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華燈初上在高雄:鹽埕的「美好時代」

進擊的高雄|鹽埕篇

華燈初上在高雄:鹽埕的「美好時代」

1960年代的高雄鹽埕,有美國大兵、酒吧、舞廳、live band、樂師、爵士樂、時髦洋貨,是當時高雄最國際化所在。

美聲樂器行,經營者吳添疇為大人前排右三(圖/張孝維提供)

1960年代的高雄鹽埕,有著美國大兵、酒吧、舞廳、live band、樂師、爵士樂、時髦洋貨,猶如19世紀末歐洲的「美好時代」(Belle Époque),人們洋溢在繁華現代的氛圍中,紙醉金迷、夜夜笙歌,小小的鹽埕,是當時高雄最國際化所在。

有「台灣鼓王」之稱,並獲得2020年第31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的黃瑞豐,2019年於高雄Marsalis Bar馬沙里斯爵士酒館帶來一場座無虛席的精彩演出。為紀念傳奇爵士樂手Art Blakey百歲誕辰,黃瑞豐率領台灣爵士樂全明星陣容舉辦「Art Blakey 100!」演奏會。馬沙里斯爵士酒館裡滿場的觀眾,創下台灣爵士樂在高雄1200元高價票售罄的指標意義。

台灣鼓王與鹽埕美聲樂器行

成立於2008年馬沙里斯爵士酒館,是高雄第一間以爵士音樂為主體的空間,經營者張孝維同時也是步道咖啡、小綠酒館、半九十茶屋、抱一茶屋等高雄特色餐飲空間的主理人,他和黃瑞豐有段特別的緣分。

黃瑞豐在金曲獎的感言中,特別感謝14歲時帶他入行,讓他擔任band boy(學徒)的吳添疇,以及引薦他到北部工作的張忠銘,這兩位分別是張孝維的外公與父親。

1960年代,吳添疇在鹽埕區七賢二路與三路交界口、壽星街旁,開設高雄第一家樂器行──美聲樂器行。樂器行除了製造販售各式西洋樂器,還賣曲盤(黑膠唱片)、書籍,鄰近樂器行不遠處,設有美聲樂器廠。張孝維小時候曾聽阿嬤說,以前中午樂器廠工人吃飯,要在騎樓擺好幾張桌子,足見當時的產業榮景。

1960年代的鹽埕區七賢三路。(圖/Taipei Air Station Blogspot提供)

美聲樂器行旁邊就是美軍俱樂部,俱樂部以及當時高雄其他舞廳裡的樂師,日常生活與樂器行緊密相連,他們到美聲買樂器、樂譜、練團、教音樂,形成屬於樂師的社交圈。細數當時高雄的樂師,沒有美聲不認識的。張孝維的父親張忠銘,也是其中一名樂師,而他口中的「小黃叔叔」黃瑞豐,就是張忠銘擔任band leader樂團中的學徒。

1960年代的鹽埕,充滿酒吧、舞廳、live band、樂師、爵士樂,而這一切都與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軍所帶來的文化與風氣有關。

美國版華燈初上──港都酒吧街

1950到60年代,高雄鹽埕區七賢三路有「酒吧街」之稱。自韓戰、越戰接連開戰後,美國在亞洲地區持續增兵,為了紓解士兵面對戰爭的壓力,選擇台灣第一大港高雄港作為士兵休假下船娛樂的地點。

當時美軍第七艦隊經常在高雄港補給和維修,因應美軍官兵放假休閒的需求,以及商船外籍船員的流動往來,鄰近高雄港的鹽埕區衍生出獨特的酒吧文化及商業型態。自高雄港3號碼頭下船的美國大兵,沿著七賢三路尋歡作樂,短短幾百公尺的路上,最高峰時期曾開設33間酒吧。

在美式酒吧進入台灣以前,台灣沒有類似單純飲酒的公開社交場所,只有酒家、茶室、茶店仔等特殊營業場所。早期美式酒吧的老闆大多為山東青島人,青島曾經為德國殖民地,加上美軍艦隊在二戰後駐紮過當地,所以許多青島人在家鄉時就有開過美式酒吧的經驗,來台灣後便將經驗移植過來。

左:酒吧街示意圖(圖/高雄市文獻會提供);右:美軍俱樂部,旁為美聲樂器廠(圖/Taipei Air Station Blogspot提供)

1960年代高雄位於七賢三路與公園路附近的南西酒吧。(圖/高雄市歷史博物館提供)

因為幣值落差,美軍相關的工作機會報酬誘人,吸引許多人前來鹽埕找機會,爭取至美軍艦艇上從事洗衣服、修皮鞋、理髮、清垃圾、油漆工、鐵工等工作。美軍與鹽埕當地民眾產生頻繁互動,除了酒吧街之外,周邊飯店、餐飲、西裝裁縫、旗袍訂製、髮廊、照相館等生活娛樂行業也蓬勃發展。

曾在華王飯店吧台擔任調酒師的石道雄回憶,當時美軍出手大方,酒吧生意很好,戰爭心理壓力大,阿兵哥下次出發到戰場時可能有去無回,所以都抱著即時行樂的心情盡興放縱,也因此造就當時鹽埕區經濟快速發展。

只有今天沒有明天的「美好時代」

人們懂得品味之後,因應消費文化而生的休閒娛樂、匠師職人、音樂文化也隨之精進發展。

「那個時候的鹽埕,很像是歐洲的『美好時代』(Belle Époque)。當時的高雄有一種如同文學家卡繆(Albert Camus)所說的荒謬性,生命是一種沒有意義的存在。有今天沒有明天,但是每天都過得很快樂。」張孝維描述小時候他所看見的鹽埕,當時身旁的人,賺快錢的人很多,有錢就會賭博,賭博贏錢就會想吃好料,帶動當地一些原本做家常菜小攤販,提升餐飲品質(售價也是),不少高雄老字號的飲食名店,都是由那個時期的鹽埕起家。

到了1980年代,美國大兵雖已離港遠去,但在鹽埕所帶來的文化風氣仍未消散。

那時17歲的張孝維曾在鹽埕的「巨星」音樂屋當DJ,他回憶,店內約有兩萬張黑膠曲盤,音樂屋是美式DJ bar形式,DJ是整個音樂屋的靈魂,擁有很大的權力,客人可以寫紙條點歌,但是DJ可以不理會客人,未必會放點歌。他表示:「台北林森北路的條通酒店是日式文化,高雄鹽埕仍是道地的美式文化。」

巨星音樂屋的平面配置圖(圖/張孝維手繪)

當時不少顧客是來台做生意的外國人,他們夜晚消遣主要是去音樂屋。鹽埕有三間音樂屋,單純播放音樂、不能跳舞(當時跳舞有禁令,為特許行業),客人上門就是聽西洋樂、抽菸、喝咖啡、啤酒、可樂等簡單酒水。

透過音樂屋的空間氛圍與音樂曲盤,鹽埕仍然與世界文化緊密相連。

音樂對於張孝維的影響是深遠的,「在音樂屋工作當然是最直接的影響,美聲樂器行也是,我們家收藏很多曲盤,我還不會說話時,就開始在聽音樂,我比其他人有更多機會聽到各國的音樂。音樂是我最好的朋友。」

從小在鹽埕長大的張孝維,成長過程中歷經高雄最鼎盛的國際化時期,看著高雄從素樸、豔麗、繁華、衰落,再到拚命追求經濟發展,精神文化卻逐漸空虛的轉變。當他看著不再年輕的父親與其同事在台上全心全意地演出,而台下卻一片鬧哄哄時,心中感到殘酷而悲傷:「這些音樂、樂手明明那麼棒,大家為什麼不好好的欣賞?」

華燈初上,大門招牌上寫著提供「葡萄酒,威士忌與爵士樂」的馬沙里斯爵士酒館正準備營業。空間播放著爵士樂,美軍早已離開,如都市傳說般的鹽埕榮景不再,但那個時代的氣味與文化已完全煙消雲散了嗎?在黃瑞豐,張孝維等人身上,仍能看見屬於1960年代的鹽埕身影。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大船出港,進擊的高雄三部曲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謝一麟
  • 圖片/張孝維、高雄市文獻會、高雄市歷史博物館、Taipei Air Station Blogspot提供
  • 編輯/梁雯晶
  • 核稿/李尤、蘇曉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