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
哲學作家朱家安 :二十世紀最後的少年 反思跨時代脈動
當台灣進入21世紀,網路致使橫空出世的自由、社會價值框架重新打破再定義,哲學作家朱家安書寫現下20世代所面對那瞬息變化的情境。
沉浸烏來隱世祕境「馥森 阪治」:文化與自然共生的夢幻療浴場
走入「馥森 阪治」,裝飾性的鷹架象徵泰雅族建築語彙的表達,那是出於對傳統家屋的尊重與致敬,期望在此找回原住民的文化與信仰。
黃崇凱 VS. 拍謝少年(下):乘著「新台風運動」 飛向有夢的未來
黃崇凱 VS. 拍謝少年(上):台派中年站出來!文學與搖滾樂的共時宇宙
緬甸歲月如何影響喬治.歐威爾寫下《一九八四》?
永續發展阿里山林鐵:以全新LOGO傳承台灣國寶級文化
青鳥書店再次跨界:從全新餐飲到品牌閱讀角落
EP20 | Hahow 江前緯:跨域時代的學習新想像
張志祺的雙贏絕招:比起一個人獨鬥 更會找一群人打群架
「志祺七七」訂閱數有八十幾萬,作為YouTuber並不是最多,但張志祺在社會議題上有一定聲量,一路走來他不斷探索、尋找合作的各種可能。
當盛世終於虛無了,我們在華美廢墟中再讀村上春樹
詞人李焯雄:視覺優先的社會怎麼影響歌詞創作?
《哈潑時尚Harper's BAZAAR》總編輯廖秀哖:我們與時尚的距離
重要的時尚雜誌《Harper's BAZAAR》台灣版去年成立滿30週年,總編輯廖秀哖分享她所觀察的時尚與時尚媒體,以及台灣的時尚產業。
《斯卡羅》導演曹瑞原:影集只是起點,盼台灣人繼續探尋土地的故事
《斯卡羅》既然改編自小說,很難避免討論原著和改編劇本之間的差異。例如關於認同,及對族裔身分的質疑比較具文字性,在影像媒材中並不易表達。
焦元溥的台北音樂地圖:唱片迷記憶中的羅斯福路四段
罐頭也可以很好吃:保存食品牌「LOUU」的風土罐頭和在地奶油
保存食品牌「LOUU」訴說著對食物與生活的信仰,名稱取自「Love」的變體,象徵一個個玻璃罐或鐵盒內裝滿的,對土地的愛。
私處 my place的日常便當:六種炎夏療癒系料理提案
經營社群「私處my place」的Grace & Kaven,從常備菜出發,邀你走入廚房找尋生活儀式感之外,也要在夏季吃得清爽健康。
《聯聚城市稻田——人禾好時》:在城市中體驗耕種與自然的真實共感
聯聚文教基金會主辦城市稻田計畫的聯動展覽,《人禾好時》,欲在城市稻田中引領觀者從水稻的生命時序出發,體驗人與土地的關連。
EP19 | 舒米恩:來自美式生活的聲音
南進恆春迷人日常:民謠與古城的十字街口
古名「瑯嶠」的恆春,近年吸引不少熱愛品味日常的訪客到來。在此可見東西南北城門和城牆還依存的老城風貌,還有年輕蓬勃的新活力。
謝謝奈良美智,以藝術彰顯「人」的澄澈靈魂
觀看生命醜陋實相:從李滄東《薄荷糖》到《綠洲》的人生晦暗與微光
作家劉軒的人生學:從哈佛回到台灣,生命會帶你找到自己的天空
VERSE與Lexus聯名出品的podcast《My Way》,由劉軒以設計人生為題,談他體悟出的生活哲學,以及對人生規劃的突破與思考。
金曲作曲人HUSH如何妖言惑眾,重新定義「衣櫃歌手」?
以「妖」表達個人特質,創作歌手HUSH作詞、作曲,也寫書、底片攝影,更以《安和》一曲獲今(2021)年金曲獎最佳作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