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妮如何重新定義流行音樂的未來?
音樂創作向來是當下社會現象的反饋,在陳珊妮的作品中,更有著前瞻的數位文化反思。近來,各種創作形式席捲全球,音樂變得好似只是媒介,不再敘說完整故事;演出者可以是虛擬歌手,沒有人在意背後是否真實;創作者不用本名,也不用露臉,就可以創造未來。未來,縱使撲朔迷離,可以確定的是,所謂「真實」的存在,確切已經有了新的時代定義。
音樂創作向來是當下社會現象的反饋,在陳珊妮的作品中,更有著前瞻的數位文化反思。近來,各種創作形式席捲全球,音樂變得好似只是媒介,不再敘說完整故事;演出者可以是虛擬歌手,沒有人在意背後是否真實;創作者不用本名,也不用露臉,就可以創造未來。未來,縱使撲朔迷離,可以確定的是,所謂「真實」的存在,確切已經有了新的時代定義。
她,從不只是一位音樂人、更是一位倡議者,且不藏私地帶著許多人一起突破產業現實框架、實踐更多可能。
2018、2019 年連續接任金音創作獎、金曲獎的首任評審團主席後,陳珊妮彷彿「被」活成一個時代金句,在一個個忙碌行程中掏盡自己,來滿足對定義流行音樂感到好奇的眾多耳朵。
問陳珊妮是否對此感到疲憊,她沒有直接回應,只是更專注於眼前的採訪。前一天,才結束第12屆金音創作獎典禮顧問工作,從高雄風塵僕僕返回台北住所,休息不到半天,又開始迎接滿檔的行程安排。
或許是對流行音樂產業的古道熱腸,又或許是有太多仍想要嘗試的。從科技、媒體、社群、網路、性別⋯⋯等眾多議題,陳珊妮總能在淺白中帶出鋒利的創作觀點,直面現實中的荒謬與存在,讓更多人理解所處社會的流變。當然,對於自身所處產業,她也身體力行用創作去滲透、去改變。訪談中,陳珊妮不諱言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發展現狀的焦慮。她竭盡所能介入參與的同時,對於未來的可能也抱持開放。
「我向來都樂觀看待一切事情的發生。」陳珊妮說。
當虛擬成為真實
這兩年,在疫情催化下,說故事的方式有了巨幅改變,包括XR(延展實境)沉浸式影像作品、NFT(非同質化代幣)新興數位收藏媒材的出現。元宇宙(metaverse)更是當今網路聲量最熾熱的關鍵詞,連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都將Facebook改名為「Meta」,同時整合Messenger、Instagram、WhatsApp、Oculus等既有服務,企圖藉此搶先占領新的數位型態社交。
陳珊妮透露:「現在大家很熱烈討論『元宇宙』,我也是文策院的董事之一,我們一直都對這個主題持續交換一些想法,雖然大家還在摸索的路上,有個共同目標就是想創造新的可能性。」
不過,近一年的觀察卻讓人惋惜。儘管在台灣陸續有打著沉浸式體驗的線上演唱會,但嚴格說來,只是把演出者放在虛擬實景的空間中做表演,大眾更渴望的是能有實際互動的參與感。陳珊妮說:「Travis Scott受邀於電玩《要塞英雄》舉辦演出,就有超過千萬人同時在線觀看,它的思維是不同的,因為玩家是透過自己的角色置身其中,Travis Scott亦是遊戲的角色形象。《一級玩家》、細田守的電影都已經是現實了。」
韓國大型娛樂公司這幾年也開始打造如漫威宇宙般的「世界觀」來經營女團,推出的aespa跟 LOONA,都擁有明確的虛擬人格設定。在日本,亦有出現許多成功占據主流市場的覆面系歌手,如神祕女高中生歌手ado、為電視動畫《咒術迴戰》唱主題曲〈迴迴奇譚〉的Eve等當紅音樂人,皆用虛擬化身露面。「這個世界已經完全不同了。現在的創作者不用本名,也不用露臉,就可以創造未來了。」
「到底真實的那個人是誰?大家也完全不會在意。全世界有很多虛擬網美,像美國的Lil Miquela至今已累積超過310.6萬名追蹤者,她還有很多品牌代言。對許多人來說,她就是真實的存在。」尤其在Instagram時代,所謂的自己,如今都成為社群平台上呈現出來的濾鏡模樣。
當創作成為迷因
對陳珊妮而言,迷因的誕生是一個極需要被重視的現象。「迷因是一張圖搭配簡化的文字,進而去脈絡化。它比懶人包還危險,每個國家的選舉都曾被迷因影響,還能操控整個社群的風向。」
現在的主流音樂也追求迷因化,你不再聽見前奏、獨奏與尾奏,甚而有些歌曲還為了服務抖音平台,需要在40秒內產生哏點,所有的一切都被壓縮在很短的時間內要完成。「這反映在各種文化上,迷因讓大家的時間感,還有對文字、圖像、音樂的耐受力都變得越來越短。我們必須很快就要抓住目光,這個現象當然也影響了所有美學,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慢慢發展了。」
「我覺得現在的音樂,很難表達一個完整的故事,音樂比較像是媒介,不是主要內容,也許需要結合其他方式。」不過回到創作面,陳珊妮直言,還是要有自己相信的核心價值,並不能全然被新的技術影響。「比如,你把作品用另一種形式呈現在NFT上,還是要有傳遞的內容核心。雖然我很關注各種正在發生的現象,但我不覺得自己需要被這些正在發展的形式或趨勢綁架。」這正是她對於做音樂一貫的堅持。
陳珊妮在近期的創作中,連續用了三張專輯來探討數位化時代。首先是在《如同悲傷被下載了兩次》專輯中,拋出對於網路世代的詮釋;後來又在《戰神卡爾迪亞》表述對於數據與社群世代的觀察;進而在《Juvenile A》作品中擴大關注視角,反思新科技與人性的微妙關係。
未來,陳珊妮將把焦點拉回到更貼近人本身的基本議題,主題涵括性愛、個人主義以及華人社會的探討,這些都是2022年全新專輯想要討論的內容。她認為,那些在生活裡發生的事,可能是許多人容易忽略的日常片段,儘管破碎,但不見得微小,反而是更貼近整個社群的生活狀態。當然,「我的文字依然還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我想用比較直觀的角度去書寫歌詞。」她說。
當分眾成為主流
2020年,陳珊妮與其團隊陸續將歷年舊作(還包括:與香港音樂人李端嫻、插畫家可樂王合作的金曲組合「拜金小姐」)整理並且數位上架。不只歌迷們在限時動態裡紛紛曬出自己的實體專輯收藏,就連吳青峰、林宥嘉等這些曾被她深刻影響過的音樂人們,也貼出與她的創作之所以相遇的故事。
陳珊妮一路走來,給了許多人不少的生命養分與陪伴。而今,她的一言一舉,更已成為能造成網友瘋傳的聖典。
然而,回想起1990年代剛入行時,她卻曾因為創作另類前衛、人也不是標準長相的主流美,而不被傳統媒體、娛樂產業所青睞。但陳珊妮依然覺得自己很幸運,當年唱片公司「友善的狗」並沒有拘束她想做自己的自由,甚至還讓她有機會被帶進錄音室裡學習如何製作唱片。於是,她從零累積經驗,製作對象也不設限主流或獨立,在這過程裡逐漸找到自己的定位,最終成了第一位獲得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獎」的女性製作人。
後來娛樂產業來到一個分界點,實體走向數位,主流逐漸走向分眾。但因爲主流媒體並沒意識到娛樂產業已經跟過去不同了,完全沒辦法回應這個現象。陳珊妮在《超級偶像》當評審見證了時代變化。她說:「當素人崛起變得重要,似乎已在暗示著社會上的意見領袖群體早已轉化形式,現在的明星、大眾媒體都不見得擁有話語權。」
如今,分眾時代下的獨立音樂人,完全打破傳統唱片工業的思考邏輯,每個藝人、創作者自己就是一個品牌,販售的不只是音樂,而是形象所代表的意義,以及背後堅持的理念。「像ØZI所屬的新樂園、落日飛車成立的夕陽音樂,所有音樂人都可以自己創立廠牌,無需倚賴唱片公司。因為唱片公司也不知道什麼才會中,連我製作的偶像歌手都自己去找A&R(Artist and Repertoire)跟執行製作,他們有自己的想法。」陳珊妮說。
她堅信,新世代音樂人的路,會比舊世代寬廣許多。但不論是超級巨星或獨立樂團,唯有保持開放的心態,不安於現狀,才能在創作形式不斷轉變下詮釋時代、並且開創新的價值。這也是陳珊妮出道這麼多年來,不曾停止過,想用音樂帶入的,一次又一次的精神碰撞。
PRODUCTION by 廖紹昀
STYLING by Seam Xu
LIGHTING DESIGN by 蔡秉孝
SPECIAL THANKS to 伊日藝術計畫
-
漆皮外套 by Reeve
馬甲、皮褲、指爪造型高跟鞋 by Vivienne Westwood
眼鏡 by Gentle Monster
手套 by 造型師自有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09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