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ing Space
開箱/建築師張淑征的工作空間:十一事務所四個靈感角落
以國道三號清水休息站聞名、曾任加拿大溫哥華Patkaus建築師事務所、美國紐約Bernard Tschumi建築事務所設計師及OMA香港及荷蘭鹿特丹辦公處的資深設計主任,張淑征難以被複製的豐富經歷,揭示著她在建築領域的天賦與熱愛。
以國道三號清水休息站和澎湖厝等建築作品,屢屢受到國際矚目和好評的建築師張淑征,將對藝術的感性融入理性的空間設計裡,不僅為當代建築注入創新的語彙,更帶來更多美的可能性。今年,國際知名出版社Oscar Riera Ojeda 發行了張淑征與她主持的 XRANGE 十一事務所的首部英文作品集《The Architecture of XRANGE: Inspired by constraints》。
「我覺得是建築找到了我。」與建築師張淑征的對話,是從這樣一句如同浪漫羅曼史的命定台詞開始的。
我們在夏日的午後來到十一事務所,這裡沒有對於大建築事務所難以接近的想像,在我們眼前是裸露的管線、樑柱,實驗室的不銹鋼桌,一排排擺放建築模型的鐵件層架,看似冰冷的元素組合,卻神奇地構成一處生氣勃勃的工作場域。正納悶著難道是斜灑進室內的陽光軟化了空氣的緣故,張淑征隨即踏著輕快的步伐出現,臉上明快的溫暖笑容立即卸除了暗存在心中的緊張。當然,這就是這個工作室之所以如此的靈魂。
27歲就以國道三號清水休息站聞名、曾任加拿大溫哥華Patkaus建築師事務所、美國紐約Bernard Tschumi建築事務所設計師及OMA香港及荷蘭鹿特丹辦公處的資深設計主任,難以被複製的豐富經歷,揭示著張淑征在建築領域的天賦與熱愛,而她與建築的相遇也如同命中註定。
如同命運的召喚,毅然走上建築之路
從小,張淑征就對藝術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有記憶開始她總是在畫畫,「6歲的時候我就決定要當藝術家。」她回憶笑道,然而出生於馬來西亞小鎮,缺乏藝術模範的環境,即使是年紀尚小的她也能理解未來發展的局限性,而亞洲父母對孩子總有著相似的期待。優異的學業成績,尤其對科學有著濃厚興趣,加上繪畫訓練出來的巧手,17歲舉家移往加拿大後,她也決定轉往醫學領域。
然而,人們永遠無法得知人生的轉角會出現什麼,開學前兩周,她在圖書館無意中翻開了一本介紹建築大師的書,「建築」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她的生命中,「當下像是被雷打到,說不出理由,但我就是知道這就是我這一生要做的事情。」像是被宇宙的力量強制拉回軌道,張淑征沒有任何懷疑地選擇踏上建築這條路。如同一張白紙的她進入建築學校是辛苦的,甚至曾經被敬重的老師當面指出自己沒有天分,卻未曾打擊她的堅定。
宇宙又再一次向她伸出手時,一樣是在圖書館,「我再一次感受到雷擊,像是腦中的燈泡被點亮,我突然意識到了空間的本質,對於建築來說,『體驗』才是最重要的。」
彷彿是回應她的頓悟,來年春假她與同學前往法國巴黎,親身走入了「現代建築之父」柯比意的修道院作品,留宿了一晚。然而,隔天原本的春光明媚一夕成了冰天雪地的冬季樂園,「那就像是一個sign,趕在形成自我觀點之前,就讓我實際體驗到如此強大的建築,以及空間的情境轉換,了解所謂的建築設計原來可以到達這樣的境界,當時的震撼依舊鮮明地存在我的記憶裡,從來沒有忘記。」
帶著這份對於建築的熱愛與理解,張淑征畢業後穿梭在一間又一間世界級的建築事務所,在那些講求效率與自由的工作場域,沒有人會為了新手停下腳步,必須自己摸索出在團隊中的定位,並且有邏輯性地表達與捍衛這項觀點,她認為,作為創作者,信心和膽量是非常重要的,而一切的累積終於在她27歲那年水到渠成。
克服局限,找到建築與環境的解答
那年,張淑征在OMA擔任資深設計主任,被公司指派設計清水休息站,是她主持設計的第一個大型公共建築案。 身為一位初來乍到的外國人,起初不論是政府單位還是工程顧問都對她的屋頂設計提出質疑,認為台灣氣候炎熱,戶外空間使用率很低,但她仍堅持自己的想法,強調空間與周邊山景的融合互動,最終取得巨大的成功,不僅造就民眾與公共建築互動的新型態,同時也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張淑征強調每個建築項目都是不同的,必須根據基地的條件、業主的需求以及當地的文化脈絡來設計,而建築的核心價值在於如何影響人的生活,進而與環境達成和諧關係,這一點在墾丁的旅宿案「灣臥」尤其明顯。原始基地位在荒山野嶺,場勘時甚至連路都沒有,而她抓住地域的粗曠野性,成為建築的核心精神,以一道道蜿蜒的弧形牆面,有機地展開空間尺度。由於預算考量,她選擇維持清水模工法的粗糙原貌,不刻意將表面細細磨平,維持空間的「野」,「沒想到時間久了,落山風把牆面吹得光滑,周圍紅土也染上了牆角,大自然完成了超越我預設的美,彷彿具象化了沉靜的意義。」她泛起欣慰的笑意。
建築師好似擁有案子的控制權 ,然而面對環境的限制、法規的限制、業主的偏好,以及各種工地現場的突發情勢,張淑征學習到在種種限制下如何保持彈性,控制可控的,並寬心迎接所有未知的不可控,終將成就為建築的養分。
於是在台灣居住了20年後,她與團隊首度接下了集合住宅案,台灣的集合住宅外觀與內部格局大多千篇一律,因風水考量偏好方正格局,又忌諱室內有落柱或大樑穿過,慣常工法便把水泥樑柱框架拉到牆外。此外,建築法規讓陽台、雨遮等量體成了銷售必要元素,造就台灣住宅「格子加顆粒狀」的公式化樣貌。如何在已然僵化的限制下創造新的建築可能,考驗著建築師的創造力與執行力,「都市巷弄集合住宅」如同張淑征為自己設下的期中挑戰,以扎實而創新的結構工法,完成幾乎看不到樑柱的建築,階梯狀的外觀設計則恰恰回應了法規限制與銷售需求,如同一道簡單而完美的公式,以看似毫不費力的姿態,證明了至今無人破解的難題。
從功能性出發,體現感性的力量
多年過去,她始終相信建築的存在具有意義,而建築師必須要站在第一線感受空間的靈魂,認真地分析每個項目的條件,並尋找一個既具創新性又符合實際需求的解決方案。「那個瞬間就是像空氣突然凝結了,所有雜亂的思緒找到了交點,只要伸手一抓,就解決了一切限制與挑戰。」張淑征興奮地訴說著。
對她來說,建築不僅僅是外觀上的設計,而既是一種高功能性的表現,同時也充滿了情感和靈魂。理性與感性並非互斥的兩端:如同她的人格特質,擁有藝術家的基底,也有對於科學邏輯的追求。她總笑稱事務所就像是一間idea factory,不需要刻意妝點,在全然功能性的架構之上,承載的是源源不絕創意與對生活的熱情。架上難以計數的案件模型,模型之間微乎其微的差異,是設計者對於趨近完美的不放棄;各處看似隨性擺放的藝術品,是對於藝術的品味與支持;辦公室一角還散落著童趣的黏土作品,是身為母親對於孩子的依戀與驕傲。
所有理智的、精準的、浪漫的、溫馨的⋯⋯都在這裡揉合成獨一無二的創作風景。
張淑征的四個工作角落
❶ 作品模型區
走入十一事務所,必須穿越一排排陳列著滿滿建築模型的層架,才能來到核心辦公區域,對於過往作品一次次的回顧,提醒著張淑征走過的每個步伐,如同將自身坦承地展示呈現。
❷ 陽台外的綠意
先生辦公室裡的陽台,是這間簡練事務所裡少數的綠意,繁茂的枝葉早已伸出陽台的室內領域,襯著台北市區的民宅與天空,是張淑征繁忙工作中,一方小小的喘息出口。
❸ 隨性散落的藝術收藏
從小對於藝術的熱愛延續至今,張淑征的辦公室裡總能看見各種藝術收藏,雕塑、畫作、攝影作品,收藏的類型不拘,而她對於單就美麗的藝術品不感興趣,如同對於建築意義的追求,更偏愛帶有故事與態度的藝術作品。
❹ 辦公桌後的「火星山」
風水上,辦公桌的背後要有山,才能夠事事順心、穩如泰山,張淑征定居台灣後也入境隨俗,但骨子裡的反骨特質偏不走尋常路,從NASA太空總署的資料庫中找到了火星上的山實景照片,掛在辦公桌的牆上,讓宇宙來做靠山。
Profile|張淑征
十一事務所創辦人及主持建築師。出生於馬來西亞,17歲時移民加拿大,現居台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碩士,曾任職於歐美與亞洲知名建築事務所,作品曾獲AIA美國建築師協會國際設計獎,是首位獲獎的華人女性建築師。擅長以自身多元的文化背景,穿梭各種建築風格。深信「體驗」是建築的核心精神,尤其重視建築與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整理自《VERSE》026 「歡迎來到美術館」,更多關於台灣美術館的故事請見雜誌。
購書連結:誠品|博客來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