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世界看見台灣價值:設研院打造《未來之花見 TAIWAN HOUSE》
台日兩方都是以島嶼孕育創意與文化,透過Taiwan NOW的參與,《未來之花見:TAIWAN HOUSE》將創造亮眼的藝術風景。
台日兩方都是以島嶼孕育創意與文化,透過Taiwan NOW的參與,《未來之花見:TAIWAN HOUSE》將創造亮眼的藝術風景。
「共生、共榮、共享、共好」是Taiwan NOW亟欲彰顯的價值。籌備兩年終將開展,Taiwan NOW誠心為台日交流獻上「花與祝福」。
接掌文策院之前,李明哲已陪伴KKBOX走過21年。今年在疫情下臨危受命,他分享自己如何帶領文策院扮演台灣文化內容產業的推手。
施岑宜一路上擔任黃金博物館館長、經營地方美術館⋯⋯到今日在瑞芳辦學「新村芳書院」,她走出屬於自己,也專屬瑞芳的幸福之路。
經營社群平台「TaiTai LIVE WILD」、熱愛山野活動的夫妻檔阿泰與呆呆,分享他們從登山的人變成走路的人,以及走路如何滋養其生命。
一個城市藝術節象徵的是地方藝文展演的生命力,和城市的幸福指數指標。在疫情肆虐的2021年,桃園鐵玫瑰藝術節不畏風寒、依舊盛開。
2018年,音樂人可能覺得區塊鏈是陌生的科技,直到現今NFT為創作者開了一扇新門,吳柏蒼在「OURSONG」推出NFT功能。
1999年出生的作家許瞳觀察網路世代,他們的啟蒙早於父執輩,早早學會隨網路聲浪漲退起舞,將靈光化為電光,也見證幻夢化為泡沫。
步入40的邱澤,從年輕時演出的青春偶像角色,到《誰先愛上他的》、《當男人戀愛時》兩部電影的成熟演繹,20年的光陰使男孩成為男人。
1980年,年僅26歲的黃建業出版首本電影著作;2021年,台北電影獎頒發卓越貢獻獎給這位資深影評人,肯定他對電影圈的長年付出。
以「聲音」為主軸,小島裡團隊將帶領人們走入回憶。方序中以「一刻15分鐘」為單位,精選三十餘則大稻埕故事於各展區供聽眾聆聽。
《漢聲》與《雄獅美術》反映了1970年代台灣新誕生的文藝風潮,自創刊至今50年,像是一條帶領本土藝術從錨定自我到內向反省的創生軸線。
台灣第二個職籃聯盟P. LEAGUE+去年拔地而起,網羅眾多一線球星更成功經營主客場制,他們是怎麼繳出過去20年來沒人做到的漂亮成績單?
曾擔任金曲、金馬獎視覺設計統籌的JL Design創辦人羅申駿,以跨界設計實驗,談他如何以設計改變台灣,以及他不斷跨界的初衷。
藝術節「Reborn-Art Festival」第三屆以「利他與流動性」為旨,邀人類社群懷抱起「利他」之心,擁抱與自然共生的嶄新日常。
周孟宣與夥伴在新北三重創立無包裝商店Unpackaged. U,從一開始顧客寥寥可數到如今忙不過來,她始終抱持信念,克服種種挑戰。
藝術家Beeple的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是NFT熱潮的里程盃,是加密技術與收藏市場交叉結合至今的頂峰。
justfont從設計「金萱」的理念即從台灣出發,在2018年末,justfont開始發展「蘭陽明體」計畫,以全新的視角設計「明體」這樣日常而基本的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