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序中以聲音開啟記憶:傾聽「Sidoli Radio 小島裡」的大稻埕故事
以「聲音」為主軸,小島裡團隊將帶領人們走入回憶。方序中以「一刻15分鐘」為單位,精選三十餘則大稻埕故事於各展區供聽眾聆聽。
以聲音為主要概念的實驗場域——Sidoli Radio 小島裡中的「Sidoli」取自「Story」的諧音,小島裡設計總監方序中認為,「Sidoli」就像是不同的人們口中唸著、詮釋著自己的「Story」,雖然發音不盡相同,但每個故事都有其獨特的韻味。這次,小島裡團隊要說的故事,是大稻埕百餘年來的繁華與哀愁。
1860年淡水開港通商後,大稻埕的茶葉文化漸漸興起。日治時期的布匹、南北貨和中藥外銷更讓大稻埕在1870、1880年代走入所謂的貿易黃金年代,然而在二戰後,台北市快速擴展,大稻埕隨之沒落。小島裡團隊不禁好奇,若有一個「未曾沒落」的大稻埕存在於現今,會是什麼樣的樣貌?
自2021年4月中開始於台北大稻埕試營運的多型態文化空間——Sidoli Radio 小島裡——嘗試將錄音、咖啡、選物、唱片、展覽結合大稻埕場域中的人文與生活元素,作為人們與地方文化的橋樑。小島裡的首檔展覽「擬聲現場 in 大稻埕 Sound Scene In Dadaocheng」,即為策展人方序中與陳澍宇攜手共創的「聲音」展演實驗。
以「聲音」為主軸,佐以五種感官體驗,「擬聲現場」展覽因而誕生,自8月底至10月24日止,小島裡團隊將帶領人們走入「未曾被遺忘」的大稻埕中。「擬聲現場 in 大稻埕」花費半年時間,整理大稻埕一百多年編年史,深度採訪在地店家與人物,錄製重要歷史事件作為展覽導聆。
團隊亦走進街區,邀請三十多位在地店家、進駐團隊與文化人士,於小島裡錄音室中,採集屬於大稻埕的故事。此外,本次展覽也採用「降低文字閱讀量」的形式,並融合現代設計元素,期望透過語言以外的方式,邀請在地「小島裡的人」,也對外邀請國際一睹大稻埕今昔時代風貌。
五大聆聽體驗展區,再現大稻埕黃金歲月
「擬聲現場 in 大稻埕」共有五個聆聽體驗區,分別為「Local Tunes 地方調」、「New Wave 新浪潮」、「Old Fashion 老靈魂」、「Sound Menu 聽味道」、「Record Store 唱片行」。
策展人方序中以「一刻15分鐘」為單位,精選三十餘則大稻埕故事分散於各個展區供聽眾聆聽,搭配由引体向上 Indigo主理人陳澍宇打造的場景設計,藉由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帶領觀眾踏入大稻埕的過往記憶。
「Local Tunes 地方調」從作家、漫畫家、專業文史學家的視角,凝視大稻埕的文化變遷;「New Wave 新浪潮」描繪新駐店家為大稻埕帶來的新舊碰撞;「Old Fashion 老靈魂」道出在地人們的世代故事、日常與家族絮語。
「Sound Menu 聽味道」著重捕捉百年老店與廟口小攤的身影;「Record Store 唱片行」將地下一樓的防空洞改建為全台灣最小間的唱片行,由大稻埕「第一唱片行」與「感傷唱片行」合作展出、販售音樂卡帶。
|延伸閱讀|焦元溥的台北音樂地圖:唱片迷記憶中的羅斯福路四段
走入「Old Fashion 老靈魂」展區,策展人方序中介紹,老靈魂展區原先僅放置一張老沙發供一至二人乘坐,多置放一張單人沙發是為了營造出1860、1870年代大稻埕的熱鬧風情,選材搭配FRP(玻璃纖維強化塑膠)材質的太空造型桌子、老舊長毛地毯,打造出洋樓式建築的空間氛圍。
緊鄰「Sound Menu 聽味道」專區,一旁天井懸掛著一抹綠意格外引人注目。小島裡的品牌總監及「擬聲現場」企劃統籌林凱洛特別指出,此裝置藝術使用的是大稻埕的靈芝與木耳,分別象徵「耳朵」與「聲浪」,表達「仔細聆聽在地聲音」之意,並加入大稻埕獨有的布匹元素。林凱洛特別推薦觀展時慢慢環視它一圈,一眼便能意會大稻埕的特色。
Sidoli Radio 小島裡在大稻埕的選址,亦展現今昔時空的相遇與保存過程。
小島裡的位址原先是一間老診所,房東是在大稻埕生活已久的醫師,他最初刻意選擇有天井的建築,希望有自然陽光灑落診間,帶給人們好心情,林凱洛說,這也是小島裡團隊最初選址時一心嚮往的建築特色,在述說著大稻埕的故事同時,也能保存老診所的精神。
採集聲音的秘密
三十餘則錄音帶的錄製藏有許多秘密與情感在其中。林凱洛分享她在參與聲音採集過程中,團隊常以「分享人生經驗的一刻」來引導在地人說出自己的故事,然而許多居民常常回應他們不確定自己的故事是否有趣到需要被記錄下來。
直到展覽期間,小島裡團隊邀請受訪者前來參展,他們才對團隊說道:「哪ㄟ價厝咪!我們原本看自己的事都不覺得有趣,真的很謝謝你們說出我們的故事。」林凱洛說,本次展覽最常喚起的是人們對於家族、親情的情感,觀眾常回饋,藉由這次展覽,提醒了他們小時候與家人來大稻埕買布的回憶,也彷彿又聞到了當年街坊的藥罐味道。
策展期間的錄音帶播放採用的是類比式卡帶,必須手動翻面、回放,策展團隊以畫「正」字符號記號來統計點播次數,目前點播率第一名的卡帶是「1934年|台北第一家西餐廳:波麗路西開幕」,林凱洛說,它總是能喚起台北人在1930年代和家人一起到餐廳用餐的情景,甚至有聽眾聽了卡帶後,感動到眼眶泛淚。
林凱洛也特地選出了令她印象非常深刻的兩卷錄音帶,分別是「吃遍一早的大稻埕美食藏飽地圖」與「茶迷大稻埕的異人茶跡創作之路」,聽眾隨時能在小島裡網站收聽。
而展覽海報設計更是呼應了音檔的採集意義——需要親手翻摺的海報好比正在進行聲音採集的當下,小島裡團隊作為「聲音探測儀」,將原先2D的平面視覺建構出足以容納情緒和故事的3D空間,「而海報上小小的紅點彷彿探測到一個故事的瞬間,並將其完好收錄、保存下來。」林凱洛說明道。
一場聲音的時空旅行
今年(2021)5月台灣疫情警戒提升至三級,展覽中的錄音帶竟成為許多店家最後存在過的紀錄。有些大稻埕店家原先已為展出預錄好錄音帶,而後卻因疫情,無奈在半年內搬出這座老城,也有錄音者在錄製完後驟然逝世。
林凱洛不捨的說,並不需要將已不在大稻埕的店家、人們的音檔捨去,因為他們正是組成大稻埕最真實的證明,而這也再次令團隊意識到聲音採集是一種很關鍵的保存歷史的方式,未來若回顧此時的展覽計畫,或許能使世人對大稻埕的面貌有更全面的理解。
從大稻埕出發,小島裡團隊透過「「擬聲現場」展,找來許多文化人士及大稻埕中的藝文單位特別「獻聲」,例如飲食作家盧怡安、COFE主理人顧瑋、《雞排英雄》、《大稻埕》導演葉天倫,還有「印花樂」創意總監Ama等等,訴說著地方的故事,彷彿帶大家經歷時間旅行,我們得以一睹歷史過往今來的面貌。
「沒有人做過的事情,我們就來嘗試,我們也期待這個空間成為大稻埕未來令人記住的景色。」林凱洛笑道。
在「擬聲現場」之後,小島裡團隊將以音樂創作形式在11月開始第二階段的展覽。更遠的未來,團隊將持續探索台灣這座島嶼上的各處聲音,收錄於屬於台灣的「文化卡帶」裡,流轉不息。
「擬聲現場 in 大稻埕」聲音體驗展|於SIDOLI RADIO小島裡(台北市長安西路245號1F)展出中,展期即日起至10月24日止,每週三至每週日 11:00-18:00,每日分五個場次。全面採線上預約制,請於臉書報名表單實名登記。
陳葶芸
文字工作者。曾就讀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台大心理所。試圖以寫作,留住生活中賴以過活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