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職業無分貴賤,但有分性別:《百工圖》裡的「女性問題」

VERSE X 2022 TIDF

職業無分貴賤,但有分性別:《百工圖》裡的「女性問題」

被稱為台灣奇蹟的1960至1990年代,不只帶動了經濟起飛,也促使女性投入職場。這看似性別平等的重要一步,卻也帶出更多性別問題。從八十年代末眾多導演參與拍攝的「百工圖」電視紀錄片系列中便能窺探,職場中的性別意識經歷三十多年流變至今,究竟改變多少呢?

《模特兒》劇照。

被稱為台灣奇蹟的1960至1990年代,不只帶動了經濟起飛,也促使女性投入職場。這看似性別平等的重要一步,卻也帶出更多性別問題。從八○年代末眾多導演參與拍攝的《百工圖》電視紀錄片系列中便能窺探,職場中的性別意識經歷三十多年流變至今,究竟改變多少呢?

2021年七夕,一求職網站對上班族進行「夢幻愛人」之理想職業的調查,其結果顯示分別有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的受訪男性最希望女伴的職業是「藝人、模特兒」和「醫護人員(醫生或護士)」,位居第五和第七。

這類排行榜固然預設受訪者皆為異性戀,把其他性向排除在外,多屬玩票性質,不是什麼嚴謹的統計,卻也未必全無參考價值。畢竟,排行榜中的選項經常來自跨大某性別特質並對其大造文章,當中的刻板印象往往是性別化的(gendered)。

職場與性別無法剝離

模特兒和護士都是高度性別化的職業,其從業者往往被預設為女性。我點名這兩個職業當然不希望加深此性別化的刻板印象,而是此性別化的刻板印象也製造出另一個性別化的刻板印象——男性對擔任模特兒和護士的女性懷有幻想。

藉由這兩個性別化的刻板印象,可以看出性別在職業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職業並非「性別中立」,每種職業皆可由男性或女性(或其他性別)從事,但仍見某些職業較多由特定性別者從事、特定性別者從事某職業又可能獲優待或被虧待。

《模特兒》劇照。

同工同酬是女性主義歷來的訴求之一,但這是否意味著上述性別化的刻板印象會隨之而消失?更別說同工同酬又何時才能、或是否能達成呢?凡此種種都凸顯出職業與性別的密不可分及複雜性。

更複雜的,是職業選擇所牽涉的不只個人,所以,上述調查不是問受訪者想從事什麼,而是問他們希望另一半從事什麼。這再度顯示這類調查有所預設,預設受訪者皆不是或不打算單身,如此,職業的刻板印象就不只反映職業與性別的關連,也反映視婚姻為必然及理想的異性戀本位(heteronormativity;又譯「異性戀常規性」)在此背後的運作。

當我們爬梳此關連與運作的過去與現在,會發現它們或早於女性初登職場前已然存在,卻因女性進入職場而成為「問題」。

說是「問題」,是因為女性進入職場或從事某些行業被視為「問題」。一般認為,1960至1990年代台灣的經濟起飛並達至頂峰,女性也在同時期被鼓勵投身職場,以應付激增的勞動需求。經濟發展催生出各式各樣新興行業,意味著她們的選項從是否就業的二選一,演化為該從事哪種職業的多選題。

《尖端與我》劇照。

選項增加卻不等於更加自由,值得注意的是,職業女性不自由並非從貌似更具備性別意識的後世對照得出,而是當年就有的反省,在《百工圖》電視紀錄片系列(1986-1991)中可見一斑。此系列以85部紀錄短片續一介紹各行各業的勞動情況,在台灣經濟奇蹟的中晚期播放,適合回顧與省思。

女性在職場中「問題」

觀看這批紀錄片時,心中不免冒出「職業無分貴賤」這句老生常談。然而職業卻有分性別,被介紹的行業中以女性從業者居多的屬少數。當時的性別比例如實的反映出,即使是在經濟發展最蓬勃時,職業女性仍非主流。

女性不必然要投身職場,職業女性與家庭主婦之間也不應是二元對立或有高低之分,但女性是否因會面對更多和更大的問題而不傾向就業,是需要思考的。《百工圖》早在當年就進行了這番思考,實屬可貴。

儘管職業女性非主流,《百工圖》卻是以女性展開的。1986年6月9日,為該系列拉開序幕的,是以高雄加工出口區的女工(女作業員)為主角的《尖端與我》。後來的《白衣天使》(1986)和《模特兒》(1991)同樣在云云男多女少的行業中,精挑出女多男少的少數,並有意識地強調女性在職場上的獨特處境與所遭遇的困難。

《白衣天使》劇照。

以〈白衣天使〉的開場為例,主持人走上街頭訪問路人,首先受訪的是一位阿嬤,主持人問她:「您願不願意自己的媳婦從事護士這個職業?」阿嬤回答:「這行不錯啊,而且家裡有什麼人生病的話,都很有幫助。」但當主持人再問:「那您願不願意自己的女兒也從事護理行業?」這次,阿嬤遲疑了,避重就輕地說:「這行很辛苦。」

沒有哪行是不辛苦的,這幾部紀錄片並未強調在職場中女性比男性辛苦,或職業女性比家庭主婦辛苦,但主持人的提問與阿嬤的回應,也在日常生活中理所當然地被套用在女性身上。

直到今天,網路上依然隨處可見的另一半之最理想職業調查,仍以類似邏輯理解職業與性別:女性首先是某婆婆的媳婦、某先生的太太、某孩子的母親,然後才是職業女性。

今時此刻,刻板印象尤在,這類調查的普遍存在就是證據。不同或有所改進的,是這類調查也會訪問女性對男伴之職業的期許,相同的卻是當年《百工圖》已對此性別化的刻板印象有所意識並加以探究。

《白衣天使》劇照。

性別與職業之間的關係可否不只是刻板印象?尤其對於在職場上較男性遲起步的女性而言,我們能否不是先看到她在家庭中的角色,才看到她可以不是家庭主婦,可以上班?另一方面,職場中的女性比男性更被預期要兼顧家庭,這又是女性進入職場後所衍生的另一個問題。

什麼時候女性才不再是職場中的「問題」呢?《百工圖》系列所展現出的性別意識可謂超前探討,在今天看來仍不過時,但站在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回顧與對比,我們又多走了幾步呢?

2022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影展單元「時光台灣:1986—1991百工圖系列」,精選15部《百工圖》作品,藉此反射出當時台灣社會整體的情形,影展期間將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一樓展映,線上購票請按此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陳穎 圖片/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編輯/Mion 核稿/李尤、郭振宇

回到專題:從職人到女性,用影像紀錄台灣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陳穎
  • 圖片/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 編輯/Mion
  • 核稿/李尤、郭振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