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也有龍舟大賽:清潔員化身橘色英雄在城市發光
「打掃龍」成立於2002年,成員全都是「柏林城市清潔」的員工,這些城市無名英雄每年到處參加龍舟比賽。
週日柏林舉辦龍舟大賽,臺灣僑胞組了名為「臺灣龍」的隊伍參賽,我和許多僑胞前往加油。其實德國人舉辦龍舟比賽,大部分根本不知典故,所以在中秋時分划龍舟,反而有種節慶誤植的趣味。
參賽團體大多是民間運動俱樂部,或者由公司行號組成的隊伍。其中一支隊伍特別吸引我的目光,他們身上的橘色背心非常具有辨識性,柏林人一看就知道,這支隊伍一定是來自「柏林城市清潔」公司(BSR),而他們的隊名就叫做「打掃龍」(Putzdrachen)。
「柏林城市清潔」負責整個柏林市的清潔工作,街道打掃、家庭垃圾桶處理、垃圾回收等全都包辦。橘色就是這家公司的形象顏色,員工制服、街上的垃圾桶到垃圾車全部都是橘色。而「打掃龍」這個德文字的意思就是「有潔癖、愛打掃的人」,以這樣的隊名參加龍舟比賽,貼切幽默。
「打掃龍」成立於2002年,成員全都是「柏林城市清潔」的員工,每年到處參加龍舟比賽,重點不在名次,而是讓這些城市裡的無名英雄能積極地參與民間活動,與城市脈動,以橘色為名,以橘色為傲。
是的,柏林的清潔工,可以驕傲。
人的成長過程當中,總是會不斷地被逼問夢想:「你長大後要做什麼?」我們在家人的期待中把「醫生」、「老師」、「明星」列入選項,「清潔工」似乎太底層,與垃圾為伍不夠體面,沒有資格與夢想沾上邊。但這世界絕不是只靠光鮮亮麗的人們才能運轉,有更多的職業選項,雖然沒有高薪也無名,與世俗的期待有所背離,但卻依然正當、專業,而沒有他們,一個社會一定崩毀。
我清晨出門慢跑,總是會遇見橘色的卡車挨家挨戶收垃圾,穿著橘色制服的清潔工輕聲地走進每棟樓的後院,揮汗工作。晏起的人們看不見這些橘色身影,刮風下雪都無阻,收掉我們製造的骯髒,吸納我們丟棄的臭味。為了讓人們多注意這些無名橘色英雄,「柏林城市清潔」製作了一系列的形象廣告,以幽默的創意,提醒人們「橘色」的重要。
例如一個形象廣告當中,巨人身形的橘色清潔工正在擦亮柏林電視塔,標語寫著:「如同在家裡。只是大多了。」旨在提醒人們,我們稱為「家」的這個都市,沒有這些橘色英雄,就沒有乾淨的環境可居住。這些廣告出現在各大看板,非常成功地打出正面形象,戳破人們狹隘的想像,讓橘色人物鮮明生動,不再骯髒汙穢。
「柏林城市清潔」的官方網站甚至販賣著橘色商品,有垃圾車模型、汗衫、背包、馬克杯,穿上橘色可時尚,與垃圾為伍不丟臉。最新的廣告則是訴求環保,強調「柏林城市清潔」焚化垃圾,同時發電,讓垃圾也有綠色價值。
我大學的美國教授康慕婷博士(Dr. Margarette Connor)離開臺灣多年,她總是記得每晚垃圾車大聲放送的〈給艾莉絲〉,這音樂能短暫掩埋其他城市的噪音,讓人們放下手邊的事,提著垃圾往樓下飛奔。她當然也記得許多臺灣的美好,但這音階太準時、太重要,於是在記憶裡定居。
垃圾是我們的排放、生命的多餘,需要清潔工的準時出現,城市才能繼續運轉。〈給艾莉絲〉真的很吵,但,我們需要聆聽。
「打掃龍」展現了團隊合作,以一個船身的領先幅度,在分組比賽當中奪得第一。我和朋友在湖邊為「臺灣龍」加油,也為「打掃龍」加油。「打掃龍」的橘色背心在陽光下發光,我的記憶此時點播了臺灣垃圾車版的〈給艾莉絲〉,橘色配上震耳的音樂,這樣的鮮豔,這樣的分貝,睜眼撐耳,我確實看見了這些無名英雄的面目。他們如同你我,有夢想,活在同一座都市裡。
傲慢與偏見呢?丟了,燒了,拿去發電了。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叛逆柏林》
出版:健行文化
作者:陳思宏
攝影:Achim Plum
從2004年甚或更早之前,從陌生到涉入,從旁觀凝視到參與,陳思宏逐漸發現自身早與柏林一起律動著,於是便用文字寫下這些真實。柏林適合撒野,也不吝給予空間,讓人安靜書寫。展現在他眼中的柏林,狂放不做作,窮酸卻性感,新世紀的自信與歷史的傷痕交錯成獨特的城市織錦。
叛逆,為了掙脫、自由、捍衛、抵抗。歷史的繩索曾經牢牢套住這城市,但柏林的反叛精神並未被摧毀,城市從廢墟裡重生,推倒了切割人民的冰冷圍牆,逃脫過往的陰霾,這是全新的柏林;並藉由書中的文字立體舒展,政治、歷史、教育、藝術、音樂、旅遊、性別等議題,都融合在城市書寫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