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瞳:讀到哪,就在那許瞳
許瞳
邊過活邊讀書這回事,像是拿一本小冊子當書籤、
夾在一樁大故事裡面。且生命與文學,往往相互參照。
作為一個總是離題的人,文學與社會、
書寫與閱讀是四個等重的營釘,在鬆軟的時間中定位,
維繫生命的骨架。因生活惴惴不安時,讓隨身在側的書本告訴自己:
讀到哪、就在那。
當我們同在都市寂寞生活——Samuel Selvon《The Lonely Londoners》
格格不入、初來乍到的孤獨,是一種不分你我的情感。《寂寞的倫敦客》是一部屬於菜鳥移民的都市奮鬥史,即便出版至今已相隔不只半世紀,書中諸多情節依然能引起新手倫敦客的共鳴。
你是人生的演員兼玩家——嘉布莉·麗文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躺平的我至少還在關心——丘世文《週日床上》
吃飯與創作,都要按表操課——喬安娜.奈格勒爾《藝術家的正職》
百年的對話,翻譯的魔法——王大閎《杜連魁》
成為自己以前,先說個笑話吧——保羅.貝提《背叛者》
那些寫不進報導、塞不進正文的「文學」——房慧真《草莓與灰燼》
讀《草莓與灰燼》,是與房慧真安靜對望,看著她的眼睛,並從瞳孔看見裡頭映射的世界。薄短精悍一冊隨筆,她寫家族、生活、旅行與歷史傷痕。
讀書的人穿牆而入——艾力克.菲耶《巴黎》
持續不在場,屬於我的非地方——蕭熠《四遊記》
隨著長大,我們肯定會持續遺忘、同時持續填補,直到想不起自己曾經丟失了什麼。但是蕭熠的《四遊記》,許諾了「我」這樣一個地方⋯⋯
藥與蜜的生活大補丸——江鵝《俗女養成記》
「所謂的社會標準,讓絕大多數的女人必須疲於奔命才能勉強及格,倒是明顯叫人發現標準並不合理。」闔起書本走入生活,發現此處的「社會標準 / 女人」亦可代換「文學 /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