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座城市都是我的美術館
作為一個熱愛藝術的房地產企業主,13 年以來,李彥良左腦掌管土地開發,動輒上億元的豪宅推案一戶戶;右腦浸淫文化,透過基金會辦藝術展、搞聚落。有人質疑後者只是為前者化妝,但兩者真能如此簡單畫上等號嗎?
作為一個熱愛藝術的房地產企業主,13 年以來,李彥良左腦掌管土地開發,動輒上億元的豪宅推案一戶戶;右腦浸淫文化,透過基金會辦藝術展、搞聚落。有人質疑後者只是為前者化妝,但兩者真能如此簡單畫上等號嗎?
作為全球五大博物館之一,故宮很早就在改變體質,求新求變。一路走到今日,它現階段的考驗是什麼?我們可以期待怎樣的明日故宮?
Podcast/廣播最迷人之處,在於閱聽人不需花上 100% 注意力,而且聲音本身給了受眾一塊比文字、影像距離更近、更私密,也更溫暖的空間。
「1910 年代,這個館舍在台南建成的時間點其實是台灣文學的起點,後來整個被忘記。」長期關注都市社會學與文學史的蘇碩斌,娓娓道來臺灣文學館與台灣文學史的交織命運。
台灣歷史不會是理所當然,但我覺得這就是不斷在建構、詮釋的過程。臺史博在定位上的座標已經很清楚,現在就是不斷在開展網絡,讓不同社群的人對話,再從不同的領域反身思考。
因為是長途電話吧,那樣的急切感,在成音軟體裡複製貼上的音軌線條中逐步建構起來,那裡面涵蓋了命運的重量,以及渺小卻堅毅的冀盼。
羅申駿,台灣設計界的當家扛霸子。過去他的名字,總是和金馬、金曲獎等光鮮亮麗的舞台連結。為什麼他要到一家企業文化保守的傳統券商當品牌長?他想做些什麼?
與植物相處,小至換水剪莖這類基本小事,大至從中體悟植物即是生命的縮影,都存在一種適當距離的老派情懷,那是屬於內省的,我們終將獨自面對自身,梳理生活裡遇到的混亂,將自己拉回平靜。
水緩緩注入玻璃水箱中,老實說水箱比我想像中大上許多,池水加入紅色染劑,顯得更加深邃。看著同事換上泳褲,在有點深度的箱中載浮載沉,替明天《誰是被害者》海報的正式拍攝做測試準備⋯⋯
報業與副刊從過去擁有絕對的「領導權」,紙上能生風雲,走到今日,副刊如何面對新時代?在採訪間,思考解答,卻不約而同地被幾位「大編」們,反將一題:「你們還看副刊嗎?」
提到台灣咖啡,就可以聽到 Fika Fika Cafe 創辦人陳志煌熱情細數自己踏訪全台灣咖啡產地的故事,以及令他驚豔不已的台灣咖啡豆。陳志煌說,「風土」就是台灣咖啡最獨特的美味。
在賈樟柯的電影宇宙裡,藍天不會消失,只是距離很遠。一旦有機會卸下口罩,就要趁機呼吸一下最真實的空氣。而這一切,他總要持續透過電影去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