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古典且自由的精神依傍:史學泰斗余英時

2021回顧:致那些逝去的文化播種者

古典且自由的精神依傍:史學泰斗余英時

對全球華人來說,2021年余英時教授的辭世是一件大事。他的辭世,對華人的精神世界而言,從此少了ㄧ種涵融古典又自由的依傍,永恆的缺位。

(插畫/無疑亭)

對全球華人來說,2021年余英時教授的辭世是一件大事。他的辭世,對華人的精神世界而言,從此少了ㄧ種涵融古典又自由的依傍,永恆的缺位。

余教授長期任教美國重要的學府,從哈佛、耶魯,到普林斯頓大學,培育子弟無數,受業弟子遍及美國、台灣、日本、中國等處,他在中國史和思想史的研究領域,成績斐然,不僅很早就當選中央研究院,2006年更獲得素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獎,2014年又成為第一屆的唐獎得主,中英文著述的深廣與影響,可見一斑。

2021年8月1日,他在家中過世,享壽91,生前最後和他通電話的,是香港友人金耀基先生和陳方正先生,對於香港的前途與未來,繫念極深。他的過世,除了台灣與香港的媒體外,在世界著名媒體最早出現的報導當屬8月5日BBC的報導,標題為:「余英時逝於普林斯頓 享年91歲:立場堅定的華人史學泰斗」。

https://www.facebook.com/bbcnewstrad/photos/a.641092315907442/4835070756509556

其後《紐約時報》在8月10日出刊的報紙中也以大篇幅追悼,標題為Ying-shih Yu, Renowned Scholar of Chinese Thought, Dies at 91,報導中說:「余英時教授對中國思想、文學和歷史的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建立在中國農村傳統教育的基礎上。」日本的《朝日新聞》則在10月27日刊出余教授過世的消息,並歷述與他對日本學界的互動與影響。這樣的重量,放眼全球華裔學者,難出其右。

除了學術思想的探索、耙梳,余教授更讓人稱道的,是他對民主自由等價值的堅持,從不動搖。

1979年,台灣發生了美麗島事件,他就曾在《紐約時報》撰寫專文聲援台灣的黨外運動;1989年中國發生震驚世界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他不僅在美國學術界發起聲援活動,更在《紐約時報》刊登全版廣告,大力支持中國大陸的民主運動。

之後,對於流亡海外的知識分子和學運領袖,更伸出援手,在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系成立「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廣納因六四事件流亡海外的知識分子與學生,包括劉賓雁、蘇曉康、阮銘、遠志明、張郎郎、張伯笠等人,為中國在民主追求的道路上保留了海外種籽,提供流亡者人生中途最重要的庇護所,佛心宏願,從此在全球華人心目中深植了精神導師的形象。

2018年,余教授以88歲的高齡寫出《余英時回憶錄》轟動華人世界,原本無意寫自傳的他,在因緣俱足下,以個人為引,寫出時代的世變與流轉的蒼茫,近百年的人世時光,一書具覽,可說是二十一世紀的華人世界中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時代之書。

《余英時回憶錄》的「續編」,終因天不假年,未能寫成,所幸仍有《余英時談話錄》(已刊出)、《余英時訪問記》(將刊出)補遺了他這一生在教書授業的道路上,重要的見聞與省思,具體而微,彌足珍貴。

余教授的遽爾辭世,是2021年華人學術界與文化界最巨大的損失與傷痛,然而典範卓立,留下了大量的著作足供後人繼續探索與追思。如果要簡述他帶給當代人的啟示是什麼?也許可以用他為《史學與傳統》,這本他生前最後授權重新出版的名著所寫的新版序中,引用的荷蘭史學家慧辛珈的這句名言來概括:「對於歷史而言,問題永遠是『向何處去?』」斯人雖逝,豐碑永立。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致那些逝去的文化播種者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廖志峰
  • 插畫/無疑亭
  • 編輯/蘇曉凡
  • 核稿/梁雯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