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嚴長壽嚮往的文明生活:先學做人,再學生活,最後學做事

Lexus × VERSE|Podcast〈MY WAY〉

嚴長壽嚮往的文明生活:先學做人,再學生活,最後學做事

我覺得文化代表一個社會的素養,在焦躁或痛苦的時刻可以讓內心安定,也是一個社會的文明象徵。

嚴長壽曾任美國運通總經理及亞都麗緻飯店總裁,1997年他將自己的奮鬥故事著書《總裁獅子心》,是出版史上最暢銷管理勵志類叢書並獲多項大獎。退休後,嚴長壽將心力投入東部,挖掘在地的文化養分,也積極發揚深度觀光的價值。2020年全球疫情爆發,這讓嚴長壽忍不住再提筆撰書《我所嚮往的生活文明》,句句寫下對台灣新生活的期許。

VERSE與Lexus聯名出品的podcast 節目〈MY WAY〉,第一期主題「新時代精神」重磅首集,邀請嚴長壽與《VERSE》社長暨總編輯張鐵志對談,分享對台灣土地的關懷,對永續發展新定義的不斷探尋,以及創造台灣新生活的可能性。

台灣價值從文化出發

張鐵志(以下簡稱鐵):您大概在台東多少年了?

嚴長壽(以下簡稱嚴):我固定住在台東大概12年,但如果要深究我跟整個花東的緣分,我從當兵時代就在花蓮。而總統李登輝提出產業東移把我嚇壞了,從那時候我就開始真正參與花東事務。蕭萬長是當時的經建會主委,我去花東走一圈,給他們做了一個報告,結論是千萬不能移,雖然對經濟很好,但那對環境會是一大毀滅,那時我反對的主要原因是「花東還沒有準備好」。

大家會把花東想像跟夏威夷或峇里島一樣,但花東最有價值的是沒有被破壞的自然景觀,以及深厚的原住民文化。我當時主張,我們應該從文化的角度出發,發展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永續特色。

鐵:十多年前台灣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為台灣帶來觀光收益,這當然是好事,但您當時也提出「台灣還沒準備好」。您所謂的「準備好」是什麼意思?

嚴:我始終有一個看法,台灣從戒嚴時期走向民主,所以台灣最深厚的價值應該要從「文化」來看。但大多數人看不到這一點。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的那年,其實台灣經濟發展正在快速向上,那個時候我們應該利用台灣出口與科技的產業特色來發展觀光,只可惜錯失了機會,因此停留在生產基地的功能。隨後,產業西進中國,中國崛起,台灣經濟反而發展停滯。

其實我很早就主張讓更多中國人到台灣。在那個時代,台灣最該做的不是用觀光吸引中國,而是反過來把中國的政策主導者、文化學者和知識份子吸引過來,藉此推廣我們的「文化」。台灣曾經是有機會改變中國的,用文明給中國人不同的生活想像,但就是錯過。

鐵:大家很熟悉一句話「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是出自於中國廣東雜誌《新周刊》,中國文化人看到台灣人的魅力,這就是文明的力量。但台灣一直沒有戰略地去做這樣的對話與文化輸出,是比較可惜。另外,這兩年疫情造成大家無法出國,讓國旅大爆發,而您似乎也看到令人憂心之處?

嚴:三年前我出版《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之後,本來想把舞台讓給年輕人,但我實在感到憂心。我看到航空業、旅行業和旅館業的重挫,一個原因當然是因為疫情,另一個原因就是跟中國交惡。但如果台灣到處都是中國觀光客的話,疫情絕不會控制得這麼好。

疫情阻絕於境外當然是好事,但我馬上看到的是,當年度二十幾萬的大學畢業生就要面臨失業問題,許多公司已經在放無薪假或縮編。台灣除了科技業在逆勢成長,其他產業還有很多需要被照顧的人,這讓我感到焦慮,所以我忍不住又寫了一本《我所嚮往的文明生活》。

鐵:您在著作《我所嚮往的文明生活》提到,文化跟文明是不一樣的。您可否解釋什麼是您所嚮往的生活文明?

嚴:我一直很憂心台灣和中國之間的衝突,台灣的經濟和軍事沒有本錢去和他人對抗。

台灣唯一能走的路就是文明,而且是生活文明。這個文明是要「諸形於內,形之於外」的一種表現。今日台灣教育普及,每個人都可以上大學,但大部份台灣人卻沒有這樣的內涵。有文明的生活,才能讓台灣安身立命。

實踐在地深度旅遊

鐵:我們如何重新理解「旅行的意義」這件事?

嚴:台灣自從開放出國觀光,大家都只看國外,國內變成一個走馬看花的短期消費市場。但其實,台灣必須發展的是「深度旅遊」,從台灣自然環境的優勢出發,吸引國內外的旅人,這才是台灣觀光業可以永續發展的模式,台灣人也要有深度旅遊的態度。

這次疫情,讓台灣人有機會回頭重新認識台灣,不再只是三天兩夜的走馬看花,在花東或澎湖住一兩週,慢慢感受環境,讓心靜下來。有一句台語叫「轉大人」,趁疫情這個機會,台灣應該重整旅遊,慢下讓人焦躁的步調。

鐵:疫情真的是一個很好的重新認識台灣的機會。對旅遊產業來說,您認為應該做什麼樣的準備跟調整?

嚴:旅遊業者必須重新深度了解台灣的優點在哪裡,才能知道要怎麼最好地安排遊程。例如澎湖,往澎湖的航班載客量並不多,帶客人過去深度旅遊,和只帶去兩天就回來,效果是很不一樣的,這也是我關注的面向。到澎湖可以不只是吃海鮮和買土產,一定還有其他深度旅行體驗可以被開發。

鐵:走馬看花式旅行,在Instagram打卡的時代似乎更明顯,大家打個卡就好像旅行過了,並沒有機會更深入當地。要讓台灣的觀光產業進化,各地方應該要更知道如何挖掘自己的魅力、說自己的故事。

嚴:沒錯。我就用花東來舉例,「雙濱」一名是我取的,我整合了長濱和豐濱的居民與原住民部落,幫他們上課、分享我在旅遊業的心得。到現在長濱有超過十間無菜單料理的餐廳,很多是天天客滿,餐廳老闆也很有個性,休假完全照自己的生活節奏。到雙濱旅行,不只是去吃美食,你在當地多待幾天,也可以慢慢瞭解跟大自然相處的感覺。

又例如台灣現在健身的觀念非常普及。如果每一個健身房一年帶會員去花東或澎湖幾次,讓運動跟大自然結合,那就會是一個全新的旅遊風氣,台灣的山跟海有很多可以這樣發揮的地方,這就是一種深度旅行。

嚴長壽董事長長居台東12年。(圖/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提供)

鐵:像您這樣的推手在那邊是怎麼跟大家做訓練?還是可以分享它的方法論嗎?

嚴:我成立的基金會,到當地的第一件事都是先去看哪些人有天分。例如我看到一個陳耀忠很會做菜,但餐廳周邊環境不好;長濱的巴歌浪船屋風景超好,但船屋主人是唱歌的,不會做菜。我就讓他們一起合作,就帶動那個地方。我也帶媒體去一些部落青年組織的活動,協助美化部落環境,扶持他們幾年,直到獨立。又或者是我在余水知歡民宿做「原住民返鄉就業計畫」,輔導在地青年經營民宿,給他們美學和服務之類的專業訓練。

長濱和豐濱的在地人其實很有心,只是缺乏包裝和整合。我把他們整合起來,但他們各自還是必須努力,「社區意識」是關鍵。

鐵:《VERSE》雜誌005刊主題取名「重旅行」,給大家一個旅行的新想像,希望大家透過旅行深入認識台灣的文化和歷史。您先前的一句話「文化是最大價值」我深有所感,但文化在台灣社會一直沒有被重視,您怎麼看?

嚴:文創讓大家更理解文化的價值跟意義,這個你已經在做了,我非常認同。我覺得文化代表一個社會的素養,在焦躁或痛苦的時刻可以讓內心安定,也是一個社會的文明象徵。我一直試圖在影響政府的決策,後來我發現有困難,因為這需要時間的醞釀,所以我在台東成立了一所實驗學校(均一實驗學校)。

我對學生的第一個要求是「學會做人」,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正義感和使命感,不輕易被網路世界所影響;第二個要求還是要「學會做人」,不論學什麼,都不脫人文素養的範疇,好人品比學問更重要,專業與生活素養的結合,對社會帶來的影響也更大。這是我一直在推動的「先學做人,再學生活,最後再學做事」。

文化在台灣要被重視,我們每個人都在不同領域突顯出文化的重要性,但最後還是必須回歸到教育,而最困難的是要回到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所以我成了學校,實驗一個範本,有一天希望讓大家可以來複製這個經驗。

鐵:教育的確是重要的,在我看來,媒體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大部份人透過媒體去認識這個世界。但實話說,我覺得現在的媒體是失職的,挖掘台灣故事的深度文化報導很少。文化可以替商業創造更高的價值,這也適用於觀光產業,文化對這個產業的轉型是很關鍵的。

嚴:沒錯。

從亞洲推廣台灣

鐵:另外您也在書裡提到,台灣人非常渴望讓世界認識台灣,但您提到一個策略,就是台灣人應該從亞洲開始,以更積極的態度去介紹台灣。

嚴:台灣喜歡在紐約時代廣場或倫敦巴士登廣告,其實我覺得那是不對的,台灣的國際推廣應該從亞洲開始。外國的商務人士到了亞洲,一定會跟他們的領事館及在地商會串連,我們先從這些人招手,這些人會有關鍵的影響力。推廣台灣要從亞洲開始,但仍要分散及慎選。例如南向政策,東南亞還是有很多非常富裕而有文化的人。

我們要把重點放在東南亞的文化人,喜愛慢旅行和深度旅行的文化人,想看宗教信仰的,可以來台灣的法鼓山,這是一個讓人感動的體驗,大家就會有更多可以交流的語言;又或者像是台灣茶,或台灣的生活與良好治安環境。而台灣又是南島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尤其是花東,但政府沒在重視這一塊,原住民是感受到重要性卻不知道如何發揮。

這就是為什麼我的實驗學校非常注重英文教學,他們一定要會講英文。學校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都是花東原住民的小孩,我的目標,就是要讓他們用一個更開闊的視野去看待他們的文化。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Podcast|MY WAY:探索台灣的文化風景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林蔚靜
  • 攝影/蘇曉凡、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
  • 責任編輯/蘇曉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