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Issue 12今天,我想來點蔬食 »
Jul.03
專文 Articles
專欄 Columns
影像 Pictures & Video
雜誌 Magazine
商鋪 Shop
資訊 Info
搜尋
0
文章
地方. 專題
做為距離最靠近殖民母國的港口城市,基隆往往是許多日本人來到台灣的第一站,也因此成為最先被打造的現代化城市。
六十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的海,是在基隆。而且,不是看海灘,是看到海港的海。
地方. 專題. 飲食
說基隆小吃,大部分人第一印象都是廟口,我卻對市中心區為數頗多且分布稠密的市場更為情鍾。
研究所讀建築、關注藝術共創,林書豪喜歡海、喜歡雨聲讓人心神安定,如果說基隆的自然環境是引領他抵達的原因,那正濱的歷史環境,或許就是他最終留下的理由。
總嚷著自己為了愛情嫁來基隆的 Ken,定居、買房還開了(兩次)咖啡廳,至今他說身為南部人,最困擾的仍是潮濕和多雨。
近年來,文化先行的城市治理,似乎讓基隆變得有些不同,在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齊心協力下,多元歷史場景透過大規模的保存、修復及串接重現風華,引擎般帶動城市各區嶄新的發展契機,也讓市民更認識自己從何而來,又將朝何而去。
地方. 文化. 生活
透過與建築師黃惠美、太平青鳥主理人蔡瑞珊與張鐵志、書店副店長胡維銘、景觀設計師吳書原——這五位太平青鳥靈魂人物的採訪,重新梳理這座山城書店的全貌與精神。
地方. 展覽. 生活
隨著港務轉型、就業機會減少,太平山城因人口大量外移而失去生機。2021年中,基隆市政府與臺灣藝術大學合作成立「太平山城藝棧」團隊,期待透過藝術,為老社區注入新能量。
什麼是基隆的性格?這樣的性格又怎麼形塑出基隆這塊土地的模樣? 過去總會被定位為海洋文化城市的基隆,時常強調的是不同時期來到這裡的移民文化,以及依著海洋而生成的海鮮文化。然而,當我們以不同的視角重新看待這座由山與海交織而成的城市時,不僅可以更具體地見到像是生態、飲食與觀光文化等面向,是如何在人群於山與海之間互動的過程中逐漸生成今日的模樣,或許也能夠藉由此般視角的認識,更進一步地慢慢理出對於這座城市未來的想像。
閱讀設定
夜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