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湘瑾
畢業於台灣大學新聞所,寫文章、做podcast。
「不專心」做花也無妨:花藝師張芝伊如何以創作療癒他人?
aMEI ASMR 視覺總監楊士慶:如何「設計」一場演唱會?
永續是一種文化展現——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暨台灣氣候聯盟秘書長彭啟明
「30而立」規和陳的家:落腳嘉義小城的老屋慢生活
不論是身處小套房還是三層樓老屋透天厝,規和陳總能找到與空間相處的方法,他們以木製老家具、植物、陽光、手作物,實踐對理想生活的想像,並透過甜點和影像,傳遞他們用心生活的熱情。
飯箱裡的東南亞料理:從學校午餐認識多元文化
東南亞料理是想要品嘗異國料理的好選擇,如果孩子能夠從小就在學校午餐中吃到,當他們長大後,這些東南亞料理將不再只是異國料理,而是下一代台灣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無名小吃】嘉義百年魯熟肉:傳承三代的鮮甜湯頭,必點水煮豬內臟佐蒜蓉醬油,蝦餅、芋頭卷異國飄香
嘉義中山路上的無名魯熟肉,也被稱為「羅古早味」,以實惠的價格、實在的料理功夫受到客人歡迎,在斑駁的招牌底下,小吃的滋味日日流傳。
當「網路曬娃」成為全民運動:數位浪潮來臨,如何保障孩子的權利?
育兒,很「男」嗎?:進擊的地方爸爸︎
隨著性別教育的普及、育嬰政策的鬆綁,越來越多男性加入育兒工作,這是夾雜在新舊時代之間的他們,走出刻板社會角色時,一個需要嘗試及面對的過程。
專訪巴奈〈你說你又沒有推他〉:「即使大家聽了不舒服,我也要唱。」
「性別不明關懷協會」理事長吳伊婷:我的性別就是me
吳伊婷與前伴侶吳芷儀是台灣首對合法登記結婚的跨性別伴侶,2009年兩人創辦「性別不明關懷協會」,為跨性別和間性人的權益奔走。
來,一起唱歌!愛努民族博物館文化小旅行
如果你曾經看過漫畫《黃金神威》,那你對於愛努族(愛努語:Aynu;日語:アイヌ)或許不陌生,走訪一趟UPOPOY(民族共生象徵空間),能讓你更了解這個少數民族的故事。
登曼波 X 王渝屏:回家鄉創作,本身就是一種行為藝術了
是誰讓「AI陳珊妮」開口唱歌?專訪Taiwan AI Labs杜奕瑾
6年前,自美國回到台灣成立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的杜奕瑾,看中台灣在文化藝術音樂領域的多元潛力,從成立之初便投入相關領域研究,並以AI技術開發歌曲生成、歌聲生成,希望創造人機介面的新可能。
PressPlay:如何將新媒體內容創作者影響力變現?
白癡公主:賣傻拍片或正經當製作人,都是我的真心
台中大甲:圍繞信仰而生的海線小鎮
每年4月盛大的大甲媽祖遶境,聞名世界的腳踏車公司和周邊聚落,以及說到芋頭必然會聯想到的生產地,大甲這座被海滋養的小鎮,看似偏遠,但其實一直都在台灣人的生活之中。
張藝:或許你不需要去管性別
與動物共同生活的狩獵者——重新看見原住民族狩獵文化
影像創作者Rngrang Hungul(余欣蘭)在紀錄片《我是女人,我是獵人》中,記錄媽媽走入山林狩獵,以女性視角呈現太魯閣族的狩獵文化,原住民族的狩獵文化不僅是生活模式,更是一種與自然山林共處之道。
當麥覺明遇見黑澤明,拍出《山椒魚來了》
一個從在地出發的另類文化園區──花蓮鐵道文化園區
如何用空間與視覺表現「跨域」?「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空間設計張暉明 & 視覺設計林冠名
大霈的樂團「瘦瘦英雄」:和音樂一起呼吸,成為更有自信的英雄
由李霈瑜(大霈)和林以晨組成的雙人組合「瘦瘦英雄 So-So Heroes」,於今年秋天發行第一張創作專輯《說》,將過去六年創作重新製作,在歌曲中留一點空間給自己,也成為更有自信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