環境音或者是導覽員解說,你有覺得有特別印象深刻的嗎?

敏:我覺得都是路邊婆婆媽媽們聊天的聲音特別難忘,有一次在龜山島搭船,我在甲板上收海浪打在甲板的聲音,身後有一群大概四、五十歲的人,臉都紅紅的,其中一人突然拿出一瓶高粱,早上9點的船,他們就在船上開始喝高粱,一群人聊著天,開始笑,然後開始唱歌,我立刻就轉身開始收他們的聲音。對我而言,這個是旅行的一個樂趣。

旅行除了在哪裡、怎麼玩以外,還有你跟誰去玩。

這些人我在甲板上才認識,他們是我生活圈裡完全不會碰到的人,但在旅行的當下我遇到了他們,並跟他們一起唱歌聊天、體會他們的快樂,這個是我最印象深刻且最大的收穫。

|延伸閱讀|新耳朵經濟:Podcast 會搶走廣播的廣告嗎?

聽覺旅行的可能性

鐵:你覺得讓聽眾用聽覺來旅行跟其他像看書或影片等方式相比,有哪些不同之處?

敏:首先感官上的刺激就截然不同,在做這個節目時我的初衷是:「我帶大家看很多國際新聞、一直聽國外的事情,而因為疫情大家無法出國,那我們是否可以回頭花一點時間好好待在台灣、好好的認識台灣這塊土地每個角落的故事。」  

後來很意外的是,在節目播出後有很多海外聽眾的回饋,「你的聲音讓我覺得這一個小時內,我人就在台灣。」透過聲音帶領聽眾旅行,即便你人在台北市,我可以帶你聽到恆春的聲音、台灣極東點海浪的聲音。

其實在旅行的當下,不太可能探索太多的故事或挖掘歷史,即便有深度的導覽團帶領,也只能吸收到他給你的資訊, 所以我在回來後會再做更多功課。

在準備《敏迪散步》時,我是以一張白紙的狀態去看待這些(地方)並從裡面看出問題,等我回到家後再去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所以我帶大家旅行,其實比較像是一個旅行小白在領路,慢慢地填充許多內容,站在大家的位置去解答。

但我必須承認聲音旅行還是有它的侷限性,你光聽海浪的聲音或踩在草地上的沙沙聲,你還是會自己去想像,聽眾會去想像那個畫面,但書還有照片,如果聲音給人的感受不完整,我會用拍照或IG限動的方式補充。

鐵:那在台灣呢,你有哪些地方想要許願去做節目?

敏:我想要去司馬庫斯。我身邊一直有同學會主動去司馬庫斯玩,他們都說一輩子一定要去過一次,但我一直都沒有機會,一方面是因爲我自己懶、不太會去主動規劃。但現在如果有機會很想要去司馬庫斯看看,它是台灣少數有點像是社會主義、共好經營的方法,讓我覺得很想去認識。

我也想重新走一遍我曾去過的城市,新竹跟台南都是。我想重新再認識古城,有很多歷史故事可以聽的地方尤其吸引我。

敏迪於〈MY WAY〉錄音現場。(圖/蘇曉凡攝影)

我補充一點,我剛才要想去的地方,我想要去原住民的部落。一來是古謠,二來是我很嚮往原住民在部落的生活型態,我覺得那個實在太chill了,很自在,然後每個人都高EQ。就像阿爆,是我看過真的非常高EQ的代表,她可以用詼諧的方式看待我們這些漢人跟她聊天的一些很白目的印象。

另一方面,我覺得阿爆她在努力把原民文化帶出來給我們看到,那除了她這樣那麼努力帶出來之外,我想要主動進去參與她們的生活。

駐足台灣,漫步國際

鐵:如果疫情結束,你會希望做國外的旅遊節目嗎?

敏:想啊,我甚至有想過要不要去某個地方就long stay一個月,找當地的台灣人去深度認識那邊的故事。像是金門,它是台灣的既有疆域,但我們對金門的認識很少,當我第一次去金門玩的時候,認識一個土生土長的金門人,光是跟他聊天,就能感受到當地完全不同的風土民情。

如果我真的有機會到海外旅行,我會想跟當地的台灣人聊聊他是怎麼看待台灣這塊土地的鄉愁,以及人在異地所面臨的困境等等。

|延伸閱讀|謝哲青的旅行進行式:始於遙遠過去,結束在不可知未來

鐵:因為大家會說越在地越國際,你透過敏迪散步到台灣各地旅行,是否也改變你對國際的認識?

敏:我覺得要先認識這塊土地的故事,然後才能與國際有所串聯。

像是馬崗的居住正義議題,其實跟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的問題很類似,因為歷史緣故,雙方現在對於誰手上的地契才合法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定論。我在寫新聞時就會想到「這不是跟馬崗的居住正義很像嗎?」

馬崗那邊有個漁村的人,大概4、5代都住在當地,他們都說自己是合法居住,但在最一開始時祖先抵達的時候還未有土地登記制度,直到土地登記制出現後有人來登記這塊土地成為地主,把地賣給財團。我後來做國際新聞的時候,都會跟台灣島內的故事比較、串連,其實看來看去,國內外的困境議題可能都差不多。

典藏VERSE》第5期「重旅行」,購買雜誌請按此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Podcast|MY WAY:探索台灣的文化風景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黃于真
  • 攝影/蔡傑曦、蘇曉凡
  • 責任編輯/蘇曉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