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New Ideas


真正的國際語言,全世界都聽得懂、都在講「蛤」
你知道「蛤?」(Huh)是世界上至少橫跨31種語言、16個語系都大致通用的國際級語言嗎?這項發現,不只被國際級學術機構認證,更榮獲2015年搞笑諾貝爾文學獎,並蘊含了語言學的深度意涵。

《原子少年》的關鍵推手詹仁雄:偶像的存在是有意義的

娛樂與科技的跨界交鋒——時代的典範轉移
娛樂形式的革命,科技的進步是一大關鍵,需求與應用的創新,使得各個產業環環相扣,從串流媒體的興起,影響到車載智能系統所提供的服務,我們或許正在見證萬物娛樂化的典範轉移。

Promotion
觀點
谷浩宇×簡翊洪:「台北當代」之於台灣的意義是什麼?

Podcast榜上第一名的《只能喝酒的圖書館》到底是關於什麼?——拷問靈魂

時尚版的地球高峰會,「2023 Prada Frames」 集結各領域學者探討廢棄物再循環

台灣家樂福:以食物轉型計畫帶動產業鏈革命

誰的「兔女郎」:關於那些被性化的兔子
看牠毛絨的身軀、水汪靈動的眼,你是否曾想過兔子做為一種動物,是如何演變為性感的「兔女郎」象徵?除外觀上的隱約聯想之外,還有更多我們不知道的事。

生態攝影大師梁皆得耗時30年打造《守護黑面琵鷺》,紀錄保育的漫漫長路

再看「八〇」的藝術與政治及其啟示

當關公的生日趴成為最熱鬧的文化慶典——「大溪大禧」策展人劉真蓉

性少數中的少數——同婚之後,跨性別者的階段性勝利在何方?

「便利永續 你也+1」全家 ✕ 鮮乳坊:一起敢變,鮮食聯名擁抱土地價值

關公生日如何成為全台最潮慶典?「大溪大禧」專書紀錄一場民俗文化的傳承

「貝殼放大」林大涵 ×「阿瘦」:解析足健康照顧者的品牌轉型

「三大吟遊詩人音樂會」策展人鍾適芳:唱自己土地的歌,是數位時代難以招架的純真與溫度

謝銘祐:我還在用母語創作
當一個社會仍大談著「男女平等」時,性別教育以及平權觀念或許尚未臻完善;當有人提著「母語運動」的看板大聲疾呼時,或許,這地方的母語也正面臨存亡之秋!

Promotion
觀點
投資文化教育,耕耘藝術沃土:中國信託為臺灣藝文環境點亮希望

「永續餐桌」與馬爹利自然農法釀造300年不墜的美好風味

「看了太多怪獸電影,就會成為我這樣的大人」 專訪特攝電影導演樋口真嗣

走訪貓空,臺北地景公共藝術以永續的里山精神,連結地方產業與藝術的美好

陳惠婷專欄:意識與記憶——人就是一座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