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EP63|戴俊郎:從居住開始的旅遊體驗 「旅遊即是生活中的態度。」承億建設董事長戴俊郎於2011年成立承億文旅,10年來陸續拓展版圖,帶動旅遊觀光打造「島鏈計畫」。承億將地方的樣貌及文化理解、提煉後,呈現在建築空間上,讓飯店成為旅客認識城市的文化入口,帶領他們體驗生活。本集,戴俊郎將分享如何將生活融入旅遊,打造出在地特色旅店及旅宿業的未來創新規劃。
聲音 EP62| 野菜鹿鹿:一碗素食雞肉飯的魅力 「有些蔬食料理的研發,真的是碰巧和意外。」小野和鹿比經營的「野菜鹿鹿」YouTube頻道,透過拍攝蔬食料理教學影片來推廣蔬食及環保生活。他們堅持「不傷害動物,也能有美味的食物」的理念,將原本只能在葷食品嘗到的美味,展現在無肉料理上,讓它們擁有更多種可能。本集,他們將分享蔬食帶給自身的轉變,以及如何保有不斷創新的實驗精神。
聲音 EP61|彭啟明:為地球氣候走上蔬食之路 「只要我們的口慾多一點轉化,這樣的改變是很大的。」氣象博士彭啟明長年關注全球氣候變遷議題,也注意到吃肉背後二氧化碳與甲烷的排放,對地球暖化帶來深遠的影響。彭啟明認為,選擇蔬食是一種從餐桌上就能解救地球的方法,並且是靠自己力量就能辦到的。本集,彭啟明將分享在國際氣候峰會上看見的全球蔬食趨勢,以及其對環境永續的意義。
聲音 EP60|嚴心鏞:以多元品牌擴展蔬食的可能性 「為了培育年輕人,善菓餐飲集團選擇朝向多元品牌發展。」集團創辦人暨總經理嚴心鏞,目前旗下共有8個蔬食品牌,在台灣超過10間店面;不以獲利為企業唯一考量,而是以多元視角拓展蔬食的可能性。嚴心鏞認為,蔬食並非嚴肅的選擇,而是嘗試不同生活的開始。本集,嚴心鏞將分享創業背後的願景,以及多品牌經營的心法。
聲音 EP59|陳琬婷:從蔬食出發的料理人生 「疫情過後,不只是飲食,大家對事物的接受度有更多彈性空間。」陳琬婷(Wendy Chen),身兼廚師作家、植物性餐飲研發顧問,2013年創辦「JAUNE PASTEL鵝黃色甜點廚房」,2018年出版蔬食食譜《原味,每一天》。由設計和電影專業出身的陳琬婷,從蔬食料理的專業廚師,再到廚師作家的身分,她的料理也和她一樣,擁有多元的可能性。本集,陳琬婷將分享從廚師到廚師作家的轉變,以及蔬食料理的永續飲食理念。
聲音 EP58|王培仁:從私廚到影片創作的蔬食料理人 「做料理,就是我的另外一種打坐。」人稱「培仁MAMA」的蔬食料理人王培仁,過去曾開設私廚、出版三本食譜書,也經營網路影片頻道,目的是為了將蔬食的美好帶給更多人。對於她來說,會開始拍影片分享料理,主要是想將母親的手藝繼續傳承下去。本集,王培仁將分享自己茹素以來的經歷,還有在不同平台推廣蔬食的收穫。
聲音 EP57|吳季衡:累積雲林底蘊的觀光工廠 「雲林的產業歷史悠久,如果要整合各方觀光資源,只有我一個人是不夠的。」祥圃實業執行長吳季衡,同時也是台灣品牌豬肉「究好豬」、「良作工場農業文創館」創辦人。對吳季衡來說,「良作工場」不只是一間普通的觀光工廠,而是翻轉大眾對傳統養豬戶印象,以及串連產業與地方的重要基地。本集,吳季衡將分享「究好豬」和「良作工場」經營的心路歷程,以及企業如何深耕地方的思考。
聲音 EP56|欸你這週要幹嘛:旅途的風景是家人 「透過旅行讓大家相聚,能創造很大的漣漪效應,也有觀眾因為我們的影片,嘗試把家人聚在一起。」點開YouTube頻道「欸你這週要幹嘛」,總有多位風格鮮明的家人和朋友,在不同的旅遊場景間悠遊。頻道創辦人Ariel拍下與家人出遊的影像,鏡頭下不只是旅遊景點的紀錄,更重要的是親友們在旅遊中凝聚情感。本集,Ariel和妹妹Shine將分享頻道經營的心路歷程,以及旅行的對她們的重要性。
聲音 EP55|工頭堅:擴展旅遊的多元想像 「保持探險精神,就能發現更多旅行的方式。」旅遊達人工頭堅,也是台灣資深部落客,擁有豐富自助旅行與超過20年的帶團經驗,代表作有《時代的風:四段人生與半個世界 》及《遇見幸福的地方,放掉憂愁的旅程》。工頭堅認為,旅遊不僅是由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處的過程,更是重新體驗生活的可能。本集,工頭堅將分享後疫情的旅遊新模式,以及旅行帶給自身的意義。
聲音 EP54|李權哲:老靈魂的自由自在 「能讓你著迷的東西,就是 Mojo!」創作歌手李權哲,2017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醒著不醉》,入圍第29屆金曲獎最佳新人獎,之後陸續發行《低成本專輯》及《愛情一陣風》。生於網路世代的李權哲認為,自己是因為YouTube才出現的創作者,常被人說擁有老靈魂的他,藉由網路回到過去的音樂世界。本集,李權哲將分享他的音樂斜槓人生,以及對音樂的熱愛。
聲音 EP53| 鄭宜農:寫台語歌的多種可能 「我們渴望表達自己,所以才會出現語言。」身份橫跨音樂創作歌手、作家及演員的鄭宜農,在今年3月推出最新專輯《水逆》,講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良,並使用自身較不熟悉的台語進行創作。語言、表達及溝通是鄭宜農不斷思考的主題,而製作台語專輯更是她有意識地重拾母語的過程。本集,鄭宜農將分享《水逆》的創作背景,和演唱會的幕後故事。
聲音 EP52|LÜCY:每首歌都是旅程的風景 「在自己的時區,做自己喜歡的事,永遠都不會太遲。」2000年出生的創作新人LÜCY,2020年在音樂平台「街聲(Street Voice)」發表一曲〈CACTUS〉,開啟她的創作歌手之路,並在隔年以〈Heaven.zip〉入圍金音獎「最佳民謠歌曲獎」,今年六月也將發行第一張個人專輯。對LÜCY來說,創作是記錄生活的方式,也是對外溝通的工具。本集,LÜCY將分享創作音樂的初衷,以及一路上粉絲對她的影響。
聲音 EP51|陳建騏:享受每次跨域創作 「我不會設定幾歲要幹麻,我的狀態更像是逃避某個未知未來。」身為音樂領域的跨界創作者,陳建騏為劇場、電視劇和廣告製作配樂,也擔任多位台灣女歌手專輯製作人,並在2021年獲得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獎。陳建騏認為,不同的音樂領域沒有簡單與困難之分,而都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創作出讓聽者有共鳴的音樂。本集,陳建騏將分享家鄉高雄帶給他的養分,以及他如何悠遊於不同的音樂創作領域。
聲音 EP50|詹朴:閱讀是設計的養分 「閱讀一直都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本來工作時並沒有要強調書單,不過對閱讀的興趣和喜好一直都在,才會回頭用文字去溝通。」時裝設計師、APUJAN 品牌創意總監詹朴,熱愛讀書、且善於挖掘其中靈感,並會從科幻故事等素材發想每季主題;甚至會透過「開書單」的方式,與音樂製作人或影像導演等合作夥伴溝通。本集,詹朴將分享閱讀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影響他甚深的書本。
聲音 EP49|李屏瑤:在缺乏想像力的時代閱讀 「在這個時代更需要閱讀,因為它是唯一能按照自己步調做的事。」劇本創作背景的作家李屏瑤,出版小說《向光植物》、散文《台北家族,違章女生》,並主持Podcast節目《違章女生lalaLand》。今年初,李屏瑤開設經典劇本選讀的課程,因有感於當代許多閱讀都被加速和濃縮,李屏瑤希望透過劇本選讀,開啟更多想像力的可能。本集,李屏瑤將分享自身歷程,以及寫作與閱讀如何相互影響。
聲音 EP48 | 盧建彰:閱讀和運動是我的安全閥 「療癒自己最好的方法是留空間獨處,一個人閱讀,我覺得是很珍貴的時間。」熱愛閱讀的廣告導演盧建彰,將閱讀和運動視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過去在廣告公司工作,閱讀幫助他提煉創意,運動則為他帶來靈感。藉由閱讀,盧建彰從書中得到解答,也釐清自己面對的人生課題。本集,盧建彰將分享他喜歡閱讀的原因,以及透過閱讀所得到的領悟。
聲音 EP47 | 李豪:在社群時代讀一首詩 「詩流行到一個階段會成為特定風格,但我希望詩可以有更多討論的面向。」近年《晚安詩》、《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等網路讀詩社群的興起,帶出新一代詩人有別於過往的養成路徑;而李豪早期自PTT詩版發跡,透過網路社群被更多讀者看見,亦成為新世代具代表性的詩人。本集,李豪將分享語言哲學和心理學如何影響自身創作,以及新作《傾國傾城的夢》。
聲音 EP46 | 吳曉樂:小說裡沒有正確答案 「會讓我動筆寫下的故事,都是因為其中有我很在乎的人。」從《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流兒童》到《我們沒有秘密》,吳曉樂觀察發生在身邊的軼事,為她所在意的人寫下故事,吳曉樂認為,寫小說的快樂,在於它不追求絕對的正確。本集,吳曉樂將分享自身的閱讀經歷,以及新作《致命登入》背後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