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Figure


小說的想像力會讓真相更真實——法國作家艾力克.菲耶的台灣紀行

無論世道如何變遷,依舊自我的瀟灑少年 —— 導演楊凡獻給香港與電影的《繼園臺七號》

重唱青春之歌的安溥:「不只是40歲的我回去唱27年前的東西而已」

不能只有台灣意識,還要有「智識」:前衛出版社40年後依然「前衛」

小安再現——〈憂愁〉二十年的失戀男子純情詩續集
難道只能有一首〈憂愁〉傳唱嗎?小安於2003年推出首張個人專輯《浪費愛情》後留下這個懸念,這幾年都在替華語音樂的天王天后們寫歌。時隔多年,終於再推續集,延續情歌最迷人也最廣泛的主題: 遺憾。

【金馬60】最佳動畫長片《八戒》導演邱立偉畫了近30年,始終是少年——無數個1/24秒堆砌的期待

鄉愁也需要進化,李明道Akibo如何設計出「臺南400年」主視覺?

電影劇照如何記錄時代?攝影師劉振祥與他的《戀戀風塵》劇照

【Flavor 風格美食指南】專訪國際名廚江振誠| 當餐飲產業的選擇變得重要——「成為一個___的主廚。」

【Flavor 風格美食指南】專訪萬秀洗衣店計畫主理人張瑞夫| 從文化創意看餐飲故事性——轉譯情和義才能打動人心

【Flavor 風格美食指南】造一間像人的餐廳——專訪貓下去敦北俱樂部負責人陳陸寬

藝術家姚瑞中:尋找底層庶民美學來談台灣的現代性

傅孟柏:感到好奇就去閱讀,這是種生物本能

【Flavor 風格美食指南】專訪 Funtasty 有趣市集創辦人謝維智| 市集裡的餐飲體驗設計——「不有趣,毋寧死。」

【Flavor 風格美食指南】專訪 Foodie Amber 創辦人林蓉| 餐飲不只「食」——當品牌的心理醫生,做生活風格的創造者

大衛鮑伊「柏林三部曲」首部曲:華麗搖滾明星如何蛻變成神級藝術家?

于子育:在戲劇裡療傷、尋根與探索自我

台灣奧美創意長龔大中的辦公桌:著迷於老物、時間與想像力

插畫家鄭曉嶸:在嘈雜的社群時代,用安靜的畫筆說話

鄭宜農的本能與好奇:你可以跟我一起困惑,也可以告訴我你認為的答案
鄭宜農以旺盛的求生意志和好奇心觀察世界,時常是摸著社會的邊緣前進,偶爾也會以小跑步的姿態衝出限制,同時感受社會給予的回應,不知不覺,成為這個時代的議題代言人。世界是複雜、多變、不斷前進的,鄭宜農也是。

吳晟×吳音寧:「家」是溪州的土地,也是文學

「炎亞綸」之於「吳庚霖」,在《我願意》探索藝名與真名中的「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