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觀點New Ideas

允晨文化40年:以出版留下時代的紀錄

允晨文化40年:以出版留下時代的紀錄

成立於1982年的允晨文化,在2022年邁入40年。從早年開創譯介人文社科、經典文學的書系,到出版多部重量級政治、思想、學術人物回憶錄,以及中國流亡與異議作家書籍,40年來,允晨始終深耕人文領域。在允晨任職超過三十年的發行人廖志峰表示:「下一個40年,允晨會繼續發掘有意義的好書,人生的時間有限,但這些書的生命一定會超過我的生命。」

當賣魚的碰上洗車的:《偽魚販指南》林楷倫 ×《洗車人家》姜泰宇

當賣魚的碰上洗車的:《偽魚販指南》林楷倫 ×《洗車人家》姜泰宇

林楷倫的《偽魚販指南》自今年三月出版以來,持續占據書店暢銷排行榜,這其實是過去屢以小說創作拿下文學獎的他,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作品。他不僅書寫當魚販時的真實經歷,亦自我剖析成長故事。以第一線工作者的視野書寫產業的文學作品,還有入圍第21屆台北文學獎年金類的姜泰宇(敷米漿)的《洗車人家》。VERSE邀請兩位「賣魚的」、「洗車的」作家集聚一堂,談那些沒有寫進書裡,關於寫作、職業及人生的想法。

陳珊妮如何重新定義流行音樂的未來?

陳珊妮如何重新定義流行音樂的未來?

音樂創作向來是當下社會現象的反饋,在陳珊妮的作品中,更有著前瞻的數位文化反思。近來,各種創作形式席捲全球,音樂變得好似只是媒介,不再敘說完整故事;演出者可以是虛擬歌手,沒有人在意背後是否真實;創作者不用本名,也不用露臉,就可以創造未來。未來,縱使撲朔迷離,可以確定的是,所謂「真實」的存在,確切已經有了新的時代定義。

PTT「創世神」杜奕瑾:從 PTT 到 AI ,他一直走向未來

PTT「創世神」杜奕瑾:從 PTT 到 AI ,他一直走向未來

他是「PTT」本人也是創世神,BBS站PTT自他宿舍中的486電腦創立起,伴了多少人的青春。杜奕瑾是台灣數位發展史上的一則傳奇,他離開過台灣,在世界發光發亮,而終究眷戀起自己的家,回台創立非政府導向的Taiwan AI Labs,也是亞洲第一個非營利的AI研究機構。杜奕瑾認為台灣的敏捷式創新和軟體人才不輸外國,就像土生土長的PTT早了Facebook整整12年。他抗拒「成功」二字,認為太熟悉於過去的成功經驗,反而停滯了未來的可能性。

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與時間賽跑,為瀕危植物建造綠色方舟

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與時間賽跑,為瀕危植物建造綠色方舟

日治時期,政府開始有系統地進行植物調查,試圖認識同在這座島嶼上的生物。一百多年之後,相較於野生動物保育意識逐漸抬頭,許多植物同樣正在受脅甚至瀕臨滅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以下簡稱林試所)2019年啟動了「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以下簡稱方舟計畫),展開對原生瀕危植物的搶救,並移至全台植物園等保種場所進行分散式保種;台北植物園更有建築師黃聲遠團隊正在建造的溫室,希望讓人們更認識台灣這片土地上的綠色寶藏。

威石東酒莊執行長楊仁亞:不畏嘗試,釀造最真誠的台灣葡萄酒

威石東酒莊執行長楊仁亞:不畏嘗試,釀造最真誠的台灣葡萄酒

適合生長於溫帶的釀酒葡萄,在台灣的潮熱氣候下容易招蟲害病,種植難度高。歷盡跳躍人生的楊仁亞,在父親心心念念召喚下回台共造葡萄酒事業。他自認不擅長也不熱衷從商,但他不自我設限,面對挑戰時會讓自己歸零。他希望釀出「誠實的酒」,無須任何隱瞞,透過積累在這片土地的味覺記憶,找到屬於台灣的認同。楊仁亞將各種嘗試視作天賜的禮物,他認為風土條件並非絕對的限制,試了才知道,要嘗試新東西,不害怕改變。

設計師李宜軒:持續創作才能體現設計師的價值

設計師李宜軒:持續創作才能體現設計師的價值

打開匯聚著全球各路視覺創意好手的線上平台Behance,進入設計師「李宜軒」的個人頁面,呈現在眼前的是一連串漂亮數字——自2014年起發布61項專案作品、44面由Adobe官方授予「優秀精選作品」認證旗子,以及台灣前三高、累積逾114萬次的總閱覽量。仔細探尋李宜軒的設計旅程會發現,在這一位新銳設計師亮眼成績的背後,是一場以設計為名、對自由的追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