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Entertainment
強尼格林伍德:從電台司令吉他手到《犬山記》電影配樂家
強尼格林伍德(Jonny greenwood)除了是眾所皆知的電台司令吉他手之外,另外一個身分為電影配樂家,操刀多部電影配樂。
《西城故事》:史蒂芬史匹柏眼中,時代才是真正的主角
從《漢密爾頓》到《倒數時刻》林-曼努爾·米蘭達,訴說這個世代故事之人
林-曼努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的音樂劇《漢密爾頓》撼動美國的流行文化,開啟了一個屬於他的音樂劇宇宙。
《在車上》、《世界上最爛的人》入圍奧斯卡:看見影壇新語言
美國獨立製片的語言將成為未來的影展、甚至商業主流,台灣電影也會持續汲取其中養分,慢慢煉成屬於台灣影壇更新、更特別的語言與美學。
《漂浪人生》:無法透過攝影機紀錄的雙重「逃離」
電影《漂浪人生》是一部關於「逃離」與「何處為家」的電影,是影史上首部同時提名最佳動畫長片、最佳紀錄長片和最佳國際影片三獎的電影。
《貝爾法斯特》:即便故鄉變了樣,它仍是永恆的明月光
導演肯尼斯布萊納以自身童年的無常,拍出國家的歷史創傷。有人說它太過飄渺,但它也因此貼合每個人各自思念的家鄉,拍出最為單純的惆悵。
從野台到電影的IP典範,霹靂布袋戲如何不斷創新跨界?
台灣電影在巴黎(下):Filmosa巴黎台灣電影節策展人王慧茹專訪
Filmosa期待終日文化部能夠設立海外專案計畫,定期在巴黎舉辦帶狀一定規模的台灣影展,延續讓台灣的精采電影文化持續被世界看見。
台灣電影在巴黎(上):法國電影策展人倪娃法專訪
珍康萍《犬山記》:有毒的男子氣概
《犬山記》就像是一場透過影像藝術精心打造、細火慢煮進行的社會實驗,對準劇中角色,亦朝向座椅上的觀眾,緩緩探索人們判斷善惡、解讀人性的浮動標準。
我所知道關於濱口竜介的二三事
濱口竜介的風格分析:他與電影「之間」
談濱口竜介電影:成為不同的自己,才能抵達真正的自己
從2008年《暗湧情事》,再到如今入圍四項奧斯卡的《在車上》,濱口竜介總用他獨特的風格及口白的堆疊,從一顆顆鏡頭探求自我。
濱口竜介《在車上》:如果我們的語言是「不需要言語」
濱口竜介的《在車上》將村上春樹的故事主軸從男女換成了語言,如同電影裡從黃色置換成紅色紳寶900,成為另一趟相似卻截然不同的旅程。
我是拍電影的人——專訪時代革命導演周冠威
周冠威已記不清楚是從總時長多少的龐大影像資料中,剪出兩個半小時長的紀錄片《時代革命》。拍攝動機,是想讓人能夠看明白反送中運動每分每秒的局勢變化。
第94屆奧斯卡哪裡看?入圍作品觀影指南
一口咬下台灣電影三明治:台灣影視如何多方出擊、走向國際?
文化內容策進院董事長丁曉菁、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聞天祥,與《VERSE》社長張鐵志暢談台灣影劇近年的發展,以及這些精采佳作如何被帶向國際舞台。
從《魔戒》影集版到《華燈初上》最終季:2022年上半最被期待的八部戲劇作品
死亡留下的,是最美好的回憶:《嗨!神獸》導演池家慶專訪
看似童趣奇幻的歷險童話,透過一幕幕家庭互動,細膩的,溫柔的,述說面對死亡的難題。創造這動人劇本的,是來自馬來西亞的新導演——池家慶。
「我在故我是」的愛國宣言:台法共製電影《為了國家》劇組獨家專訪
台法共製電影《為了國家》(For the Country)在法國、摩洛哥和台北進行三地拍攝,探討對於母國、故鄉和自我的文化認同。
致敬永遠的台灣歐吉桑陳松勇
老天爺這兩年特別眷顧演技出神入化的台灣歐吉桑,2020年先是無預警帶走吳朋奉,2021下半年又在短短三個多月間把龍劭華和陳松勇這對師徒請上九霄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