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阿泰&呆呆走入山野:從太平洋屋脊到台灣綠道

阿泰&呆呆走入山野:從太平洋屋脊到台灣綠道

經營社群平台「TaiTai LIVE WILD」、熱愛山野活動的夫妻檔阿泰與呆呆,分享他們從登山的人變成走路的人,以及走路如何滋養其生命。

熱愛山野活動的夫妻檔阿泰與呆呆(本名楊世泰與戴翊庭),經營社群平台「TaiTai LIVE WILD」,分享台灣及海外的山林之美。VERSE 與 Lexus 聯名出品的podcast 節目「MY WAY」,第二期主題「旅行的意義」,邀請阿泰與呆呆與《VERSE》社長暨總編輯張鐵志對談,分享他們如何從登山的人變成走路的人,以及走路如何滋養他們的生命──透過走路,看到了所謂自由的最大值,並感受到生命最美的一刻。

走入山林的契機

張鐵志(以下簡稱鐵):說起台灣登山和步道的達人,阿泰與呆呆這一對非常具有代表性。想請兩位分享一下,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你們開始走入山林?

阿泰(以下簡稱泰):我大學都在玩音樂,對戶外運動沒有太多涉獵,愛爬山的是我爸媽。出社會後,有一次我爸給我看他在高山拍的照片,那是一個很漂亮的大景,我想親眼看看這樣的風景,於是要我爸有機會帶我一起上山。我從那時開始接觸爬山,到現在大概11、12年了。

呆呆(以下簡稱呆):我以前是唱片設計,平時參加幽浮研究社。有一天我在社團看到「嘉明湖有外星人」,就開始搜尋怎麼去嘉明湖,然後看見商業登山團就報名了。雖然那一趟嘉明湖沒有讓我看見外星人,但讓我發現更感動的風景,就從那時開始爬山,但不算特別頻繁,因為平日要上班。

鐵:兩位2013年在日本FUJI ROCK相識、相戀到結婚,本來各自有全職工作。後來兩位是怎麼成為登山界的KOL,以山作為你們的生活與工作?

泰:我們沒有特別預設這個目標,就是瞎打誤撞。我最初是寫部落格,有一天突然有出版社詢問我出書意願,我一開始拒絕,因為從沒想過自己可以出書,但呆呆很鼓勵我,要我試著寫寫看。出版了第一本書《LIVE WILD 山知道》,又依出版社的希望創立了Facebook專頁「TaiTai LIVE WILD」幫忙宣傳。

出書後不久,我們就去走PCT(Pacific Crest Trail,太平洋屋脊步道),在Facebook專頁分享沿途的照片和故事。之後就慢慢變成現在這樣了。

從登山到走路 不設限的自由

鐵:你們為什麼會想走太平洋屋脊步道(PCT)?這是一條怎樣的步道?

泰:會知道PCT是因為電影《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這條步道在美國西岸,貫串加利福尼亞、奧勒岡跟華盛頓三個州,從南端加州接壤墨西哥的邊界出發,向北抵達華盛頓州跟加拿大的邊界,路程四千兩百多公里,相當於繞台灣三圈。沿途都是山路,只偶爾進小鎮補給,對體力和意志力都是很大的磨鍊。

https://www.facebook.com/499118883597873/photos/a.1167167933459628/604708009705626/

呆:會下定決心走PCT,是因為我父親和弟弟的接連過世,和電影《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女主角的遭遇很像。我不是一個很懂得處理情緒的人,那陣子每天下班回家就是不斷流淚,覺得有個地方一直過不去。有一天我就上網查了PCT,丟訊息問正在上班的阿泰:「美簽效期多長?」。他馬上就知道我想做什麼,決定辭去工作,一起開始計畫我們的PCT行程。

鐵:這一路對你們的內心和生命帶來什麼改變?PCT是否讓你們對山和步道有新的認識和體悟?

泰:改變非常大。行前我們讀了一本PCT指南,作者說PCT會將人生劃分成兩階段,before PCT跟after PCT,我們的經驗也是這樣。要三言兩語說清楚PCT帶來什麼改變實在很難,我只能簡單地說,在那段旅程,我看到所謂自由的最大值,知道自由長什麼模樣,並開始理解自由的可貴及自由帶給我的快樂。

在重返都市,面對現實生活之後,我知道自己曾經擁有過真正自由,就可以依賴那個養分慢慢地存活到現在。

鐵:你所謂的「自由的模樣」是什麼?

泰:你可以想像自己是個遊牧民族,並不是在爬山健行,而是生活在大自然之中,每天落腳不同地方過夜,隨時決定要做什麼、吃什麼、看到什麼樣的風景,我覺得這是一個難以言喻的體驗。

呆:我是習慣為自己設框架的類型,永遠都在安全感底下做事,之前在台灣爬山都會規劃縝密的行程。但走PCT是生活在步道上的,生活無法被計劃,永遠都會有突發狀況,尤其是瞬息萬變的大自然。就像阿泰一樣,我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什麼是沒有框架的生活,只要體驗過就會知道那是什麼樣的狀態。現在被工作追著跑或下意識給自己設框架的時候,我就會試著讓自己回到那個狀態。

泰:我喜歡登山、露營和步道健行,但走了PCT後,我發現自己並不是特別喜歡登山,而是喜歡「走路」,在大自然中走路是特別享受的事。

呆:以前我對登山的概念是台灣式的「登百岳」,這是高度的變化。但PCT 是一個平面的概念,完全超越了登頂的體驗,因為登頂後高度無法再往上,但平面概念的路卻會不斷延伸,你可以一直走,直到你自己決定停下腳步。PCT 完全改變我對空間的感受。

鐵:我想問更本質的問題,你們說喜歡走路,對你們來說,「走路」有什麼樣的意義?

泰:就像呆呆說的,我們登上山頂後為什麼就不走了?因為沒有路。但平面概念的「路」是可以無限延伸的,讓我隨時決定要走或停,沒有路就換個方向,或折返再繼續走。對我們來說,「走路」是沒有框架也更自由。沿途會看到很多與人相關的景物,也有更多互動和更深刻的感受。

我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走路,是從我老家所在的鹿港海邊走到玉山主峰。我們先從彰化八卦山上139縣道,接台16線至集集水里,再沿台21線到塔塔加。整個行程有9成5都是公路,裡面有我小時候熟悉的生活路徑,像是我上學搭校車的路線。

我用走路的速度和節奏,去重新看待我原本以為很熟悉的地方,就發現還是跟我既有認知的不一樣——這就是走路對我的最大意義,讓我跟自己對話,也跟地方建立連結。

以走路認識土地 打破族群樊籬

鐵:在《VERSE》005中,我們曾邀請阿泰與呆呆書寫「山海圳國家綠道」。請分享那是一條什麼樣的路?

泰:過去我們對登山的認識偏向「撿山頭」,長距離徒步的概念並不成熟。年輕人可以做的長距離徒步就是環島,但沿途大多走在柏油路上,車多吵雜,環境很不優。所以國家綠道計畫希望建構一個步道路網,讓大家可以體驗長距離徒步旅行。計畫共有7條步道,目前有3條成行,即淡蘭古道、樟之細路和山海圳。

山海圳國家綠道從台南的台江國家公園出發,經烏山頭、曾文水庫,然後經鄒族部落至阿里山,終點是玉山主峰,路程約180公里。

鐵:你們第一次走山海圳有什麼感受?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會建議大家怎麼走?

呆:我們走這些長距離步道,行前刻意不做太多功課,先用最直覺的方式去體驗並感受步道。一路上遇到很多人事物,再逐一破解,這個過程滿有趣的。走山海圳,我印象最深的是鄒族部落。我覺得鄒族是一個非常優雅的族群,從歌唱、部落行事、待人處事到傳統,都讓我覺得非常優雅,尤其是位於169縣道終點的「里佳部落」。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366980103478409&id=499118883597873

泰:如果對自己的體力沒信心,行前可以做一些基本的體能訓練。一路上也有很多彈性空間,可以嘗試利用多元的交通載具,不用強迫自己每一寸土地都要踏到。走路是為了自由,不該被制式的想法綁住,也不要給自己設下那麼多的局限。

鐵:走樟之細路的感受是什麼呢?跟走山海圳有什麼不一樣?

泰:當初是千里步道協會邀請我們試走,我們也很樂意參與推廣。因為時間有限,只截取其中的100公里,但這卻是我們當時在台灣感受到的最棒的一次旅行。

我是台員人,從小在鹿港長大,對客家族群並不熟悉,我們走樟之細道,選擇不在正台三線上,而是更內山一點的鄉道。沿途聽到當地人講客家話,他們的食物和建築都和台員人的不太一樣,有一種走在異國的感覺。

呆:我印象最深的是新竹關西的羅屋書院,這裡有很多驚喜體驗。我們對客語和客家文化並不熟悉,但透過徒步,真正走進並認識客家族群的生活。我覺得走這些步道是一個促進不同族群認識彼此的方式,是打破族群藩籬的最好方法。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Podcast|MY WAY:探索台灣的文化風景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整理/黃于真、林蔚靜
  • 圖片/TaiTai LIVE WILD提供
  • 編輯/吳哲夫
  • 核稿/蘇曉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