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Literature


小說的想像力會讓真相更真實——法國作家艾力克.菲耶的台灣紀行

吃飯與創作,都要按表操課——喬安娜.奈格勒爾《藝術家的正職》

詩與歌分久必合的刺激火花:專訪「滾動的詩」鴻鴻×神棍樂團

詩人與搖滾樂團的交換與共處——「滾動的詩」楊佳嫻×回聲樂團的〈誤認〉

吳晟×吳音寧:「家」是溪州的土地,也是文學

吳晟紀錄片《他還年輕》:與世界交織的詩及生命

百年的對話,翻譯的魔法——王大閎《杜連魁》

郭強生 ╳ 鍾文音:遁逃與捕捉,用寫作理解生命

那是蘋果的滋味:50年代舉國轟動的「圓山殺人事件」是怎麼一回事?

成為自己以前,先說個笑話吧——保羅.貝提《背叛者》

重拾寫作的汽車美容技師姜泰宇:對他人坦承就是對自己坦承

定錨台灣文學的座標:《台灣男子葉石濤》

美國國家書卷獎首位台裔作家:游朝凱如何用「劇本式小說」回應美國矛盾?

那些寫不進報導、塞不進正文的「文學」——房慧真《草莓與灰燼》
讀《草莓與灰燼》,是與房慧真安靜對望,看著她的眼睛,並從瞳孔看見裡頭映射的世界。薄短精悍一冊隨筆,她寫家族、生活、旅行與歷史傷痕。

當賣魚的碰上洗車的:《偽魚販指南》林楷倫 ×《洗車人家》姜泰宇

讀書的人穿牆而入——艾力克.菲耶《巴黎》

回到身體的原點:蔣勳談《欲愛書》二十年與肉身的孤獨

張惠菁專欄:所有人共同的靈界,比帝國更久長

張惠菁專欄:受傷的神獸在山裡呼吸

王盛弘:適合仰望的距離,關於琦君

記憶有水的質地,它完成了我——專訪王盛弘《雪佛》

持續不在場,屬於我的非地方——蕭熠《四遊記》
隨著長大,我們肯定會持續遺忘、同時持續填補,直到想不起自己曾經丟失了什麼。但是蕭熠的《四遊記》,許諾了「我」這樣一個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