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劇Tv Series


一本推理小說《模仿犯》如何變成台劇IP與實境遊戲?
推理小說《模仿犯》歷經20年發酵,累積不少書迷,如今更成為華語影劇改編的重要IP。一部劇、一本書到實境遊戲,製作公司瀚草文創帶來無數驚喜,廣邀多方創作,證明了內容產業這塊大餅,仍有無窮的可塑性。

黃秋生:我只是個演戲的
「因為我只是個演戲的。」黃秋生如是說。從影四十多年、出演過兩百多部電影,終於在2022年第59屆金馬獎以《白日青春》拿下金馬影帝。59歲生日那一天,他許下了「願我能夠將一身所學之技帶到台灣」的願望。

蔡振南的多重宇宙!國家影視聽中心年度宣傳影片《藏鏡人》致敬八部台灣經典電影

《戲如妳》——金馬影后陳淑芳:若拍傳記,片頭會是母親帶我跳海的那幕

徐佑德專欄:2022十大必看英美劇

新年用什麼「洗」腦?作家陳栢青:Lofi GirlX《小小世界》X《魯保羅變裝皇后秀》

新年看什麼影劇?作家蕭詒徽:《大俠盧小魚》X《月升冒險王國》X《媽媽桌球》
春節時分,面對長輩需自保、易感傷懷舊、也宜彌補錯失的「鄉愁」⋯⋯而這些,我們都可以在影劇中學得到。作家蕭詒徽推薦三部長短片作品,讓我們能更靠近自己與身邊親近之人的心。

除了趕稿,《VERSE》編輯部是這樣過年的

杰德影音執行長林志杰:娛樂,是酷兒改變世界的一種方式

每個體制都會犯錯,包括在軍中——《台灣犯罪故事:黑潮之下》的水與陽光

專訪温貞菱、林予晞:無法改變命運的球,但可以決定打、不打或怎麼打

《台灣犯罪故事》:引入好萊塢的製作模式,打造深入人心的真實犯罪故事

張孝全:我的顏色是灰色,一個中性的顏色
張孝全專注而自在地回應每個問題與當下。今年入圍金馬獎最佳男主角他說以前的他不懂得表達,想得再多說出口的只有「是」,直到這幾年才找到了方法,一點一點打開自己。改變他的是家庭,更是走過這麼多年的累積。

《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導演鄧依涵&主演林辰唏:我們都可以好好地成為自己
於第57屆金鐘獎「最佳迷你劇集」入圍五項大獎,創作《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後續簡稱《花香》)的導演鄧依涵觀察社會,也觀察自己,最終開闢出一條路徑,讓社會大眾與自我得以通往名為真實的終點。

于子育:在戲劇裡療傷、尋根與探索自我

「炎亞綸」之於「吳庚霖」,在《我願意》探索藝名與真名中的「自我」

改出新滋味:本季6部必看改編英美劇
近期,歐美紛紛推出改編自真實故事或文學的影集,類型內容涵括職人、政治、驚悚、懸疑⋯⋯廣泛又豐富,而與原作或其他改編版本對照時,往往又能發現意想不到的差異或驚喜。

定錨台灣文學的座標:《台灣男子葉石濤》

怪獸與鄧不利多的「困境」:影視「外傳」如何討喜?
《月光騎士》、《怪獸與鄧不利多的秘密》與《魔比斯》等作品,都帶有「外傳」特質,然而這幾部影視作品面市後,評價跟市場反應卻似乎都不如預期,到底外傳是不是門好生意?

法學出身編劇搭檔,如何寫出台灣首部律政劇《最佳利益》?
律政劇在歐美日韓已行之有年,也一直是非常熱門的題材選項,兩位法學院出身的故事寫手,是如何融入在地思維做出台灣首部律政劇《最佳利益》?

職人劇:除了說好「職業」的故事,更要說好「人」的故事
「職人劇」是這個世紀較為新興的影視詞彙,然而在人類的影視文本裡,早已充滿各行各業的存在,本文就台韓兩地近年熱門的劇集發展,來分析究竟什麼樣的劇情角度才稱得上職人劇?

人生就是荒謬,用喜劇來說剛好: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主創兼主演蔡淑臻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描述一位放浪、暴走、醫術了得的女外科醫師,把自己下放到南南灣村的偏鄉醫院就職。這間醫院裡不時發生讓人啼笑皆非的急診百態,也從中看見了台灣醫療的種種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