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那些憤怒與悲傷,我們也試著溫柔地訴說——專訪《流麻溝十五號》導演周美玲&原著曹欽榮

那些憤怒與悲傷,我們也試著溫柔地訴說——專訪《流麻溝十五號》導演周美玲&原著曹欽榮

《流麻溝十五號》是基於真實歷史改編,以國民政府白色恐怖時期的綠島政治犯為背景的電影,也是台灣首部以女性政治犯為主視角的電影。黑暗又殘酷的日子何以能夠溫柔的被訴說?那些身處苦痛中仍碩果僅存的善良,就是這部電影想要傳遞的光明。

《流麻溝十五號》導演周美玲(左)與原著曹欽榮(右)。(攝影/汪正翔)

《流麻溝十五號》是基於真實歷史改編,以國民政府白色恐怖時期的綠島政治犯為背景的電影,也是台灣首部以女性政治犯為主視角的電影。黑暗又殘酷的日子何以能夠溫柔的被訴說?那些身處苦痛中仍碩果僅存的善良,就是這部電影想要傳遞的光明。

「火燒島到了,台灣就遠了。」洶湧浪潮伴隨著哀悽的台詞,電影《流麻溝十五號》的女主角杏子(余佩真 飾)和新一批的「思想犯」乘著小舟登島,幾乎是用摔倒地跌進綠島的礫石灘。她們的苦難才剛開始。

被稱之為火燒島的綠島,有個神秘且傳奇的戶籍地址:「流麻溝十五號」。自五〇年代左右,大量的信件從這裡往返台灣本島,收信、寄信的人卻男女各異,形形色色。如今在《流麻溝十五號》上映後,我們得以窺見那塵封許久的時代陰影。隨這部電影的視角,這是台灣觀眾第一次如此直面我們想像中或不曾想像的綠島:一座滿載黑暗的傷痕之島。

以政治/思想犯「綠島女生分隊」為背景的《流麻溝十五號》是台灣首部以女性視角為主體的白色恐怖歷史電影。(圖片/牽猴子電影行銷提供)

作家林佛兒曾經這樣書寫綠島:

陰鬱的綠滿山遍野
雖然其中黏附著鹽分
綠是綠得好看
然則她是火燒的島

她是一艘永不沈默的航艦
她是陽光永遠照耀的地方
然而在南方的邊陲
她禁錮著我的思想和鄉愁

——摘自林佛兒〈綠島〉一詩(收錄於《自由星火:鄭南榕殉道20週年紀念詩集》)

登上這座離台灣既遠且近的小島,對五〇年代的政治思想犯來說,不僅與世隔絕,更有可能就此天人永隔。

電影取材自《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一書,原著曹欽榮在採集綠島政治犯故事後,幾經思索,為了讓讀者能產生好奇心,避免不熟悉歷史的人卻步,透過口述記錄以及僅存的書信與照片文檔,記載了從張常美、黃秋爽、張金杏、陳勤、藍張阿冬、施水環六位白色恐怖時期綠島思想犯的共同故事。曹欽榮總喚她們「阿嬤」——這群長輩身上乘載著島嶼最難堪的記憶之一。如今,透過周美玲導演的電影語言,那些充滿傷痕、承載七十年以上的真實經歷,以更通俗流行的形式公諸於世,更成為台灣首部以女性政治犯視角為出發點的作品。

《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作者曹欽榮也擔任本片歷史顧問。(攝影/汪正翔)

改編歷史是既輕且重的任務

從侯孝賢的《悲情城市》(1989)獲得義大利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榮耀開始,台灣人開始意識到,過往被噤聲、被迫隱藏的「白色恐怖」是可以拿出來談的,甚至可以成為創作主題。我們在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中看到隱晦的「受害人」(男主角張震的父親,坐在冰塊被迫寫下認罪自白書),又或者透過萬仁《超級大國民》(1994)的故事直面五〇年代白色恐怖時期歷史,看著那些舉辦讀書會的政治思想犯不堪的悲哀下場。然而許多圍繞著白色恐怖題材的電影由於題材嚴肅,亦時常被扣上「泛政治化」的帽子。直到《返校》(2019)這部從遊戲IP改編的電影橫空出世,事情似乎有了轉變。以近似恐怖電影的奇幻氛圍與特效,把不能講述的無聲年代化為銀光幕上的恐懼娛樂,反而深入大眾的心中。

對《流麻溝十五號》來說,要如何在重現歷史並講好一個動人的故事,是最大挑戰。曹欽榮及導演周美玲異口同聲提到:「還原」及「整理」是主創團隊最在乎的事。

電影作為娛樂工業的一環,面對原本的沈重歷史,述說故事的輕與重,實難以拿捏。「講故事,比講道理有用。」周美玲如此表示,因此她秉持著這樣的想法,將曹欽榮所收錄的種種紀錄,細緻爬梳,最終整理彙整成三位主要角色:陳萍、嚴水霞、余杏惠三個人的生命樣貌。

余佩真飾演的杏子象徵著人性的純真無瑕。(圖片/牽猴子電影行銷提供)

她們是平凡的學生與護理師,有人擁有跳舞、繪畫等藝術天份,有人則能以英語頌讀聖經,甚至關心農民運動、研究社會主義思想,這些不同個性與背景的人物,無論是勞動、飲食,甚至面對同樣的刑求,自然產生的反應,恰好圓滿了人性在極嚴苛的受壓迫環境下,展現惻隱與互助的善良心性。

這些極富角色魅力的人物,以主線「良心救國運動」(*註1)充滿情緒張力的情節,讓《流麻溝十五號》有了更圓滑的說故事空間,還原史實的過程中,留下了真實的批判。

虛實設定交織出歷史真實群像

「你會看到三位主角,面對相同的狀況與處境,會有各自的疑惑跟選擇。」周美玲道。如此一來,觀眾便會投射在這些角色之中,並從中開始思考:畢竟,角色所做出的選擇與為何而選,是故事推進的最大誘因。

陳萍(連俞涵 飾)無疑是最吸睛的人物,一襲紅色洋裝,在冷峻灰暗的光線映襯下,於燕子洞內跳著舞,美麗的藝術天賦卻受困思想的囹圄,這個角色的背景故事卻從另外一個角度豐厚了《流麻溝十五號》的歷史背景。她的舞者背景也融合了台灣現代舞先驅蔡瑞月(其夫雷石榆於1949年被以匪諜罪名驅逐出境後遭逮捕,囚禁於綠島三年)的些許人設,創作團隊在虛實之間創造出厚度,三位主角都不是真實歷史人物,但她們身上都能見著許多真實人物的影子,以便讓更多觀眾感同身受,從中獲得共鳴。

周美玲將電影劇情聚焦於三位主角在苦難中的「選擇」。(攝影/汪正翔)

過往提到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多數皆以「本島人」為主,即閩南人、客家人與原住民族,而隨中華民國政府撤軍來台的「外省人」通常不會被認為是受害者一方,不過包含陳萍在內諸多角色,卻是操持著山東普通話、四川普通話等,為此,導演特別邀請多位語言老師為演員上課、矯正發音。曹欽榮提及,在人物設定階段,就和周美玲導演討論,加入在原著中沒有特別講到的「澎湖七一三事件」(*註2)受難者,這批來自中國的流亡女學生,當年因為政爭原因,同樣成為政治思想犯,受著相同的苦難。

這也反映了台灣長久以來的多元民族性。小小的綠島,關押著多樣民族,證明了白色恐怖的政治迫害不分地緣,哪怕是站在高牆那端的統治階級,也隨時都有可能被迫扣上「匪諜」的莫須有罪名。無論你從何而來?要往哪裡去?都有可能成為威權統治下的犧牲品。

連俞涵飾演的陳萍說著山東普話,其角色背景來自「澎湖七一三事件」。(圖片/牽猴子電影行銷提供)

歷史越殘酷,我們越要冷靜還原

當出品人姚文智拿著原著找到周美玲、希望由她執導本片時,周導正在高雄拍攝一部關於「美麗島事件」的電視電影。周美玲說,當她一看到文本時,她隨即就知曉為何姚文智找上她,「一是以女性為主體的視角、二是電影裡的哲學性。」這位哲學系與記者出身的導演,特別擅長將事物背後的抽象氛圍流淌在寫實狀態裡,「而且,我對白色恐怖的背景是十分熟悉的。」因此她在第一時間就能理解——我們(台灣人)為何需要這部電影?

在下戲時刻獨自吹著海風,是周美玲在綠島拍攝期間最常做的事。這會使她能夠更冷靜些。

她說,越是面對這類沉重的歷史題材,創作者就越需要保持在一個冷靜的狀態裡創作,「你在憤怒時所說的話,沒有人會聽得懂。」她跟著演員做相同的事,劇本裡有許多泡海水的溺水戲碼,周美玲都先親身經歷一次,連俞涵怕水、余佩真不怕水但怕海,導演身先士卒,她不僅是要先體驗演員的狀態,在白色恐怖時期,有許多人是無緣無故就被踢下懸崖、被迫跳海的。

長久以來,台灣這座島嶼歷經不同的殖民與統治,但島上人民始終包容著一切,沒有留下怨恨。周美玲表示,她知道有很多人會以為這種揭露歷史殘酷的作品會引起分裂,「但其實台灣人會用台灣人的氣度去消化這些仇恨。」她言談間眼神堅定,就像電影末段那如夢似幻的大和解,是她理想中的某個島國未來場景。

社會終究是需要真相,而不是晦暗不明的歷史與無處安放的仇恨。

不同族群在不同時代魚貫流入這座太平洋邊陲小島,成就了台灣豐富的語言文化樣貌,是以《流麻溝十五號》在角色語言上著力甚深,幾乎每個人物基本上都操持兩種以上語言,舉凡:日語、台語、客家語、山東普話、四川普話、原住民的南島語系與中文等,所以才會看到嚴水霞(徐麗雯 飾)和杏子趁著挑水時用日語快速地交換想法,杏子說著台話,陳萍卻聽懂並以普通中文回應,以輕盈的日常,展露了一個沉重年代的記憶。

徐麗雯是演的嚴水霞具有母親、護理師、知識份子等人設。(圖片/牽猴子電影行銷提供)

這或許就是周美玲導演講述故事的方式。電影末段陳列了「綠島再叛亂案」政治犯槍決前的最後遺照,多數死囚擠出笑容(*註3)、從容赴死,那是那個時代知識份子的硬頸,即便身處苦難,但她們依舊堅強且倔強地保持光明。

今(2022)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期間,前往「國家人權博物館」的「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這是議長訪台的最後一個行程,她在這裡感受到戒嚴時期台灣人的苦痛。「這就是面對歷史的重要性,不光是台灣人而已,全世界的人都能夠知曉。」曹欽榮認為,當檯面上的討論越多,一個社會的多元性才得以呈現,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韓國影業會不斷針對「五一八光州民主化運動」事件去創作故事。

轉型正義需要的不僅是有人不斷挖掘歷史真相,更需要社會群體直視歷史的傷痕,透過空間或影視作品等形式得以保存、述說,而當影視能夠做為一種倡議,一部電影將不再只有娛樂。那些發生過的歷史,請勇敢面對吧,因為它會不斷地挑戰今日的社會。

周美玲與曹欽榮認為電影的價值之一,就是能夠紀錄並刻畫一個時代的記憶。(攝影/汪正翔)

*註1|一人一事良心救國運動:根據陳英泰著《回憶.見證白色恐怖》(頁387)中記載,為了爭取美國支持,並於國際上宣傳之用,中華民國政府於1953年推動「一人一事良心救國運動」,要求「新生」(綠島政治犯)「身體力行」救國精神,男的在身上刺青「反共抗俄」、女的則寫血書明志。此為電影重要橋段。

*註2|澎湖七一三事件:1949年7月13日發生於澎湖的軍事冤案,又被稱之為山東學生流亡案,亦被稱之為「外省人的二二八事件」,當時來自煙台聯中與濟南一、二、三、四、五聯中、海岱及昌維等七所學校的八千多名山東省流亡學生抵達澎湖,假馬公國民學校成立「陸軍澎湖防衛司令部子弟學校」,不料因為政爭波及,校長張敏之及百位師生皆被羅織罪名,遭誣陷舉報為匪諜。

*註3|綠島再叛亂案:「一人一事良心救國運動」發起後,許多新生拒絕刺上反共政治標語,部分人士深怕政府宣傳會危及在中國的家人(當時有許多中國人是無緣無故被正在逃的國民黨軍抓來台灣被迫從軍);而也有部分人士則是拒絕違背自我意志,救國運動推廣並不踴躍,因而埋下導火線。後吳聲達與崔乃彬在管訓期間曾研讀《唯物辯證法》等馬克思主義思想,移送安坑軍監後曾將筆記交予獄友陳南昌與高木榮,後新生訓導處在查察新生筆記及書籍時在菜園內發現,成為叛亂罪證,許多送回本島的新生都被二度嚴審,多數遭判死刑,行刑前都不約而同的以笑明志。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黃博鉞、郭璈 攝影/汪正翔 圖片/牽猴子電影行銷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李尤
文字/黃博鉞、郭璈 攝影/汪正翔 圖片/牽猴子電影行銷提供 編輯/黃博鉞、郭璈 核稿/李尤
文字/黃博鉞、郭璈 攝影/汪正翔 圖片/牽猴子電影行銷提供 編輯/黃博鉞、郭璈 核稿/李尤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黃博鉞、郭璈
  • 攝影/汪正翔
  • 圖片/牽猴子電影行銷提供
  • 編輯/黃博鉞、郭璈
  • 核稿/李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