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推廣的不只是台語,是母語」蔡振南×汪兆謙從《我是天王星》談台語流變
以嘉義為根據地的阮劇團與「兩廳院藝術出走」推出的《我是天王星》正巡迴台灣七個縣市,團長汪兆謙找來了蔡振南領銜主演,這次的合作,讓不同世代的兩人憶起自身成長的故事,將個人經驗巧妙融入《我是天王星》,創作出超越時空的台語歌舞劇,也思考未來台語文化的方向。
以嘉義為根據地的阮劇團與「兩廳院藝術出走」推出的《我是天王星》正巡迴台灣七個縣市,團長汪兆謙找來了蔡振南領銜主演,這次的合作,讓不同世代的兩人憶起自身成長的故事,將個人經驗巧妙融入《我是天王星》,創作出超越時空的台語歌舞劇,也思考未來台語文化的方向。
早秋的嘉義仍帶有夏季的燠熱,走進位於嘉義民雄的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放眼望去建築物圍繞著一片廣闊的蓮花池,一旁的綠地漫天飄揚著黃色彩帶,耳邊也不時傳來搖滾的音樂及練習台詞的排練聲。排練場內,阮劇團的團長汪兆謙正帶領著蔡振南、江惠儀、黃鐙輝及其他夥伴們,緊鑼密鼓地排練著要在戶外展演的兩廳院大戲 ——《我是天王星》。
《我是天王星》講述一位留日回台的導演因為電影拍攝失利而灰心喪志,卻偶然受到歌仔戲團「黎明社」團主賞識與支持,決定將歌仔戲《梁山伯與祝英台》拍成台語電影,一群人在過程中的歡樂、挫敗及成長的故事。劇本的內容取材於「麥寮拱樂社」的真實故事。1934年由陳澄三成立的拱樂社原為南管社,後來加入歌仔戲團,出了唐美雲、許秀年等知名演員,更拍攝了台灣首部35釐米膠片台語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揭開當年台語片盛況的序幕。
大約在2019年,阮劇團駐團編劇吳明倫便與汪兆謙便秉持著「演台灣在地故事」的宗旨,著手改編拱樂社的歷史故事,將台灣五、六〇年代歌仔戲鼎盛、台語電影也蔚為風潮的文化風貌,用現代的方式呈現,不僅要讓觀眾感受到那個年代藝術蓬勃發展的生命力,更期待能吸引不同世代的觀眾一起看戲同樂。
最初的起點
這是身為嘉義人的蔡振南第一次與阮劇團合作。那時候接到合作邀約,他興奮地馬上請助理優先處理,「沒想到故鄉居然有在地劇團。」而阮劇團成立其實已快20年,而且在台灣劇場界十分活躍。
汪兆謙回憶起高中,每次要看表演都得搭區間車或平快車到台南或是台中。考上北藝大的暑假,他跟嘉義的夥伴創立阮劇團,即便知道南部的資源一定相對缺乏,他們還是抱持著「跟他拚了」的精神,「既然要做劇團就回家鄉做,不管有沒有成功,至少在我能力範圍內可以縮小城鄉差距,做到哪裡算到哪裡,完全是一股熱情,沒有考慮到後果。」汪兆謙笑著說道。
阮劇團一開始並不是以台語創作,在創團的前期他們曾面臨許多的困境甚至倒團危機,不斷調整、思索劇團方向後,他們體悟到台語劇更能與嘉義在地產生共鳴,加上每年到高中推廣戲劇時,發現會說台語的學生越來越少,更加深刻認知到用台語創作戲劇的必要性。
「這跟我當初不顧一切玩音樂的情況也很像。」蔡振南說。從小家裡貧困的他,小學畢業就上台北四處找工作,開啟流浪人生。16歲那年他愛上了音樂,以為找到自己人生的志向,卻沒想到這是坎坷的開始。
在那個年代,玩音樂是有錢人的專利,被爸爸知道在玩音樂時,甚至要他遷戶口、斷絕父子關係。買不起樂器,只好撿別人丟掉的吉他,吉他只剩一根弦,就用想像和弦來練習;沒有鋼琴,在粗糙的木板畫上黑白鍵彈奏;嚴讀古詩、漢書等文學作品則可學習歌詞創作。
「那個年代說台語是二等國民,要罰錢、要掛牌子。」蔡振南說道,在政府提倡國語運動、嚴禁方言的政策下,他人生第一首創作,是用中文寫的〈你不愛我我愛你〉,不料卻遇上台美斷交,成了當時的禁歌。「既然你要禁我,我就要寫台語歌!」抱著這股傲氣,蔡振南的第一首台語創作,就寫出經典的〈心事誰人知〉。
如今聽著一些年輕人說著不標準的台語,蔡振南覺得很可愛,畢竟曾經說台語是會讓人覺得可悲的。歷經時代的演變,看著現在台語文化逐漸成長,變成一種流行,他說那不是驕傲,而是很開心有人認同台語。
汪兆謙也認同,「我們其實不是鼓勵一定要講什麼語言,而是應該是要一起努力把語言的標籤撕掉,大家自然的相處。」阮劇團雖然推廣台語,但更重要的概念是希望大家能更親近自己的母語、文化,同時也欣賞島嶼上的多元族群文化,「不管哪個,都是一個漂亮的語言。」
台語文化的現在進行式
在《我是天王星》中,汪兆謙透過蔡振南飾演的角色三爺,來向那些早年生活艱辛、資源不多卻全心投入歌仔戲、台語電影等表演藝術的前輩致敬,在爬梳這些歷史資料時,前人的努力不僅打動汪兆謙,也給了他勇氣,不斷嘗試突破。
「雖然是歷史劇,但我選了許多現代歌,那是我們寫給土地及過去歷史的一封小情書。」其中包含滅火器的〈長途夜車〉、江惠儀的〈九十九个白賊話〉、伍佰的〈夏夜晚風〉,當然還有蔡振南的〈空笑夢〉、〈心事誰人知〉。阮劇團巧妙地將不同時代的台語歌曲融入戲中的時代背景,在傳達情感的同時,與更多年齡層的觀眾產生共鳴。蔡振南讚賞道,「這就是你(汪兆謙)厲害的地方,新舊合在一起,而且沒有違和感,過去及現在的時空合在一起,就像是走過蟲洞,一起呈現在這裡。」
「《我是天王星》是不同世代一起合作完成的作品。」汪兆謙自豪地回應。雖然生活中常常看到不同世代對於社會議題的爭論,就像戲中新舊藝術型態的交替而產生的世代摩擦,汪兆謙始終認為互相學習、欣賞、尊重彼此的優點,一起為了這個社會努力做些什麼,才是台灣再邁向下一步的關鍵。
這次的合作也讓蔡振南看到阮劇團對台語文化的努力,不禁向汪兆謙提出自己的心願:希望未來能將台語相聲融入戲劇當中,尤其是運用押韻的俚語寫成台語相聲。以前寫歌,他便常查閱台語字典,希望運用俚語,可惜當年怕大眾不懂台語標準字會造成商業上的影響,只好使用音譯書寫歌詞,現在想起,蔡振南還是有些後悔。
採訪尾聲,回到排練場,蔡振南繼續與其他演員對著劇本,咬著適和的語氣及發音;汪兆謙則從旁觀察,確認一切細節。他們所期待的,或許不會太遙遠。
《我是天王星》全臺巡演最後兩場場|
11.19 (六) 19:00 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旁道路
11.27 (日) 19:30 臺北國家兩廳院生活廣場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