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個 21 世紀的博物館:專訪國立故宮博物院長吳密察
作為全球五大博物館之一,故宮很早就在改變體質,求新求變。一路走到今日,它現階段的考驗是什麼?我們可以期待怎樣的明日故宮?
近年來,我們看見越來越多博物館開始做了許多新嘗試。
無論是已經發展有一段時日的數位轉型、不一樣的展覽場域、更貼近民眾的策展主題,或是製作出同時具有理解與收藏價值的館刊、文創商品⋯⋯
博物館,不一樣了!
此次專題,VERSE 網路編輯團隊深度採訪了目前台灣 5 個具有指標性的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文學館,並額外加入甫開館便表現亮眼的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以更多地去瞭解現代博物館的現況、他們在經營策略上可能遇到什麼樣困境、為什麼他們會需要轉型、要如何轉型,以及試著去問問——身為民眾的我們為什麼要踏入博物館?
除專訪外,我們也邀請了文化銀行邵璦婷與故事 Story Studio 陳玠汝撰寫專文。文化銀行與故事 Story Studio 在近年與博物館有著密切的合作,以「參與改變的一環」身份,分別分享品牌行銷、內容策展的經驗。
幸運的台灣在 2020 年的此刻已經能讓生活重回正軌,或許是時候再次走入你或熟悉或陌生的博物館,用新的眼光去認識他們,探尋與這塊土地更深刻的連結。
作為全球五大博物館之一,故宮很早就在改變體質,求新求變。一路走到今日,它現階段的考驗是什麼?我們可以期待怎樣的明日故宮?
「1910 年代,這個館舍在台南建成的時間點其實是台灣文學的起點,後來整個被忘記。」長期關注都市社會學與文學史的蘇碩斌,娓娓道來臺灣文學館與台灣文學史的交織命運。
台灣歷史不會是理所當然,但我覺得這就是不斷在建構、詮釋的過程。臺史博在定位上的座標已經很清楚,現在就是不斷在開展網絡,讓不同社群的人對話,再從不同的領域反身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