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SE in Paris
台灣電影在巴黎(上):法國電影策展人倪娃法專訪
透過電影策展與教學研究,資深法國策展人倪娃法多年來致力推廣台灣寶島的電影文化與獨特魅力。
2021年10月,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與法國電影資料館(La 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及法國在台協會(Bureau français de Taipei)簽屬合作備忘錄,交流兩館珍貴的影像館藏,並向台、法民眾多元推廣兩國的電影文化。能夠與如此重量級的場館合作,歸功於一群幕後工作者長時間的努力,法國電影資料館的資深策展人倪娃法(Wafa Ghermani)就是關鍵推手。
光影留下的情感回憶
從高中時代,倪娃法就對亞洲文化充滿興趣,進而慢慢地開始接觸台灣電影。90年代,法國院線時常上映著入圍國際影展的台灣影片,如《囍宴》、《飲食男女》、《愛情萬歲》...…等。然而,正值荳蔻年華的她對當時銀幕上的台灣印象仍感到陌生,無法分辨這些作品與其它亞洲片的分別,直到幾部經典讓她留下了難忘的回憶。
1998年,娃法在南法亞維儂錯過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特映,但她無法忘懷劇照呈現的懷舊氛圍,兩年後,不顧隔天大考的壓力,拉著好友前去看這部經典之作。回家路上,兩人無法抑制淚水和笑容,熱烈討論彼此的感動。從此之後,娃法發現台灣電影獨特的魅力:「侯孝賢的電影《戀戀風塵》和《風櫃來的人》讓我感受到一種溫暖氛圍,不太像其它亞洲片給人一種冷酷的感覺。」或許就是這份濃厚的人情締結了她與台灣的緣分。
探究老電影
大學畢業後,娃法開始長達十年往返於法國與台灣兩國的生活。除了精進自己的華語能力,也想探究台灣電影發展的全貌:「在法國就讀電影系時,教授探討的都是新浪潮之後的台灣電影。我當時就想,這波運動之前難道沒有其它值得介紹的作品?後來我有機會到台灣當交換學生,就決定要認識80年代以前的台灣電影。」
在台期間,她一有空就會去電影資料館挖掘影像史料,也從中、英文的專書中發現台灣近百年來的電影發展史。揭開早期台灣電影的神秘面紗,似乎成為她的使命:「當我回法國攻讀博士的時候,我就決定要從日治時代開始介紹台灣電影發展的脈絡,證明80年代的『台灣新電影』並不是單純的異軍突起,而是受到前輩影人的影響。」
對娃法來說,60年代的台灣影業保有百家爭鳴的特色。華語片與台語片蓬勃發展,呈現出相互輝映的社會百態。儘管彼此的受眾不同,但雙方幕前幕後的工作人員互相流通、彼此合作。尤其台語片生動活潑,擁有鮮明的色彩:「台語片的表演風格強烈,種類五花八門,其中可以看到日本電影的影響、本土文化的特色。它採取迂迴的敘事手法,必須躲過政府的審查,還獲得成功的票房。」
即使70年代起,受到中華文化復興政策的影響,台語片逐漸式微,但仍深深影響著華語片的發展,尤其在拍攝方式和議題處理上。娃法強調,台語片的工作團隊能夠隨機應變,在有限條件下展現十足創意,宛如新浪潮電影的前身:「當時許多台語片因預算不足而無法搭景改在戶外拍攝。無論是機動的拍攝手法或描繪台灣社會的角度,台語片和新寫實電影都有相似之處。」
叛逆ㄟ 「歹電影」
由於國家電影中心兩位前任執行長——林文淇與陳斌全——推行的數位修復計畫,娃法於2019年在法國電影資料館策劃「台灣歹電影」影展,精選13部1960至1980年代的通俗經典和前衛作品。對娃法來說,以「歹電影」(mauvais genre)為題,其實是一種策略。
我必須找到一種吸引法國觀眾的敘事觀點,去更好地述說台灣電影的故事。
法國電影資料館的節目總監羅傑(Jean-François Rauger)很喜歡「非主流電影」(cinéma bis),這類型的影片也能吸引到一群亞洲片影迷,所以才採用這種視角去介紹一些鮮為人知的傑作,像是《颱風》、《跑道終點》...…等。無論這些作品當時是否成功,都代表了台灣早期影人用一種非主流的方式去探索創作,像是台灣電影史暗藏了一種秘密脈絡,或一波美學先鋒。
「歹電影」其實指的是打破傳統認知、官方框架的作品。娃法企圖呈現台灣新電影之前的影人已經試圖跳脫國民黨政府鼓吹的健康寫實風格,呈現百姓生活的不同風貌:「台語片勾勒出一種夢想,讓人覺得一夕之間社會階級可能產生變化。相較於具有父權教育性的華語片,台語片表現出一種民眾追求平等社會的渴望」。
配合映後座談和專業論壇,「台灣歹電影」影展成功地讓法國觀眾綜觀台灣影像美學的豐富面向,瞭解30多年來台灣社會的變遷。這個影展不僅之後巡迴至歐洲各大城市,國家影視聽中心也在國內、外推動這系列的影片,變成宣揚電影資產的文化櫥窗。這種雙向推廣正符合娃法的心願,她希望海外的口碑能吸引到更多台灣觀眾,洗刷大眾對於老片的刻板印象。
另闢蹊徑的推廣方式
在歐洲推廣台灣電影充滿無數的挑戰。法國電影資料館近十年已經舉辦過許多台灣大導演的回顧展,但若遵循著這種導演中心的影展模式,策展單位無法不去考慮歐洲大部分觀眾心中期盼的台灣美學風格:長鏡頭、緩慢的敘事節奏、精簡的對白…等。儘管如此,娃法強調除了電影作者,類型片和VR也是讓台灣電影在國際嶄露頭角的另一種管道。
近年來,台灣新一代的電影創作者紛紛入圍歐洲各大奇幻影展和酷兒影展,許多新片也透過影音串流平台流傳各國,拓展出更不一樣的觀眾族群。對娃法來說,這種跳脫既有框架、重新殺出一條血路的方式,或許可以為台灣電影拓展全新的空間。
她以近年來法國電影摩沙協會與駐法台灣文化中心籌辦的Filmosa影展為例:「文化中介(médiation)其實相當重要,怎麼塑造影展跟觀眾之間的連結?如何創造一場熱鬧的活動?這方面我覺得Filmosa影展就非常成功,無論是開幕活動或是接待觀眾的方式,都讓人感受到台灣民眾的親切和熱情,成功塑造出本土文化的特色」。
無論保存典藏或發行推廣,兩者皆是推廣台灣電影必須兼具的任務。從90年代開始,法國電影資料館開始回顧影史,訪談前輩影人、挖掘並修復遺失的台語片膠捲、蒐集各式各樣的影像文物…...等。這些珍貴的史料證明台灣電影發展的關鍵不只是新浪潮,而且也讓大家認識到很多雅俗共賞的早期作品。
近年來國家影視聽中心積極將老片數位化,又掀起另一波研究風潮,使學者不再拘泥於美學,反而透過技術、法規、策展…...等多重層面去探討台灣影業的各種面向。娃法認為,這些研究在未來都有利於台灣電影的國際推廣,讓海外和國內民眾透過不同的策展方向,重新認識這塊土地百年來孕育的豐厚文化底蘊。
這一波老片修復的風潮如今也席捲法國。配合《颱風》DVD首度於法國發行,娃法籌辦了「台語片:1960年代最肆無忌憚的台灣電影」線上影展。在法國電影資料館、國家影視聽中心、駐法國台灣中心和法國在台協會的四方推動下,Henri數位平台將於今年3月上映四部台語老片。配合英、法文字幕,全球觀眾都可以欣賞到這些通俗經典的獨特魅力,進一步認識台灣電影史上不落俗套、充滿叛逆的美學風格。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VERSE在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