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養成記2》沒有幸福開頭:陳嘉玲帶路的人生酸中帶甜
《俗女養成記》第一季看似贏得美滿的幸福結局,卻被第二季狠狠甩了一巴掌,宣示陳嘉玲邁入40歲的人生仍是重重關卡。
《俗女養成記》第一季,看著陳嘉玲(謝盈萱飾演)告別台北的一切,回到台南重新開始,買了新家,有了新男友,看似贏得足夠美滿的幸福結局。卻被第二季狠狠甩了一巴掌,打醒美夢,宣示陳嘉玲邁入40歲的人生仍是重重關卡。
「除了噁心,我還感到迷惘,『囝仔人聽話』居然不保證『無代誌』,這件事情比吃到蟑螂蛋麻煩許多。」——散文集《俗女養成記》
《俗女養成記》改編江鵝的同名散文集,寫的正是作者自己的成長回憶。一篇一篇看似顢頇的童年紀事,是江鵝一步一步親身所學的俗女生存守則。當你吃著鄰居的手做菜包,卻發現裡頭有蟑螂蛋,到底應該顧及鄰居面子,聽媽媽的話將包子吞下肚,還是抵死不從、保護自己?
其實第一季來自原著的內容便不多。第二季,隨著小嘉玲上了高中、大嘉玲歸根台南,更是完全走出原著,不過承襲的是,六年級女性在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抉擇與矛盾。既然乖不成老師說的、聰明不成媽媽要的、又酷不成自己所想的。那到底是要聽別人的?還是自己去摸索呢?
以下有雷,未觀影者斟酌閱讀!
早更帶來的獨立宣言
第二季,41歲的陳嘉玲不再眷戀台北夢,返鄉買了小屋,期待開啟屬於自己的生活,但花了大半輩子,總算覺得可以好好做自己時,早更的警鐘卻敲響。才驚覺還來不及留點成就,人生已經去一半了。醫生的診斷如同人生的判決,太突如其來、令人措手不及,逼得陳嘉玲急著證明自己,而手邊僅有屬於自己的便是那棟買來的「鬼屋」。
「你們都不要再管我的事情了,我又不是小孩了!」——劇集《俗女養成記2》
一張沙發,嘉玲要的是潔白大氣搭配貴妃椅,媽媽覺得小巧深色才好清理。兩人偷來換去,搞得全家雞犬不寧。老的想要關懷兒女,小的是想證明獨立,但卻沒人懂得如何把話說清楚,大吵一架後,問題便晾在一旁。等時間久了,忘了,也許自然就無代誌。
戲裡,上一代同樣在面對父母認同卡了關。嘉玲父親也解過這道題,當爺爺要將中藥行交棒給他時,那試煉刻意地令人咋舌,一下找人來當奧客,一下假裝病入膏肓,父親信以為真,差點連救護車都要叫來。「你到底在擔心什麼?你是怕他不夠好?還是怕他比你好?」爺爺老友一句,才當頭棒喝螢幕裡外的所有人。看似過於蠻橫的教育方式,不只是為孩子操心,也是對自己的憂慮。
颱風夜裡的崩壞
當颱風天一來,外面風雨急了,屋裡的人也躁了。爸爸拋去一家之主的重擔、媽媽一生奉獻受到背叛、陳嘉玲的人生規劃被懷孕打亂、蔡永森因為被另一半隱瞞而決定分手。每個人皆在努力扮演的角色上失去重心。
前五集建立起的人設,就隨颱風天崩塌了,而人生就算能說成酸中帶甜,總還是有讓人笑不出來的時刻。
特別是嘉玲、永森爭吵的那場戲,謝盈萱與藍葦華演得一來一往,劍拔駑張。一秒之間,便成了互相不在乎的控訴,光一個「舀水洗澡」似乎就成了兩人不適合的鐵證,而辛苦打造的家怎會如此脆弱,一片玻璃被砸碎便狼狽不堪?這個問題,對於主角和觀眾而言看來都是無解,只能在電視機前屏氣凝神。
陳嘉玲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始終覺得《俗女養成記》是一部很難推薦的作品,一來是勾起的記憶太過私己,二來是故事的本質極其平凡,但也正因為踏實地演出日常,才能貼近橫跨各年齡層的情感與記憶。
陳嘉玲的人生與我們的都如此相似,觀影同時,那聲「我懂!」帶著強烈認同感席捲而來,種種難以啟齒的無奈與疲憊,就如此溫柔地被接住。跟著她的小確幸一起大笑,跟著她的傷感一起流淚。明明隔著螢幕,但我們都早已做成嘉玲的閨蜜。
原來,在導演嚴藝文鏡頭下的,是每一代台灣人都正在走的朝聖之路,有時幸福愜意,有時阻礙難行。就算沒有一場風雨是能夠輕易躲去,至少還有人能陪伴共度。隨著戲裡的颱風過去,好像也稍微能夠看清,自己嚮往的家是什麼模樣。
回頭一看,嚴藝文與她鏡頭下的陳嘉玲也是挺像。沒車沒房沒嫁人,頂著外人口中的敗犬之名。但她身邊有著默契十足,共同執導的男友陳長綸,還有著不惜舉債才得以誕生的好作品《俗女養成記》。記起某次訪談中,她這麼說道:「很多時候只要回問自己一句『你自己開心嗎?』其他都不重要了。」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Mion
讀的是食物設計,寫的是影劇,做的是Podcast。曾任《VERSE》聲音部編輯,畢業於米蘭工設學院。嘗試著各種說故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