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聆聽她們的聲音:TIDF「台灣切片——真實的呢喃:1990s以降的女性私電影」

VERSE X 2022 TIDF

聆聽她們的聲音:TIDF「台灣切片——真實的呢喃:1990s以降的女性私電影」

2022年TIDF影展「台灣切片」單元策畫「真實的呢喃:1990s以降的女性私電影」主題,引領觀眾在一部部女性創作的作品中,聆聽1990年代的她們發出的呢喃述說。

《我的回家作業》劇照。

2022年TIDF影展「台灣切片」單元策畫「真實的呢喃:1990s以降的女性私電影」主題,引領觀眾在一部部女性創作的作品中,聆聽1990年代的她們發出的呢喃述說。

隨著時代演變,攝影器材不再是昂貴的專業工具,解嚴後的台灣也有更多元的聲音湧現,女性創作者也拿起攝影機記錄生活樣貌。在她們的視角及呢喃述說中,看見的世界會是什麼模樣?關注的又是什麼議題?想向社會傾訴些什麼?

藉由當代觀點回顧台灣獨立紀錄片作品的「台灣切片」單元,自2014年正式成為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常設單元之一。2022年第13屆TIDF「台灣切片」以「真實的呢喃:1990s以降的女性私電影」為主題,關注傳統大寫、「他」的歷史下,一直存在卻被壓抑與忽視的女性視角,精選13部女性創作電影,藉由她們的視角,窺探當時代女性樣貌。

轉身,看見1990年的她們

在過去的影視及紀錄片產業中,男性創作者不僅是習以為常的角色,更是占據主要敘事權力的創作者。女性紀錄片導演開始掌鏡,並透過攝影機講述自己的生活以及所關注的主題,約莫是在攝影器材變得簡便且能輕易取得的1990年代初期。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也是在九○年代初期創立。」TIDF策展人林木材饒富興味地表示,團隊曾與女性影展策展人羅珮嘉討論,何以女性影展會在此時空背景之下創立。「八○年代歐美興起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台灣有很多人受到此波社會運動風潮影響,開始關注性別議題。

九○年代的台灣也發生一些受到矚目的關於女性社會事件,例如倡導婦女運動、曾任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的彭婉如被殺害事件。」林木材說明。此外,1987年解嚴後,台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各種關於族群、性別、民主的聲音浮現,也為女性創作的風潮推波助瀾。

1990年代以降,無論是受到國外思潮影響,或者性別意識覺醒,女性在影視創作上逐漸活躍。「真實的呢喃:1990s以降的女性私電影」影展單元,即希望引領觀眾回頭探望九○年代女性創作者的模樣,以及其視角下所展現的當代趨勢與文化樣貌。

13部作品聚焦於拍攝者身邊生活瑣事及生命歷程,不約而同皆帶有某種被主流趨勢忽略、禁忌的壓抑狀態,包含女性身體經驗、情慾等題材。林木材表示,以現今的眼光來看,這些題材或許已沒什麼大不了,然而在那個年代卻是極具挑戰性及尖銳的議題。

例如陳杏芬的《夢》(1998),記錄自己與女友在畢業之後陸續完成開店與同居夢想的過程;四年後,《女兒巢》(2002)誕生,講述自己與妹妹、前女友、朋友等四個非婚者,承租一幢100坪古厝,進而共組家庭的敘事。

《女兒巢》劇照。

「同性相戀、多元成家在今日雖已經得以公開實踐,但在拍片的1990年代裡,卻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林木材分析,兩部紀錄片不僅在時序上以續集形式串接對話,影像創作也成為那個壓抑的年代中,女性抒發情感的出口。

生活事,以及社會國家大事

「創作者透過拍攝影像的過程,試圖達到與自己對話或是和解的效果,這也是私電影的特色。」TIDF選片人鍾佩樺有感而發地說。

吳淑然的《月亮之旅》(2005)拍攝自己與尼泊爾籍男友一同到尼泊爾旅行,過程中發現男方不曾在父母面前稱自己為「女朋友」,反而以「台灣朋友」稱之,原本她嘗試說服自己是文化習俗不同,然而一再隱忍之下,委屈終究爆發。

「在影片後製時,她將情緒不滿的畫面定格,然後配上自己的旁白。」林木材驚艷讚嘆道,在某些空間或是情境下,女性不太會講出自己內心真正所想,但吳淑然藉由影片後設的方式隱喻,「她把自己的聲音以旁白的方式錄製進去,讓觀眾看見影片中的女孩,如何在異國戀情以及社會框架中重新定位自己。」

女性的呢喃不見得都是個人生活中的小事,周旭薇的《國家大事》(2000)則以紀實、重演劇情的方式交錯呈現,探討職場母親在當代社會背景中的疲憊,並倡議公共托育議題。

《國家大事》劇照。

鍾佩樺進一步分析,《國家大事》探討的主題看似是個人與家庭小事,但藉由職場母親生活中所面臨的諸多不便,例如嬰兒車行經人行道的種種障礙、無奈帶孩子上班時卻得面對同事異樣眼光等狀況,反映出一個國家對於女性群體的忽略跟缺失。

實驗電影,從心領神會中反思

過往「台灣切片」單元較著重於台灣紀錄片史,但其實有許多優秀的影像創作者著重於實驗電影美學的挖掘,但缺少主題式的探討。今年度「台灣切片」單元試圖深入探尋實驗電影領域,由吳梓安導演策劃,發展出子單元「從汝浮波瀾:台灣女性實驗電影切片」,探討女性如何藉由不同創作形式,詮釋個人情感經驗。

鍾佩樺以曾莉珺用16mm膠捲創作的《》(2013)為例,這位多年來在荷蘭鹿特丹工作生活的女導演,藉由影像的變形、扭曲以及流動,投射生活以及成長過程中的個人經驗。

影像和現實看似脫勾,也似是艱澀難懂,但只要細細感受便能領會影片的含意。鍾佩樺建議,在觀賞實驗影片的過程中,不妨放下思考,打開感官,投入身心體會創作者的意圖,進而產生共鳴。

與此同時,鍾佩樺也期待觀眾在觀賞其他女性影片時,不要有太多預設立場,她認為,此次「台灣切片」單元並非要為創作者貼上反抗或性別意識的標籤,因為每部影片拍攝的起心動念各自不同,有些人是為作業而拍,有些人是以拍攝作為溝通或是和解的手段,也有部分純粹是呈現個人歷史的小切片,「我們無須將影片視為蘊含女性主義或是性別運動的投射。」

「真實的呢喃:1990s以降的女性私電影」期待藉由「轉身再看見」的視角,引領觀眾看見女性創作者如何拿起攝影機記錄拍攝,覺察不同年代女性的所思所想,以及跨時代的共通感知與經驗,讓她們藉由影片所發出的呢喃述說,在心中不斷反思與對話。

2022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影展單元「時光台灣:1986—1991百工圖系列」,精選15部《百工圖》作品,藉此反射出當時台灣社會整體的情形,影展期間將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一樓展映,線上購票請按此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從職人到女性,用影像紀錄台灣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凃心怡
  • 圖片/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 編輯/梁雯晶
  • 核稿/李尤、郭振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