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SE ✕ 公共電視
致自由!從賴和到陳定南的台灣不羈精神
公視《不羈-臺灣百年流變與停泊》選擇從日治時期到1990年代於文學、哲學、民歌、政治四個場域裡「台灣自由主義」的四位代表人物,描繪其「不羈」的肖像與實踐。
紀錄片《不羈》片名中的「流變」與「停泊」,不只是數個族群跨越黑水溝、先來後到、駐紮屯墾的移民社會敘事。台灣史乃是「島嶼河流」與「環島海洋」的彼此匯合、交互激蕩。
從「打拼」到「不羈」
十月影視製作、符昌鋒導演的公視四集紀錄片《不羈-臺灣百年流變與停泊》,透過為賴和、殷海光、李雙澤、陳定南四人製作影像傳記,娓娓講述台灣一百多年以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史。
早在1990年,符昌鋒導演就曾與小野合作過紀錄片《尋找臺灣生命力》,2007年則在公視製作了《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歷史重建影片」(或可稱為「重演紀錄片」),呈現了從「台灣這個島嶼浮出海面」到「台灣民主化運動」此一漫長歷程裡的「人民」與「群像」。
而2021年的《不羈-臺灣百年流變與停泊》,則選擇了從日治時期到1990年代於文學、哲學、民歌、政治四個場域裡「台灣自由主義」的四位代表人物,描繪其「不羈」的肖像與實踐。相隔13年,從「打拼」到「不羈」,同屬紀錄片,但影音敘事風格丕變,但符昌鋒導演以公共教育紀錄片來書寫完整台灣歷史的鴻圖與雄心,依舊十分強烈。
「致自由」其實是「致自由主義者」
從「打拼」到「不羈」,暗含了從「求生存」到「致自由」的上升,四位人物都實踐了思考與行動的「自由」。但這裡的「自由」,如同以白色恐怖為主題的賣座台灣電影《返校》裡的「致自由」,其實都是指向「自由主義」。
《不羈》裡的四位主角,除了吟遊歌手「李雙澤」之外,無論醫師「賴和」、教師「殷海光」、或者律師「陳定南」,都是「社會中堅」、都是高度從屬於「機構」或「建制」(institution)的角色或位置;確實,自由主義者在資本主義現代國家裡一直都是「體制內改革」的主力——台灣也正是從日治時代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現代國家的階段。
因此,這部台灣史紀錄片以「致自由」或「致自由主義者」為敘事主軸,十分點題。回顧台灣史,醫師、教師、律師,向來都是台灣民主化運動裡的菁英階層推手,也是台灣人寄予期望的民主領袖。然而日後的歷史也證明,期望也不免伴隨失望。
策畫謀殺的醫師 調養島國民眾之心靈
然而片名裡的「不羈」不只單純等於「自由」。這部紀錄片的敘事暗示了,自由主義菁英不見得理所當然就是台灣民主化的推手,因此特地選擇了「在體制內反體制」的自由主義菁英,來講述台灣追求自由的歷史。
比如第一集〈白袍下的筆桿〉中,為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立傳,描述日治時期台灣1930年代的歷史。賴和以〈臨床講義〉診斷台灣,棄醫從文,放下手術刀、拿起鋼筆,投身另一位醫師蔣渭水所創立的台灣文化協會,一生從事民主啟蒙以及文化抗日(或文學反帝,比如〈一桿秤仔〉這篇小說)。
不過,更耐人尋味的是這一集的開頭:日本殖民台灣是從醫學博士出身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公衛治理(消除傳染病)才能正式開始;然而,與此同時,台灣人追求自由居然始於理應「救人」的醫生竟策畫並執行「暗殺」行動(雖然都失敗了):總督府醫學校的醫學生杜聰明等人,先在北京的水源地下毒以謀殺稱帝的袁世凱,後來在進貢日本皇室的麻豆文旦裡注射傷寒菌。
毒害青年的教師 散播自由主義思想
第二集〈咖啡與玫瑰〉為殷海光這位自由主義者繪製肖像,勾勒1950、60年代台灣處在美蘇冷戰與國共內戰底下的戒嚴歷史與白色恐怖。殷海光曾是《中央日報》主筆、也是台大哲學系教授,完全是體制內知識分子,但他批判體制不遺餘力,正直、剛硬、頑固。即使堅持反共,但卻從沒「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殷海光對蔣介石獨裁政權始終不假辭色——身為正港自由主義者,他不斷在雷震創辦(日後被查禁)的《自由中國》上撰文,批評國民黨政權以反共為名的「假自由」與「假民主」。
《自由中國》與殷海光的文章,乃是台灣自由主義政治思想的基石,影響深遠,當年「毒害」了不少青年——不只社會主義左翼刊物是「毒草」,在戒嚴時代,真正的自由主義也是。殷海光最後也成為白色恐怖受難者。
治水護土的律師 「綠色價值」的開山祖師
第四集〈唐吉訶德與記事本〉以法律系出身、民進黨在2000年首次執政後擔任法務部長、被許多人尊稱「陳青天」但也被一些人譏為「法匠」或「酷吏」的陳定南作為主角。然而,紀錄片卻刻意聚焦1980年代,也就是原本從商的陳定南因為1980年「林宅血案」的震撼而投入政治、透過選舉而當上宜蘭縣長的時期。
乍看之下,全片三分之二像是當今「城市行銷」官方宣傳片,多是建築師、規劃師、設計師的訪談,述說冬山河、親水公園、運動公園、永續農業等「宜蘭經驗」——陳定南的影音只出現在沉吟河畔的新聞片段以及反對六輕、力抗王永慶的電視辯論會紀錄。
「宜蘭經驗」延續了第三集〈我們的歌是青春的火焰〉裡1970年代李雙澤「唱自己的歌」、以民歌詠唱「本土化」、「在地化」、「回歸現實」(蕭阿勤語)的浪潮,也預示了二十幾年後以「綠色價值」促成的台灣首度政黨輪替。
海洋與島嶼之流變及停泊
第四集結尾話鋒一轉,談及陳定南身上有非洲黑人的DNA。這部紀錄片許多乍看突兀的驟轉,其實正是它對台灣史的尖新詮釋。
這個基因若是來自東非,那就指向「南島語族」;如果源於西非,則和「大航海時代」有關。這呼應了四集紀錄片在敘事上其實暗中是以「台灣原住民」與「海洋台灣」作為兩個軸心的。四位主角皆是漢人,但紀錄片勤以原住民視角挑戰漢人史觀。
比如賴和為霧社事件賦詩哀悼,比如排灣族詩人莫那能質疑了李雙澤的〈美麗島〉:「你們篳路藍縷,我們顛沛流離。」同時,敘事一邊沿著台灣的歷史之河前行,一邊插敘同一時刻世界史的關鍵事件——台灣打從浮出海面那一天開始就已然是世界與世界史的一部份。
因此,片名裡的「流變」與「停泊」,就不只是數個族群跨越黑水溝、先來後到、駐紮屯墾的移民社會敘事。台灣史乃是「島嶼河流」與「環島海洋」的彼此匯合、交互激蕩。比如詩人楊牧以浪花為信,來回台灣東岸與美國西岸、往返花蓮七星潭與舊金山漁人碼頭之間的〈瓶中稿〉。
於是,詩歌便在「流變」裡顯影。台灣史也不只是「屯墾史」,也還是「停泊史」。「停泊」在紀錄片裡仍然連結了「在地化」與「本土化」,但它同時也隱涵了浮浪與流動,因此它也是詩人林泠的〈不繫之舟〉:沿河前行,航向海洋;本土的也是流變的;在啟航遠洋與歸返大港之間,愈是在地、愈是國際。「不繫」也就是「不羈」,而這正是台灣人的自由。
|節目資訊|
- 不羈-臺灣百年流變與停泊
公視2021旗艦歷史紀錄片《不羈》於公視+ 與公視主頻,同步上架4K版,詳細資訊請按此。
陳平浩
台灣桃園人,1980年生。電影講師,影評散見於《破報》、《紀工報》、《周刊編集》、《放映週報》與《電影欣賞》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