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黃心健 ✕ 陳芯宜 ✕ 蔡明亮:VR會把世界帶到哪裡?

黃心健 ✕ 陳芯宜 ✕ 蔡明亮:VR會把世界帶到哪裡?

VR創作已經不再是幻想的境地,台灣的電影導演與新媒體藝術家,也不斷嘗試用技術探索想像的邊界,讓更多想像成為真實。

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從VR創作中體現內在追尋。(圖/蔡傑曦攝影)

VR創作已經不再是幻想的境地,而是越來越在創作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從2017年起,台灣各大影展開始陸續將VR納入主題單元,如高雄電影節、台北電影節、金馬影展。台灣的的電影導演與新媒體藝術家,也不斷嘗試用技術探索想像的邊界,企業、影展與各機構部門也計畫性地投資國內創作,讓更多想像成為真實。

這五年來台灣的VR亮點有哪些?從HTC VIVE投資導演蔡明亮首部華語VR長片《家在蘭若寺》(自2017年的4K版至2019年升級高規格8K版);還有高雄電影節「高雄VR FILM LAB」獎助計畫,在政府支持下,從2017年至今出品超過25部原創VR作品,例如2017年首批作品包括徐漢強《全能元神宮改造王》、廖克發《羽》,第二年(2018)有程偉豪《恐怖廟宇》、楊雅喆《帶你上天堂》⋯⋯。

當然,也不能遺漏從威尼斯影展剛開設VR電影競賽那年(2017),即以《沙中房間》獲獎的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如今看VR作品,已不只是360°環繞影音,而是歷經多次反思、討論、設備改良升級,抑或加上live演出的互動式展演。

就如同今年雄影首推「2021 XR無限幻境」,觀眾透過裝備啟動VR並連線進雲端,即可在家展開VR小宇宙,甚至能與藝術家live連線「異地共演」,創作者與觀眾皆可與作品融合為一。《VERSE》本期以「未來內容」象限為始點,分別訪談三位別具開創性的VR創作者:

蔡明亮除了創作VR電影,也成為今年台北電影節國際共製VR短片《大師狂想曲:蔡明亮》的被攝主角。黃心健的新作《輪迴》在視覺及互動技術上皆有顯著突破,完整版甫於雄影首映,也在威尼斯影展、坎城電影市場展與西南偏南影展斬獲佳績。

導演蔡明亮除了創作VR電影,也成為今年台北電影節國際共製VR短片《大師狂想曲:蔡明亮》的被攝主角。(圖/公共電視提供)

擅長紀錄片,並於最近執導台劇《四樓的天堂》的導演陳芯宜同樣是由高雄電影節支持的創作者,在2018年的首部VR作品《留給未來的殘影》,後續又邀請舞蹈家周書毅結合現場演出,在韓國富川奇幻影展、台北電影節與高雄衛武營演繹高科技舞蹈劇場。VR虛擬了現實,又與現實的演出交錯,在虛實之間,到底會把我們的世界帶到哪裡?

大師的VR敘事狂想—蔡明亮

2017年,蔡明亮初次體驗到VR作品與一般電影的差異,認為「虛實轉換不如想像中單純。」在他首度拍攝VR《家在蘭若寺》時便反向思考:「如何讓人的質感透過VR技術呈現,但不要顯得那麼高科技?」

在鬼屋「蘭若寺」中的李康生、陸弈靜,以及演出鬼魂的陳湘琪與飾演「魚精」的尹馨依然保有「蔡明亮風格」,他在廢墟空間中予觀眾探索的樂趣不在於未來先進、炫目逼人的VR技術,而在於蔡明亮一貫的日常與日常之上疊加的奇想。觀眾可在將近一小時的《家在蘭若寺》中感受其長鏡頭的延伸氛圍,還有似人非人的曖昧角色。

2021年,蔡明亮從拍攝者轉為VR鏡頭的被攝主角——在《大師狂想曲:蔡明亮》中,他進一步思考「如何能讓VR動畫跟真人影像放在一起能有更清晰、真實的表現?」蔡明亮發覺,VR相較於電影需要掌握的細節相對更複雜,留給觀眾主動的視角去體驗互動,並不像一般電影透過鏡頭語言引導影像敘事。

透過VR的製作經驗,他更堅信傳統電影中透過鏡頭堆疊、剪輯的畫面形式無法透過科技藝術直接複製,「VR和傳統電影兩者不可互相取代,但能各自發展出獨立的美學。」蔡明亮如此說道。

由法國導演Clément Deneux與台灣導演賴冠源聯合執導的《大師狂想曲:蔡明亮》,今年6月在美國翠貝卡影展首映。蔡明亮以第一人稱講述自己的童年,笑說第一次當主角,還是有些不習慣,看著作品中自己如電玩比例縮小的說書人角色,好像也跟著它重新穿梭了一次童年場景。

而這樣的虛實轉換,對他而言,或許正是未來VR發展的創作方向。實景拍攝與動畫的層疊形式,也是創作者試圖開發新的影像敘事,並與觀眾共鳴甚至直接對視的新感官經驗。

超脫肉身的未來啟示錄—黃心健

在VR作品中,創作者無法限制觀眾的視角與操作選擇,因此每位觀眾在觀影互動中的經驗和行為,都將創生作品的獨立性。黃心健的作品多觀照歷史、人的記憶以及自身生命故事,「2017年的作品《沙中房間》以藏傳佛教的『中陰身』概念(人死後,在49天中意識逐漸消散的過程),演繹靈體的知覺從視、聽、嗅覺漸次喪失。」

以黑白畫面呈現的《沙中房間》顯示靈魂在失去顏色辨識的體感中,穿梭於布滿文字的空間,展開最後一場記憶之旅。筆者當年體驗該作品之際,便震撼於身處VR中的「身體消失」, 但可憑意志(操縱桿)行進於不同的記憶空間。透過VR體驗「死亡」,抑或與他者、其他生物的切身感受也為此新媒材的獨特性。

導演黃心健作品《沙中房間》。(圖/台灣虛實展演發展協會提供)

黃心健認為,VR除了要透過虛擬技術去說服、觸動觀者,它更是一種雙向互動媒體:VR為個體經驗創造出新的空間感和自由度,是與傳統電影的被動觀影形式最大的差別。「如果要以藝術去關注影響人類的歷史事件、個人情感,在今日影響力最大就是科技,因此我投入新媒體藝術是為了揭示、發掘今日的現實。」

討論到VR的媒材,黃心健指出VR是很經濟的創作,「過往的藝術作品若要形塑某種造型,需使用許多物質媒介製作出載體,使光照到載體再反射,使觀者『看見』物質,但VR可以透過電腦程式模擬那道『光』,僅為了觀看而存在、在現實中不佔空間,無需造景即可產生『幻象』。」

自四歲時因傷右眼幾近失明近十年,直到獲得器官捐贈,黃心健才在已逝的斯里蘭卡少年眼角膜裡,重新看見世界,其後也決定簽下自己的器官捐贈書,「我相信人的肉身可以輪迴,在我復明的右眼裡,我知道我同時擁有兩個視角。」對他而言,肉身輪迴是一種身體資訊與感官的交換,人類或許能藉而突破思想的限制,而這也是2021年新作《輪迴》的創作基礎。

《輪迴》述寫人類自核毀滅後逃離地球,在漫無目的的星際探尋中,最終仍然回到地球的一則啟示寓言。

作品中有三個主要角色,分別為觀者本身、象徵孕育與連結的母親,以及暗喻科學與理性的父親,讓觀眾透過VR互動體驗三種主觀視角,並身歷災難、末日情節,藉由視、聽、觸覺刺激參與者去經歷VR中的情境,且在敘事之外重新思考物理質變之外的抽象意義,並對內自我觀照肉身及意識的流變。

「我時常認為身體是沉重的,我們無時無刻要呼吸、會疲勞,而我們無法脫離。」VR不只是一種未來的敘事工具,更能提供觀者模擬真實體驗而得到超脫肉身的自由,這是黃心健在VR創作中不斷實踐和超越的目標。

最後問到創作者下一部作品的計畫,他透露,其VR新片將與法國團隊合製,關注現代「監視」議題,反映當下社會現實。屆時將在網路平台上發布,在元宇宙的世界中,黃心健要再度挑戰科技創作的全新可能。

VR與舞蹈劇場空間的無縫對接—陳芯宜

傳統電影透過剪接一幀幀影格調控影像的時間敘事,相反地,VR電影則與建築、劇場藉由空間牽動身體感官的性質相近,在虛擬的新空間維度中讓時間感自然流淌。這給觀者的感受就像被外於自身的另一種意識包覆,或許正因此,許多VR作品的主題都環繞在記憶、死亡、夢境、宗教、意識等對各種人類生命狀態的探索上。

「我第一次看VR電影,是在有8K高畫質的Funique VR Studio看徐漢強作品《全能元神宮改造王》,那天四周吵雜,雖然沒有外加耳機把自己與外界隔絕,但一進到視覺全然包覆、空間完整的VR世界中,就如同置身真實世界。現實中的聲音聽起來彷彿來自另一個意識,好似剝開這層影像後又有另一個空間,像身在《楚門的世界》那種情境。」導演陳芯宜說道。

她的VR首作《留給未來的殘影》虛擬人類死後的空間記憶,其中加上現代舞蹈元素使視覺感更飄忽不定。自2019年將作品帶到韓國後,《留給未來的殘影》便一直以VR映演搭配舞蹈家現場演出呈現,使觀者從戴上VR頭顯進入虛擬世界,到拿下裝備後仍未脫離「劇情」,每一個參與者皆可由裡(VR)到外(現實場域)感受表演的現場性。

「衛武營的場地猶如巨大的魚缸,而舞者周書毅與VR中的聲音演出者莫子儀就像水一般的男子,他們的『身與聲』搭配很適合。」陳芯宜笑道,迷戀地談起舞蹈家周書毅無論在VR或現實中都離觀眾好近,近到令人想伸手觸摸。影像與真人皆如真似幻,直到他向觀眾行禮謝幕,掌聲響起,VR演出的「結界」與儀式感才倏地解除。

談到VR的未來前景,陳芯宜坦言VR創作牽涉高額資金問題,製作成本比一般電影高出許多, 其實驗精神很難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自由伸展。

然而,創作者的腳步未曾停歇,陳芯宜現在正加緊腳步後製新作——2022年春季即將推出第二支VR,主題是關於「綠島再叛亂案」,她與國家人權博物館合作探索台灣白色恐怖時代,藉由VR敘事重譯台灣創傷史、再現迷霧中的真實。

陳芯宜導演VR作品《留給未來的殘影》結合舞者周書毅現場演出。(圖/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留給未來的殘影》(圖左,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導演陳芯宜(圖右,廖偉棠攝影)在2019年後的映演場次因地設計劇場元素。

「我們的身體只能存在一處,但意識可以透過VR恣意飛到其他空間。」現役影像創作者所見略同,陳芯宜也認為VR與電影語言不適合直接互相挪用,「到現在VR尚在嘗試階段,其創作形式還未定型,創作者應該會漸漸發展出專屬於VR的語言。」

翻開今年VR展演的節目單,除了有影片內容,也列出各式頭顯設備型號,從HTC VIVE Pro 2、Oculus Rifts S、Oculus Quest 1、Oculus Quest 2、HP Reverb G2、Samsung Odyssey、Valve Index等,支援的配備越高端,體驗VR的沉浸感也有所差異,這不僅意味著VR作品正式進入「未來」時期,創作者的思維與技能也持續進階、突變中。

VR世界的許多可能已由「未來式」變成「現在進行式」。生逢其時,面對琳瑯滿目的科技裝備品牌,下個階段的虛擬實境令人滿懷驚嘆,也讓未來「視界」的各種開創性指日可期,人類感官劇變的時代或許就在不遠的前方。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09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林穎宣 攝影/蔡傑曦、廖偉棠 圖片提供/公共電視、台灣虛實展演發展協會、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編輯/陳葶芸 核稿/游千慧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林穎宣
  • 攝影/蔡傑曦、廖偉棠
  • 圖片提供/公共電視、台灣虛實展演發展協會、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 編輯/陳葶芸
  • 核稿/游千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