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人物Figure

「我是來改變主流的」:熊仔如何在嘻哈路上不斷冒險與創造?

「我是來改變主流的」:熊仔如何在嘻哈路上不斷冒險與創造?

這幾年,即使不是饒舌樂迷、不了解嘻哈文化,也能清楚感覺到嘻哈的力量來勢洶洶,而熊仔(熊信寬)正是這股浪潮中難以忽視的名字。他出現在各大頒獎典禮、電視選秀節目,甚至是你喜歡的歌手的歌裡。2022年,他交出生涯第三張專輯《PRO》,袒露一度職業倦怠的心聲,也帶聽者反思究竟何謂「專業」。

重拾寫作的汽車美容技師姜泰宇:對他人坦承就是對自己坦承

重拾寫作的汽車美容技師姜泰宇:對他人坦承就是對自己坦承

姜泰宇曾以敷米漿為筆名出版網路小說,作品紅極一時,十年前因病轉行投資洗車場,重新學習汽車美容的技術。十多年來勞動的汗水取代書稿上的筆墨,以泡沫與高壓水柱清洗他人愛車,也重新將自己拋光整復,成為更加坦然、自在的模樣。2019年姜泰宇重新提筆,並於隔年出版《洗車人家》,如今持續經營洗車場,同時著手進行新的小說創作。

劉若瑀:要讓自己成為國際,而不是成為可以出國的人

劉若瑀:要讓自己成為國際,而不是成為可以出國的人

在劇場界活躍將近四十載的劉若瑀,於2021年接下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董事長一職。從與「優人神鼓」在山林裡排演練功的生活轉身「入世」到熱鬧的士林,打破了許多人對劉若瑀的想像。北藝中心歷經九個寒暑的曲折,漫長而艱辛,2022年3月,終於正式開啟試營運,讓台灣多了一個全新的文化地標與重要藝術機構。在這個特別的時刻,《VERSE》社長張鐵志和劉若瑀董事長進行了一場深刻的長訪談,分享對北藝中心未來的展望,尤其是對青年世代創作者的期許,以及如何讓台灣在十年之後,可以成為世界級的表演藝術重鎮。

美國國家書卷獎首位台裔作家:游朝凱如何用「劇本式小說」回應美國矛盾?

美國國家書卷獎首位台裔作家:游朝凱如何用「劇本式小說」回應美國矛盾?

「台北國際書展」期間,《內景唐人街》作家游朝凱特別於美國西岸時間晚間接受現場連線,與台灣書迷跨洋會面。這場由新經典文化出版社所主辦的線上讀者見面會,邀請《VERSE》發行人暨總編張鐵志主持與提問,與我們剖析他在2020年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National Book Award)最佳小說獎殊榮之作——《內景唐人街》的幕後故事。

有植物、自然光和貓的地方,讓我安心:插畫家卓霈欣

有植物、自然光和貓的地方,讓我安心:插畫家卓霈欣

《VERSE》第11期封面邀請2021年榮獲波隆那SM國際插畫家大獎的台灣插畫家卓霈欣描繪她理想中的圖書館。「植物、自然光和貓,任何有這三者的地方都能讓我很安心地窩上一整天。」即使現在已經鮮少踏入圖書館,但她仍難忘懷在繪本區留下的回憶,「因為讀者通常是孩子,閱讀時常常會有驚喜,有創意的塗鴉、粗心的汙漬,甚至是撕摺的痕跡,每每掀開一頁,心情便會隨著被加工過的頁面起伏。」

從台灣ê店到讀派書店:繼續賣書,是因為台灣還沒成功

從台灣ê店到讀派書店:繼續賣書,是因為台灣還沒成功

今年2月,台灣第一間本土文化專門書店「台灣ê店」,宣布離開深耕30年的台灣大學溫羅汀街區,文化界皆憂心忡忡它未來將要往哪裡去。不久後,獨立書店「左轉有書」找上台灣ê店的老闆吳成三合作經營新書店「讀派」(Tho̍k-phài),繼續以書店模式推廣本土文化。已經80歲的吳成三還不願退休,因為自己對於台灣未來的想像,還未實踐。

當賣魚的碰上洗車的:《偽魚販指南》林楷倫 ×《洗車人家》姜泰宇

當賣魚的碰上洗車的:《偽魚販指南》林楷倫 ×《洗車人家》姜泰宇

林楷倫的《偽魚販指南》自今年三月出版以來,持續占據書店暢銷排行榜,這其實是過去屢以小說創作拿下文學獎的他,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作品。他不僅書寫當魚販時的真實經歷,亦自我剖析成長故事。以第一線工作者的視野書寫產業的文學作品,還有入圍第21屆台北文學獎年金類的姜泰宇(敷米漿)的《洗車人家》。VERSE邀請兩位「賣魚的」、「洗車的」作家集聚一堂,談那些沒有寫進書裡,關於寫作、職業及人生的想法。

陳珊妮如何重新定義流行音樂的未來?

陳珊妮如何重新定義流行音樂的未來?

音樂創作向來是當下社會現象的反饋,在陳珊妮的作品中,更有著前瞻的數位文化反思。近來,各種創作形式席捲全球,音樂變得好似只是媒介,不再敘說完整故事;演出者可以是虛擬歌手,沒有人在意背後是否真實;創作者不用本名,也不用露臉,就可以創造未來。未來,縱使撲朔迷離,可以確定的是,所謂「真實」的存在,確切已經有了新的時代定義。

插畫家鄒駿昇:親「綠」而生的浪漫

插畫家鄒駿昇:親「綠」而生的浪漫

鄒駿昇,跨域插畫家、視覺藝術家,來自藍天常駐的台中豐原,善用科學式手法描繪出植物深藏不露的浪漫,喜歡山比海多一些。作品曾獲義大利波隆納插畫獎等多項國際大獎,並曾與國際精品品牌Gucci、Johnnie Walker等國際品牌合作。身為親「綠」的人,他認為綠並非刻意找尋而來,不一定能時刻感受到它們存在,但需要時卻發現它們始終陪伴著自己,長年來與植物發展出一種共生共榮的情感,今日的他,喜歡微觀生機、記錄盎然。

其實不是「廢文」:攝影師汪正翔對影像文化的「碎碎念」

其實不是「廢文」:攝影師汪正翔對影像文化的「碎碎念」

攝影師汪正翔於3月出版新書《旁觀的方式》是文化界最近重要的話題書。副書名為「一個台灣斜槓攝影師的影像絮語」,不僅紀錄他在拍攝現場的各種觀察,也是與攝影理論進行一場對話辯證。說是絮語,更像一套觀看台灣的新論述,而所謂的旁觀是什麼?書寫廢文比經營攝影作品來得更認真的汪正翔,正在用文字走出一條新的攝影實踐之路。

設計師李宜軒:持續創作才能體現設計師的價值

設計師李宜軒:持續創作才能體現設計師的價值

打開匯聚著全球各路視覺創意好手的線上平台Behance,進入設計師「李宜軒」的個人頁面,呈現在眼前的是一連串漂亮數字——自2014年起發布61項專案作品、44面由Adobe官方授予「優秀精選作品」認證旗子,以及台灣前三高、累積逾114萬次的總閱覽量。仔細探尋李宜軒的設計旅程會發現,在這一位新銳設計師亮眼成績的背後,是一場以設計為名、對自由的追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