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Figure


汪俐伶:服裝是穿在身上的光
作為第一支進駐「麗晶精品」的台灣設計師,汪俐伶與她的同名品牌WANGLILING,走出了一條不同於他人的時裝道路,路上有光。

回聲樂團Echo——當我們歸來仍少年

藝術家吳耿禎:他剪的不只是紙,而是文化的形貌

藝術修復師蔡舜任:追溯時光足跡,修復藝術文物
藝術修復師蔡舜任回國十年,他帶回嶄新的修復觀念與技術,專攻廟宇彩繪文物,為台灣藝術修復注入新活水。並推出文資修復平台「百廟門企劃」,期待為台灣打造修復廟宇門神的國家隊。

詹朴:每件服裝都是一個可述說的故事
有人說閱讀是一個人獨自在紙上的旅行,在探索並理解世界的同時也反思自我。而對堪稱最會跨界的設計師詹朴來說,幫別人做衣服,就是他探索、理解世界的方式。

伍佰:我的搖滾是首自由的詩

吳念真:「我想講的,是大家都能聽得懂的故事。」

專訪巴奈〈你說你又沒有推他〉:「即使大家聽了不舒服,我也要唱。」

饒舌新人阿跨面,風光少年兄的賽後真心
嘻哈歌手阿跨面回憶起在《大嘻哈時代2》賽事中有如倒吃甘蔗。這位來自南方的無名男孩驚豔四座,他的奪冠之路,有如一部英雄崛起的電影首部曲。

國蛋《GDNA》:Mind my own business,其他不在我的視線範圍內
外號 Dr. Paper 的國蛋是連饒舌歌手也信服的饒舌歌手,他將這些年來對生活與音樂的思考揉雜成韻腳,讓所有人聽見嘻哈之於國蛋的變與不變。

Q-LAB曾柏庭:「建築,是改變未來生活的敲門磚。」一窺建築人的創業與創見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生活更簡單的同時,菸也抽得更多了
三年前的夏天,《VERSE》創刊號封面人物之一是「雲門舞集」藝術總監的鄭宗龍。三年後的此刻,雲門邁入50周年,這些年,鄭宗龍究竟在思考些什麼?

破繭而出的新聲——邱淑蟬《繭的形狀》
今(2023)年第14屆金音獎「最佳民謠歌曲」入圍名單中,出現了一個新鮮的名字——邱淑蟬。曾獲得兩屆台灣原創流行音樂大賽、客語組首獎肯定的她是近年備受期待的創作新星。

作家許俐葳:生活在人間,永和讓我知道什麼是依戀

王嘉平:全台最懂義大利菜的男人
「Solo Pasta」創辦人、號稱「行走的義大利美食字典」的王嘉平,他的身體卻彷彿住了來自義大利的老靈魂—從神情至手藝,透露著對義式飲食的執著與愛。

壞特?te:找一條名為自由的出口

李霽:永和就像雨林濕地,裡面的養分永遠不停置換

什麼才是熟男大叔的旅行況味?——李清志 & 邱一新的「大人味旅行」

馬家輝:將香港的曖昧留在筆下
當代華人作家馬家輝,是真正的跨界文化人,同時也是一位超級型男。在他邁入60歲之際,訪問他的寫作生涯,到香港的文化狀態,以及人生體悟。

無氏製作創辦人吳孝儒:「設計來自於對生活的取樣」
無氏製作團隊由吳孝儒創辦,無論是傳統產業、文化策展,或者甜點包裝,他皆能深入挖掘案例的脈絡與故事,發展出「型隨在地Form Follows Story」的創作理念。

創作歌手黃宇寒:我在交錯的語言之間尋找流行
身為客家與印尼華僑「混血」,黃宇寒能唱的不只是客語,還常以音樂包羅英語、印尼語等多種語言,在多聲道之間轉換,不僅是她創作上的祕密武器,更是平凡不過的家庭日常。

客語饒舌歌手Yappy:我想用最貼近我本質的方式創作
台灣嘻哈音樂歷經三十餘年的厚積薄發,已逐漸內化為除了青少年流行文化之外,穩固存在的音樂和文化力量。台灣首檔嘻哈選秀節目《大嘻哈時代》則讓世人認識一位以客語為創作核心的年輕饒人——Yappy。

舒國治70歲寫下《憶楊德昌》:30歲前相識,老來才能寫下,也算是當代藝文諸多瑣事!
我認識楊德昌於1981年。要探討楊德昌,最值得細細琢磨楊德昌的時代。他的時代,充滿了他一看就要皺眉頭的事物。⋯⋯這諸多的糟糕,後來往往是他創作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