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專文

他們說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好樂團首張專輯《在遊蕩的路上學會寬容》

他們說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好樂團首張專輯《在遊蕩的路上學會寬容》

2015年,好樂團以創作曲demo〈我把我的青春給你〉在StreetVoice初試啼聲,就達到15萬的點擊量,之後的〈我們一樣可惜〉、〈我愛你卻不能拯救你〉等,也以扣人心弦的詞曲、溫暖療癒的女聲,唱出人們心中難以訴說的情緒;2020年〈他們說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更在樂評人馬世芳大學授課調查中,入選最能代表當代年輕人的一首歌。直到今(2022)年,他們終於推出首張專輯——《在遊蕩的路上學會寬容》。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一處即將改變台灣的音樂座標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一處即將改變台灣的音樂座標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的場館興建,走走停停十餘年,終於在2021年末揭幕。有人說這個新地景,不會只是高雄的,而是屬於整個南方;也有人說,高雄根本沒有音樂產業,縱使硬體奪目又能改變什麼?南風吹起,音浪激盪,那些記憶裡的高雄,除了駁二的大港開唱,百樂門、LIVE WAREHOUSE等音樂酒吧⋯⋯座落在愛河畔的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勢必會成為人們下次回訪高雄的理由之一。

半島歌謠:在島嶼最南端,唱出台灣的聲音

半島歌謠:在島嶼最南端,唱出台灣的聲音

歌謠,蘊含了土地的聲音。1960、70年代鄉土意識興起,台灣人開始探問起「我是誰?」而在最南的恆春半島,陳達彈奏月琴唱著島嶼故事的滄桑歌聲,成為那個時代的原聲帶。此後恆春半島歌謠曾漸漸安靜,但始終有人在堅持傳唱屬於這片土地上的獨特音樂。近年來,由年輕世代和屏東縣政府籌劃的「半島歌謠祭」,用全新的方式重現恆春民謠的魅力,讓阿公、阿嬤們的聲音被更多人聽見,也讓島嶼南方的台灣歌謠可以不斷唱下去。

吳青峰《馬拉美的星期二》——從藤蔓長成一棵樹的過程

吳青峰《馬拉美的星期二》——從藤蔓長成一棵樹的過程

作為一名公眾人物,吳青峰經常看別人整理、歸納,甚至定義他這個人,但這些他者眼中的「吳青峰」,對本人而言卻是陌生的。他覺得真正的自己是一株軟爛的藤蔓,總需要依附他人(支架)才能長出形狀。全新個人專輯《馬拉美的星期二》收錄12首跨界合作的作品,某種程度來說,也反映出他的12種人設形狀,對這位才華洋溢的歌者而言,這是他出道以來最能反映內心的作品。

EP85|梁浩軒:策展是為了服務

「我的策展很多與我的兒時記憶、成長背景有關。」因為工作累積的經驗,梁浩軒在2012年創立INCEPTION啟藝,將策展視為創造夢境,策展人就是造夢者。他更將生命經驗融入策展,作品包括「披頭四展」、「玩具解剖展」、「單位展」、「聲音的建築展」等,每次展覽皆有廣大迴響、吸引許多民眾參與。本集,梁浩軒將會分享策展的核心理念,以及分析後疫情時代策展的未來趨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