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Town
彰化員林:風華古都的家鄉生活感
從小生活依附於員林的街頭巷尾,熟悉這城曖曖內含光的性格,而且一如此地的每個人,都有屬於「員林人」的獨特認同。
大家說到員林,便會聯想起「三多」形容詞——銀行多、律師多、有錢人多,讓不少人錯以為每個走在員林市街上的都是億萬富翁,可惜我不是其中一位。從小生活依附於街頭巷尾,熟悉這城曖曖內含光的性格,而且一如此地的每個人,都有屬於「員林人」的獨特認同。
作為這輩子沒離開過員林的留鄉青年,我相信員林的潛力絕非「三多」標籤能概括說明。員林是南彰化的經濟與文化中心,在2015年升格為彰化縣內第二個縣轄市,百年來的繁榮商業和深厚歷史,建立起當地人的強烈認同感,當別人問我們從哪裡來時,大多會回答「員林人」,而不會講「彰化人」。
最初的員林,那時的樣貌
員林最初在清朝雍正時期形成村莊。彼時移墾先民從四方伐木開闢土地,但刻意留下圓形林地,並以此命名紀念,至乾隆時期形成第一條市街「員林仔街」;1960年代開始,因石器、鐵器製造業群聚成為時人口中的「打石巷」,今日則成為位於員林市中心民生路與中正路間的「黎明巷」。
黎明巷從理髮店、金紙店、中藥行、葬儀社到打石店通通都有,長輩總說:「從出生到死亡所需要的東西,這條巷子都可以滿足。」可惜70年代後火葬慢慢取代土葬,墓碑石器打石聲不再,人潮褪去,店家攤商遷往兩旁的竹廣市(現光明街)和一市場(第一市場)。現在午後漫步於打石巷弄中,看著理髮店的老師傅、百年的收驚店、被時代淘汰來不及用完的石塊疊在巷道,依稀能感受彼時的街區鬧況。
中正路街區的第一市場在日治時期成立,是匯集地方物產與品味的地方。走進第一市場的博愛街,人稱「王爺宮後」,一整排的「拉仔麵」映入眼簾。拉仔麵的「拉」台語寫作「搦」(lak),形容上下抖動、搓揉的動作。店家製作拉仔麵會事先煮好黃麵,放到蒸籠或鐵盆散熱,再按照客人想吃湯的還是乾的,用手抓握麵條川燙料理。
員林一帶特產「凸皮麵」,只有在員林、埔心、永靖比較會看到,由來自早期農村時代物質沒有那麼豐富,所以有了使用凸皮代替豬肉的做法。凸皮指的是油炸過的豬皮,再加上大骨、蔬菜進行高湯熬煮後,變成一碗美味的凸皮麵,國中時期補習課後,我總是會買一碗填補胃袋。
指認城市地標與記憶的員林立庫
每個搭火車回員林的人,尚未踏上家鄉的土,總會先看到高聳的鐵路穀倉「員林立庫」,是在地人的城市地標,也得以指認員林在1970年代以前輝煌的產業故事。
員林全境地處彰化平原,東邊倚賴八卦山,平原地的灌溉河道、高山區的排水系統,擁有良好的農業條件。日治時期,員林成為彰化平原發展的重鎮,除了生產稻米和蔗糖,八卦山脈至南投區域也有農人遍植椪柑、鳳梨、荔枝與龍眼等果樹,彼時員林的食品罐頭工廠紛紛設立,全鎮吞吐著水果製罐香氣。
豐饒物產仰賴員林的交通建設輸送南北。1905年員林驛(員林火車站)落成後,「員林街」成為台中以南第一個大站,1910年代開始,員林輕便車(五分車)、明治製糖員林驛(糖鐵南員林站)接連開通,員林的產業面貌已經可見雛形。
1970年代台灣經濟迅速起飛,員林以多元的食品加工業與製造業而聞名,好比梅香莊的蜜餞、總源油廠的沙拉油,還有華豐、建大、正新等大型輪胎業,也為因應國內糧食進口量增加,員林鐵路穀倉「員林立庫」於1976年建成,隸屬於台灣鐵路管理局貨運服務所,為公營儲物機構,提供進口穀物散裝運輸一貫作業,成為台灣進出口貿易起飛期的代表建築。
然而員林鐵路穀倉因高速公路開通,僅運作七年便停擺,今與斗南穀倉為台灣唯一兩座鐵路穀倉。如果這18座超大型的建築物能夠開放讓地方青年進駐場域、進行策展,就有機會讓更多外地人甚至當地人認識員林的輝煌產業史。
蜜餞是員林不變的百年滋味
企業發展與銀行機構相輔相成,使員林形成「銀行多」的特有現象,從日治時期就有彰化銀行第一間分行,地方士紳籌組合作社形成現今的「員林信用合作社」。70年代許多工廠紛紛設立,有了大量資金流動與存放的需求,據說「員林信用合作社」當時有2萬2000餘人的社員,存款多達45億元,也因此許多金融機構在彰化設點時一定優先考量員林,至今員林有約莫三十間銀行,成為許多隱形冠軍的後盾。
因為交通建設和地理位置優勢,員林一直是南彰化經濟與文化中心,2000年初都市範圍隨市地重劃擴張,2015年員林鎮再升格為員林市,從連鎖業者到各擁特色的獨立咖啡店紛紛進駐,2020年的地方創生風潮與疫情影響,陸續有許多海外學子返鄉創業。
現在的員林同時兼具傳統小吃、連鎖業者、風格咖啡店、異國餐廳,以飲食拼貼出多元風貌,員林發展百年的水果加工業更是獨具特色。員林蜜餞產業始於日治時期,1960年代政府在百果山上種植百棵果樹,讓蜜餞產業風行一時,不過傳統蜜餞產業需要使用人工曝曬工法與醃漬,烈日下的勞力活,已不是年輕人的就業選擇。
2015年從台北返鄉的陳韋良,接手傳承70年的蜜餞廠「富田製梅」,從頭向長輩學習蜜餞製程,也導入管理系統與標準作業流程,「以前長輩製作蜜餞都是靠感覺,我剛開始也一直抓不了比例,後來慢慢的把它記錄下來,透過數據化讓整體品管大大提升。」
隨著2014年的食安風暴,陳韋良發現大眾對於蜜餞的印象就是「以大量的色素、糖精、甜精,把重塩變成高甜的產品」為了改變外界對於蜜餞的觀感,富田自此完全不添加此類添加物,製作能吃得安心的蜜餞。未來,他將打造蜜餞與茶飲文化體驗店,透過直接與消費者接觸,獲得第一手的反饋,讓更多人重新體驗「鹹酸甜」(蜜餞的台語,kiâm-sng-tinn)的美好。
2023年初,以員林蜜餞作為主題發想的甜點店「漬果」開幕,創辦人阿雅是在地老牌咖啡店「右舍咖啡」的老闆—開發水果系列咖啡後,發現員林水果蜜餞的故事很值得推廣,期望將蜜餞盛況的歷史保留下來,讓更多人知道「員林是蜜餞的故鄉」。
「漬果」的職人精神,展現於對細節的堅持,各式甜點糕餅的研發靈感來自在地的文化故事,透過悉心搭配的擺盤與色系搭配,並賦予一張卡片傳遞創作背景。好比「員林穀倉萬花筒」以員林穀倉曾經作為「員林國際萬花筒藝術館」命名,以米食作為靈感搭配醃漬的脆梅,再以黑胡麻慕斯蛋糕代表穀倉的灰色樣貌,是個從視覺到口感都充滿體驗的甜點。
「新夢幻三家」開創員林飲食新風貌
員林的學子一定對夢幻三家不陌生,那是員林火車站前三間並排的傳統麵館,主打大份量而經濟實惠的排骨飯、古早麵料理。然而現在不少人說起夢幻三家時會分為平價版跟高級版,後者就是在萬年路上的「新夢幻三家」,包括「右舍咖啡」、「幸福販賣所」、「塔可利亞by知返」。
2008年時,萬年路上只有右舍咖啡,老闆阿雅是員林特色咖啡店的先行者,也長年支持彰化咖啡圈的發展。疫情過後冰淇淋店「幸福販賣所」開張,主理人Lulu(洪維駿)留學英國,曾在大學擔任教職,也待過上海擔任廣告公司專案總監,還是擁有執照認證的咖啡評鑑師,因為疫情在意料之外回到家鄉。他集結彰化水果特產作為店中冰淇淋原料,冰櫃內五顏六色的冰淇淋,是Lulu與產地職人共作的幸福滋味。
最後一塊拼圖則是從墨西哥返鄉的伴侶David和EVA創立的墨西哥料理店「塔可利亞by知返」,「知返」取自旅外多年後「知」道「返」鄉的人,決定回台灣執行的創業計畫。兩人將對墨西哥料理的熱情注入員林街區,在街邊店成立兩周年之際,於今年搬遷到萬年路,與「右舍咖啡」、「幸福販賣所」成為鄰居。
可以說,新夢幻三家都試著將旅外的經驗融合在地特色,吸引更多人來到員林小鎮。
我期望的理想家鄉生活樣貌
當城市持續變遷,仍有一群年輕人用文字、影像記錄家鄉。2019年,由在地青年組成的地方誌《員林紀事》成立,以製作刊物為契機,串起一個社群、一起做有趣的事情,藉此更加了解在地的人事物和店家。
刊物主軸為「找回在地青年的認同感」、「搜集地方的故事」、「透過刊物採訪產生人的連結」。因為夥伴平常都還有正職,員林紀事團隊都是利用假日閒暇時進行採訪,到目前已完成兩刊,主題分別是「開店人生」、「走市場」,預計今年會發行以交通為主題的第三刊。
《員林紀事》主編張妤瑄説:「有些人事物現在不記錄,未來可能就消失了,目前員林真的慢慢發展出一些青年社群,我覺得至少這幾年在做的事情是問心無愧。」除了發行刊物,團隊也試著辦過幾次導覽活動,以及「地方青年的100種生活」社群小聚,現在也在規劃YouTube影片節目,預計邀請當地人帶領團隊介紹推薦的美食清單,期望讓更多人認識多元的員林樣貌。
因為有這些夥伴,讓我更認真地思考:「在地方好好生活是什麼樣貌?」可能是單純地在地方安居樂業,不用為了工作離開熟悉的家鄉;可能是有一群互相扶持的創業青年,至少遇到難關時,還有人一起陪伴著;亦可能是個可發揮才能的舞台,讓家人認同我們在做的事情。如果地方上有一群這樣的人及舞台,根本不需要離開家鄉就可以好好生活。
今年4月,員林站前中正路上的內衣品牌「黛安芬」進行整修,一拆下廣告看板才發現,建築本體竟是日治時期的紅磚洋樓「奧井商店」。我想員林著實是「內裏」依然藏有年代風華,但「外觀」街道卻像城市般不停地轉變,那個連鎖店來了、那間店又倒了,員林的內在故事還有很多值得發現。
作為留鄉青年,有越來越多人來到員林,我隱約感到有股能量推動著家鄉再次改變,他們也許仍跟我一樣,找尋著「在家鄉好好生活」的方式,每個人都試著注入自己在外學到的風格、本事,試圖讓員林本著百年發展底蘊,得以從內到外真正改變。接下來員林會繼續維持曖曖內含光的生活調性,等待人們再次到訪,發現它的歷史風華與不斷改變的生活樣貌。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8封面故事「花啦嗶啵:客家新文化」,更多關於客家文化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