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威秀影城董事長吳明憲:台灣最大的資產在於創作不受侷限

威秀影城董事長吳明憲:台灣最大的資產在於創作不受侷限

威秀集團不斷開拓影城可能性,董事長吳明憲以影城轉型與台片未來為題,談威秀影城的多元化以及台灣電影產業的可能性。

威秀集團於2020年推出影城品牌「MUVIE CINEMAS」,2021年與文策院及三大影城攜手成立「伯樂影業」,不斷為台灣電影IP投入更多產製資源。VERSE與Lexus聯名出品的podcast節目〈MY WAY〉,十月主題「影劇未來式」,由吳明憲以影城轉型與台片未來為題,與《VERSE》社長暨總編輯張鐵志進行一場深度對談──談威秀影城的多元化,以及台灣電影產業未來的可能性。

不只是電影院

張鐵志(以下簡稱鐵):威秀很早就開始思考電影院的各種可能性,嘗試讓影城不只是放電影的場所,可不可以談談這個方面?

吳明憲(以下簡稱吳):簡單來說,影城未來可能不會再叫影城,它會是一個社交的地方,是一個經驗分享的地方,是一個人與人連結的地方。未來我們會朝社交場所的方向經營,這個社交場所有娛樂主題跟生活消費主題。內容部分有很多有別於電影的內容,我們也有在影廳舉辦電音party。https://youtu.be/EjalTmqoyTY鐵:影城面對的其中一項競爭是OTT(Over-the-top),大家在家看Netfilx很方便,威秀怎麼面對這樣一個強大的敵手?

吳:我們跟OTT最大的區別還是在於群聚的部分,在家看電影跟在電影院看電影的感覺非常不同。OTT就像之前DVD出現,大家對電影院會有一些擔憂,但是只要人的習性不變,這種社交場所還是會有它的地位跟空間存在,只是必須要提供更多元的內容、服務或功能給消費者。

疫情期間,比較大型的國際平台都有實驗跟戲院同步播放,後來他們還是決定OTT跟戲院要有窗口期,這樣製作公司才有最大收益,我覺得大家還是會習慣到電影院看電影。

鐵:疫情期間可以看電影但比較難吃東西,威秀在MUVIE CINEMAS就做了很多餐飲方面的改變,可不可以跟大家聊一聊?


吳:威秀有很多套餐會綁授權的商品,對我們來說,賣餐飲已經不是純粹滿足口腹之慾,而是對於某些電影的收藏,這個方向威秀一直都處理得非常好。因為有能力銷售,所以我們也會爭取到很多獨家商品,這些獨家商品在威秀販售時,通常都是秒殺的。https://youtu.be/e377Bv4h7oI

國片市場的伯樂

鐵:威秀今年跟其他幾個影城以及文策院合資成立伯樂影業,目的是推動台灣電影,伯樂影業的願景是什麼?


吳:台灣是一個非常成熟的電影市場,每年票房貢獻度大概是一百億左右,裡面大概百分之70到80是好萊塢電影,反而國片市佔率非常低。對於戲院業者來講,雖然我們是競爭者,但也有義務要把這個餅做大,在這樣的前提下,大家去思考台灣電影市場還有什麼成長空間,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國片市場。

跟鄰近國家相比,台灣國片市場的市佔率實在太低了,只要國片市場能夠成長,對整個市場是有幫助的。我們幾家影城覺得要一起成立電影公司,去支持台灣自己的作品。比較幸運的是,現在幾個影城陸陸續續都走到第二代,擁有年輕的思維,加上大家有共同打拼市場的概念,所以某些部分是可以合作的。

鐵:伯樂影業第一個正式投資的作品是去年的《孤味》,在得獎與票房兩方面都造成很大的話題,這對國片是否有什麼樣的啟示?

吳:我想《孤味》會成功應該是接地氣,我們後來發現觀眾的反應跟我們當初看到這個故事的反應是一樣的,都會想到身邊的家人,在地性非常重。當時家庭片的題材在台灣雖然還沒有出現成功的案例,又是80幾歲的奶奶當主角,但各種經驗評估下來,我們認為它有成功的機會,尤其預算上符合需求。https://youtu.be/UKHhlhQROH4鐵:《孤味》為台灣影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有更多人願意投資這樣的題材,或更多民間資金願意投資台灣電影嗎?

吳:《孤味》的成功讓投資者認為台灣的電影可能性更廣了,不會永遠是校園愛情或恐怖片,家庭片、驚悚片也有,不同類型開始出現,投資人也願意嘗試。台灣最大的資產在於創作不會受到侷限,我常擔任評審,一年看的劇本可能有上千本,台灣創作能量很強,各式各樣類型的電影都有,只是我們做商業操作時,還是會先評估比較安全、一般商業大眾會喜歡的題材。

身為電影行銷人

鐵:你在電影產業非常久,是因為什麼樣的契機投入電影產業的?


吳:我是1999年進入二十世紀福斯影片,本來想出國唸書,我是念廣告系,第一志願是美國西北大學的大眾傳播。那時候想說準備留學考試,剛好福斯有認識的人,想說邊做事邊唸書,就這樣進了福斯電影公司做行銷,大概從1999年做到2007年,本來想說做一兩年就要出國,沒想到一做就這麼久。


鐵:這20年來,其實你是業內非常知名的行銷高手,有沒有你覺得滿得意的成功行銷案例,可以與我們分享?


吳:電影對行銷人來講,是沒有第二次機會的產品,只要一上院線,票房一翻兩瞪眼,我沒辦法事後做什麼樣的方式讓票房回升。電影最奇特的地方,就在於它是一個事前靠行銷包裝,上片之後就要靠產品說話的產品,行銷人只能在最前端把最好的部分展現出來,吸引消費者的興趣。

讓我覺得要繼續留在電影公司、不去唸書的那部片子叫做《紅磨坊》,這個片子是歌舞片,在台灣幾乎沒有成功過,台灣分公司為了跟總公司爭取上映時間跟美國同步,全公司提著腦袋去跟總公司保證說這部片在台灣一定會做好。因為有這個壓力,在《紅磨坊》我們做了非常多公關操作,我記得那個片子做完我大概瘦了九公斤,每天加班,做非常多異業合作,到最後在首映時整個爆發,票房我記得台北市四千多萬,以歌舞片來說已經破紀錄。https://youtu.be/2PpgPxjzbkA鐵:當時你們如何做行銷?

吳:炒作,那時候妮可基嫚和男主角在台灣都還算知名人士,所以我們做了非常多跟時尚業的合作。電影票房表現比較好的還是在大城市,我們在主要戰場把電影知名度推出去,電影本身非常好看,所以其實行銷吸引觀眾進來之後,後面的口碑就繼續發酵。

鐵:難怪大家會說電影首周票房很重要,你印像中有沒有些例子是前兩個禮拜不怎麼樣,慢慢的才上來的片子?


吳:其實這種片子很多,譬如《高年級實習生》,一開始其實很難說能夠吸引多少觀眾,卡司知名,但是內容好像還好。後來因為內容吸引了很多上班族觀眾的同感,所以票房一週比一週更好。

其實《孤味》也是一週比一週更好,票房首週大概開三千萬,沒有想到第二、第三週更好,到最後居然做到一億八千萬。https://www.facebook.com/guomiethefilm/posts/372269758445927

以「故事」感動觀眾

鐵:台灣觀眾對國片的接受度夠高了嗎?有一陣子好像除了影迷以外,一般觀眾對國片的興趣都不這麼大,這幾年是不是已經開始出現改變?


吳:國片只要跟好萊塢片對打,通常都不是首選,這還是事實。國片因為從製作預算比較起來,就沒有辦法跟好萊塢比,沒辦法跟好萊塢比武打、科幻、動作,但是能用故事的核心去感動觀眾。


鐵:你期待有什麼樣的國片類型出現?


吳:校園愛情、恐怖片、驚悚懸疑片,目前有一點聲勢,家庭片目前成功的大概只有《孤味》。我反而會比較期待劇情類,近期比較成功的可能算是鍾導的《陽光普照》《同學麥納斯》《大佛普拉斯》的成績也都是3、4千萬,我們當然還希望能夠再成長。


鐵:如何把故事說到很精彩,如何透過電影詮釋人性,類型片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大資源,但是把故事跟人性說得精彩,是台灣要好好發展的。

吳:對,像《寄生上流》就是這樣的故事,我覺得當台灣進步到這樣的程度時,我們才有機會跟國際競爭。

|延伸閱讀|

回到專題:Podcast|MY WAY:探索台灣的文化風景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黃于真
  • 圖片/吳明憲提供
  • 編輯/陳湘瑾
  • 核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