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專文

從台灣ê店到讀派書店:繼續賣書,是因為台灣還沒成功

從台灣ê店到讀派書店:繼續賣書,是因為台灣還沒成功

今年2月,台灣第一間本土文化專門書店「台灣ê店」,宣布離開深耕30年的台灣大學溫羅汀街區,文化界皆憂心忡忡它未來將要往哪裡去。不久後,獨立書店「左轉有書」找上台灣ê店的老闆吳成三合作經營新書店「讀派」(Tho̍k-phài),繼續以書店模式推廣本土文化。已經80歲的吳成三還不願退休,因為自己對於台灣未來的想像,還未實踐。

EP59|陳琬婷:從蔬食出發的料理人生

「疫情過後,不只是飲食,大家對事物的接受度有更多彈性空間。」陳琬婷(Wendy Chen),身兼廚師作家、植物性餐飲研發顧問,2013年創辦「JAUNE PASTEL鵝黃色甜點廚房」,2018年出版蔬食食譜《原味,每一天》。由設計和電影專業出身的陳琬婷,從蔬食料理的專業廚師,再到廚師作家的身分,她的料理也和她一樣,擁有多元的可能性。本集,陳琬婷將分享從廚師到廚師作家的轉變,以及蔬食料理的永續飲食理念。

國家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藏身劇場的知識密室

國家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藏身劇場的知識密室

國家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成立於1993年,前身是節目部為紀錄院內演出與蒐集各國參考資料而闢出的資料室,始終隱匿在劇場之下,靜靜典藏著兩廳院的場場掌聲與輝煌,而隨著館藏數量愈趨龐大:11萬件視聽資料,近3萬本書籍,還有5萬冊左右的海報、節目單等實體文物,「僅限內部使用」漸顯可惜,便從開放少數兩廳院會員開始,逐步對外敞開大門。

大東藝術圖書館:藝術與生活的擺渡口

大東藝術圖書館:藝術與生活的擺渡口

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內,飄著一片延展如升空熱氣球的透天光棚,其下座落著台灣首間以藝術為專門的公共圖書館—大東藝術圖書館,以「帶動大高雄人口閱讀藝術」為設立宗旨,自2012年4月起正式營運。作為高雄市立圖書館分館之一,為了保有「公共」價值代表的通俗性,又不失「專門」二字背負的專業度,大東藝術圖書館在無前例可參考的情況下持續摸索如何在看似相悖的兩個方向中找到平衡。

許石音樂圖書館:為眾人敞開的音樂盒

許石音樂圖書館:為眾人敞開的音樂盒

隸屬於台南市立圖書館,許石音樂圖書館的前身為興建於1975年的「育樂堂」,一度鬧熱輝煌,但隨著館舍老舊,與市內新展演廳的啟用而漸漸靜默,也近乎走上「蚊子館」的道途。在思索如何能讓昔日飄揚在館內的樂音再次迴響時,台南市立圖書館洞察到,全國的公共圖書館中尚未有一個專門聚焦音樂的館舍,而也彷彿命運牽引般,許石的家屬亦於此時現身,欲將其一生的手稿與文物捐贈給台南市政府——許石是台灣二戰後首批流行音樂家,曾創作〈安平追想曲〉等膾炙人口的歌曲,也致力於歌謠的採集。就這樣,許石與其牽絆的台灣歌謠文化也就順勢入厝,「許石音樂圖書館」應運而生,自2018年3月正式啟用。

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書本疊起的美食寶庫

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書本疊起的美食寶庫

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的成立,緣起於三商集團董事長翁肇喜的心願——集結散落世界各地的中華飲食古籍,讓這個文化能有系統地一脈傳承。自1989年創館至今,館內已累積典藏包含圖書、食譜、菜單、期刊等館藏共三萬餘冊,在「中文圖書分類法」中「飲食;烹飪」的基礎上,再按菜系與菜色細分,一櫃櫃的家常菜、宴客菜、點心、湯品⋯⋯吃不到,卻能讀到飽。

EP58|王培仁:從私廚到影片創作的蔬食料理人

「做料理,就是我的另外一種打坐。」人稱「培仁MAMA」的蔬食料理人王培仁,過去曾開設私廚、出版三本食譜書,也經營網路影片頻道,目的是為了將蔬食的美好帶給更多人。對於她來說,會開始拍影片分享料理,主要是想將母親的手藝繼續傳承下去。本集,王培仁將分享自己茹素以來的經歷,還有在不同平台推廣蔬食的收穫。

從材料出發,以文學為基底:II Design 硬是設計為商業空間賦予迷人詩意

從材料出發,以文學為基底:II Design 硬是設計為商業空間賦予迷人詩意

近七年來,吳透領軍的「II Design 硬是設計」團隊成為備受關注的商業空間建築團隊,完成不少代表性的作品,從替老新台菜操刀新創品牌「永心鳳茶」的首店,到為老字號餅鋪「舊振南」打造漢餅房,他重新理解老店的時代意義,以空間定調品牌的新形象。接著又設計「全球50間最棒咖啡館」Simple Kaffa興波咖啡、「亞洲50大最佳酒吧」Draft Land、「亞洲50最佳餐廳亞洲之粹」AKAME⋯⋯,與名店的合作加上作品設計背後的文學想像,讓硬是設計成為台灣餐飲空間設計的獨特詩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