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傳統文化於媒體世代的憂與喜——專訪「第12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策展人司黛蕊

傳統文化於媒體世代的憂與喜——專訪「第12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策展人司黛蕊

今(2023)年「第12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以「媒介/記憶」為題,呈現傳統文化與故事在不同的媒介、時代下被述說的方式。

「第12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策展人司黛蕊。

今(2023)年「第12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以「媒介/記憶」為題,呈現傳統文化與故事在不同的媒介、時代下被述說的方式。「世界焦點導演」單元特別邀請夏威夷的mahu(當地文化的性別範疇,近跨性別的定義)導演來台參與影展,探討創作中的性別意識與傳統文化;「台灣焦點導演」則是人類學家與紀錄片導演,也是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創辦人胡台麗。

胡台麗在去年逝世了。

「我們都很想念她。」今年「第12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策展人司黛蕊(Teri J. Silvio)如是說。

胡台麗是台灣重要的人類學者、紀錄片導演,也是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創辦人。她曾說過:「如果人類學者不主動站出來攝製民族誌影片,就只好任憑台灣觀眾在采風式的原住民影像中接收訊息。」因此她的身影總伴隨著麥克風及攝影機一同出現在部落、農莊等採集研究現場,試圖記錄、挖掘在消逝邊陲的重要文化。

「我當她的同事快二十年了,她真的是個很特別的人,想做什麼、對什麼有興趣就會堅持要做,不管是不是現在的主流,或對她的生涯是否有好處。」司黛蕊說,在那個紀錄片還不被當作研究成果的年代,胡台麗便開始著手拍攝,讓影像紀錄形式的民族誌開始受到重視,漸漸地,紀錄片在學界也有了像期刊論文一樣的地位。可以說,胡台麗是台灣影像人類學的先驅。

這次的民族誌影展以胡台麗為焦點影人,播放了兩部她較鮮為人知的作品:記錄排灣族鼻笛、口笛的傳說與悲喜的《愛戀排灣笛》,以及捕捉法國著名人類學家及導演尚・胡許(Jean Rouch)最後身影的《遇見尚・胡許》。

「胡台麗一直不讓我們把她當作焦點導演,我們每年要求,她每年都拒絕,要我們把機會留給別的導演,可是今年我們一定要!」司黛蕊以乍聽略帶倔強的話語,要將胡台麗的意志傳承下去。


百年後的記憶演繹

今屆的民族誌影展還有一個焦點導演及閉幕片,是美國遺傳學家迪恩・哈默(Dean Hamer)及其團隊,他們的作品主要探討太平洋島嶼上的傳統與性別議題。其中紀錄片《卡佩瑪胡:治療石的故事》裡述說,在夏威夷的威基基(Waikīkī)有四座矗立巨石致敬數百年前將醫術從大溪地傳至夏威夷的醫者,但卻獨漏了一位「瑪胡人」(mahu)—— mahu原意為中間,指同時擁有男性和女性特質,是當地傳統原住民文化性別,近似於我們所認知的「跨性別」。

司黛蕊說,其實全世界過往有許多不同的性別範疇存在,但在 18、19 世紀的殖民主義下,許多的性別被較強勢的文化、宗教及認同所壓抑,mahu 就是如此。《卡佩瑪胡:治療石的故事》的其中一位導演、性別為mahu的希娜勒姆安納・王卡盧(Hinaleimoana Kwai Kong Wong-Kalu)也將會來到台灣參與閉幕片的放映及一個小時的映後座談,與觀眾好好聊聊夏威夷的傳說。

閉幕片也將放影焦點導演團隊的最新作品《艾卡涅:水下奇緣》,以動畫述說島嶼上的一名戰士在戰役中受傷,墜落水底世界,被化身為年輕帥氣男子的章魚所救,兩人墜入愛河,展開一段史詩般的冒險之旅——這是一個從夏威夷神話延伸的原創故事。

《艾卡涅:水下奇緣》劇照。

但「原創故事」不正代表偏離了原始神話嗎?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大部分人會將目光放在找尋與保存,「可是這並不代表你需要停在那個階段,如果停在那,傳統跟文化就會死掉。」司黛蕊說。

她以台灣布袋戲為例,有李天祿維護國寶最傳統的模樣,但同時也有大眾娛樂取向的電視劇《霹靂布袋戲》的出現,讓布袋戲文化繼續創作與傳播。《艾卡涅:水下奇緣》作為極少數的動畫劇情短片,在以紀錄片為主的民族誌中,司黛蕊期待它也能達成這樣的效果。

說故事的人是誰?

本屆民族誌影展以「媒介/記憶」為題,不只焦點影人,大多作品也都在探討文化記錄與延展的方式,其中最為人類所知的古老媒介之一,就是歌曲。如《離散藍調:希臘Rembetika》中,導演瑪麗.祖爾納齊(Mary Zournazi)在追朔祖先從土耳其遷徙到澳洲雪梨的過程,認知到希臘特有的音樂類型「Rembetika」在流亡與街頭中流傳的原因;台灣導演古少騏的《客家說唱一甲子 徐木珍》記錄了客家山歌即興國寶藝師徐木珍的一生。

《離散藍調:希臘Rembetika》劇照。

《客家說唱一甲子 徐木珍》劇照。

影展在台北放映完後會前往全台校園、部落巡迴放映,過程中,民族誌影展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原住民投入影視製作,述說自己的文化。如導演撒舒優・渥巴拉特(Sasuyu Upalat)就在國立屏東大學教電影,今年也有《我念的原住民專班》於影展中放映,探討大專校院設立「原住民專班」背後的問題,老師tjuku如何爭取資源,都市長大的學生又要如何建立自己與山林、文化之間的關係。

在單元「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則探討了自媒體、數位工具的發展對於文化延展的新火花:《阿里的偶像是阿里》中,導演阿里雷薩(Alireza Rofougaran)展開世界之旅,只為追尋他的偶想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一位在伊朗文化中有著傳奇地位,能和國家英雄並論的拳王。

《備忘錄》由一對封城期間被困在中國上海的電影製作人情侶的影像日記,用攝影機目睹了全城瘋狂的社會隔離運動,入圍了「第6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短片」;《點燃新時代:古巴網紅》則跟隨一群千禧世代的初代古巴YouTuber——近年古巴的wifi才開始普及,出現直播——透過網路傳遞對於政治議題的想法,讓線下被壓抑的女權聲音能在線上盡情綻放。

《阿里的偶像是阿里》劇照。

《點燃新時代:古巴網紅》劇照。

對於短影音當道的世代來臨,司黛蕊並不特別擔憂會因此對於傳統文化的傳遞帶來打擊,「其實每一次有新的媒介或科技出現時都會有這個問題:可能會壓抑一些傳統文化,但也可能發展出新一代的表達方式。」

若真的要探討資訊的危機,她認為更該問的問題是:「Who owns YouTube, Facebook and TikTok?」——擁有這些平台的人是誰。

媒體平台以商業利益主要考量,確實會對非資本主義的傳統文化帶來威脅,但同時也造就更低門檻發聲管道、自媒體盛行,讓 #METOO 的聲音得以自群眾而起。司黛蕊舉例,像原住民電視台的存在,訓練出了許多述說自身部落文化的創作者,但理所當然地,也會有其問題及憂慮存在。

文化隨著時代更迭而不斷改變,以人類學及民族誌的角度來說,他們對於時代的演進不看好也不看壞,而是要在保存文化多元的同時,見證世間的記憶如何於各種媒介中流傳、滋芽。

202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時間|10/5-10/8
地點|真善美戲院(台北市萬華區漢中街116號)

影像思沙龍論壇
時間|10/9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古生物館(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5號)

官網Facebook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Mion 攝影/安比 劇照/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提供 編輯/郭振宇 核稿/郭振宇
文字/Mion 攝影/安比 劇照/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提供 編輯/郭振宇 核稿/郭振宇
文字/Mion 攝影/安比 劇照/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提供 編輯/郭振宇 核稿/郭振宇
大亞能為明日鏈結大亞能為明日鏈結
  • 文字/Mion
  • 攝影/安比
  • 劇照/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提供
  • 編輯/郭振宇
  • 核稿/郭振宇
Mion

Mion

讀的是食物設計,寫的是影劇,做的是Podcast。曾任《VERSE》聲音部編輯,畢業於米蘭工設學院。嘗試著各種說故事的方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