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聚落:三重193巷工廠群像
三重往昔台灣代工產業重鎮印象,僅留存於街巷邊陲。巷子裡,金屬敲擊聲不絕於耳,師父熟練地操作機台,數十年如一日。
三重,隔著淡水河,與舊時艋舺、大稻埕遙遙相望,從古迄今,區域發展因著地利優勢,在不同時代形塑出獨特樣態。現下的三重朝住商混合發展,往昔台灣代工產業重鎮印象,僅留存於街巷邊陲;巷子裡,幾間零星工廠仍在營業,車床、木雕、電鍍、鑄模⋯⋯等種類多元,金屬敲擊聲不絕於耳,師父熟練地操作機台,數十年如一日,以布滿厚繭的雙手,溫柔撐起台灣經濟起飛的時代榮景。
工業設計背景出身、近年跨足策展領域的設計師徐景亭,與三重中正北路193巷緣分深厚,求學時期便時常往街區裡跑,拜訪工廠,與技師們討論作品、做模型,研究各式材質肌理和特性。巧的是,她的丈夫也是自小在此成長的孩子。
婚後,徐景亭於公公過去經營的閥類工廠為據點成立工作室「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因不捨老師傅技藝和製成技術逐漸凋零,她以「黑色聚落」之名,串聯193巷周邊百家工廠,透過展覽、工作坊、紀錄片等型式說街區故事,銜接工廠與教育、設計、人文保存端等,企圖復興傳統產業,分享聚落故事。
聊起「黑色聚落」起源,徐景亭回憶,故事可追溯至1970年代,時任台灣省主席謝東閔推行「家庭即工廠」政策,鼓勵民間於自宅從事代工生產、促進經濟,舉凡五金零件、金屬飾品、電器組件、布匹等皆在此列。
早期進場並不困難,只要有一塊閒置空地,再添購生產機械、馬達等即能開始作業。徐景亭分享,她的公公便是由一間在地豬舍起家,而後產業發展廣大,政府增訂相關法令,小型工廠開始受到管制,才逐漸遷往三重193巷一帶,讓工廠集中有效管理。
徐景亭接著說:「從前景氣好的時候,193巷到了夜晚仍燈火通明,大多工廠都採三班制、機器運轉24小時不停歇,十分熱鬧。」當時不少貧困的農村青年為了尋出路,紛紛北上投入製造產業,從學徒做起,習得一技之長,若發展得不錯,便會拉著同鄉親戚、鄰居共同加入,能力足夠時再獨立開工廠。慢慢地,代工產業鏈越趨穩固,不僅供應國內外銷所需,更以高品質的精緻工藝揚名世界,台灣也正式脫離農業社會型態,走向經濟起飛的輝煌時期。
儘管風光一時,數十年後,產業外移使市場結構開始變遷,講求做工精緻的台灣代工,終究不敵其他國家的低廉人力;而資訊時代來臨,電腦製成的快速量產,也改變傳統手工製作形態。2008年,金融風暴更給予工業世界一記重擊,眾多上游廠商倒閉,下游代工廠訂單盡失,台灣不少工廠因此吹熄燈號,代工產業也走向蕭條命運。
「對於投注一輩子光陰、專注於代工的老師傅來說,他們對市場改變無從因應,也無力回天。」懷抱復興聚落的願景,徐景亭將自身工作室化為「黑色聚落」與外界的中介點,在空間裡推廣街區記憶、介紹每個工廠故事及特色,並親自帶領學生赴工廠參觀,這些年成功媒合不少國內外有研發、製作需求的設計師和產業,為沒落街區點亮一絲曙光。
徐景亭分享,傳統代工除了做工精細、也蘊含長遠積累的人文記憶,在變換迅速的新時代顯得格外珍貴,若能調整經營策略與時代並行,像是嘗試研發、跨界實驗,或參考她在荷蘭設計學院觀察到的操作模式,接軌技師與教育體系,同時橫向拓展技術運用,建構設計、製程的工業產業鏈,台灣工業肯定有機會再被世界看見。
「黑色聚落」只是個起點,她相信,若能持續運用新時代創意活化街區,看似乏人問津的傳產技藝未來或許還有無限可能。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04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