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文章結果 Search Result
共找到48篇關於 台灣史 的文章。


專訪《內景唐人街》游朝凱:讓上一代的台灣史與移民史進入美國文學

張惠菁專欄:重新解讀台灣史 答案無法一眼看盡的旅程
對還在不斷認識自己歷史的我們而言,能從台灣歷史中學到的一課即:歷史不會是一道答案全部已知的問題,不是一趟終點全能看見的旅程。

台灣史上最強「奇士勞斯基專題」,金馬影展43部作品揭秘波蘭電影大師

不該被遺忘的湯德章——《尋找湯德章》展開一場台灣近代血淚史的探索
紀錄片導演黃銘正攜手導演連楨惠推出新作《尋找湯德章》,電影將於3月15日在台上映,抽絲剝繭二二八事件受難者湯德章的故事,回望1907年至1947年的台灣近代史。

何以用身體逃離後疫情時代的孤寂?——北美館《途中》戶外廣場開展

作家胡長松:如同世界文學,台語文學是一趟尋根的旅程
近期走進書店,會發現台語文學創作似乎以新姿態形成一股台味風景,而在這股風潮前,作家胡長松早已堅持了20年的台語筆耕,除了為台灣/台語文學史寫下紀錄,他也以母語與文學回應故鄉的呼喚。

從經典確立未來:金馬60新風貌,金獎團隊Bito打造品牌識別
金馬獎今年將邁向第60屆,執委會邀請Bito團隊量身打造專屬的「品牌識別系統」,以「從經典確立未來」的概念出發,展現金馬以持續前進的精神,盛大迎接金馬60。

2024金鐘獎/最佳迷你劇集《八尺門的辯護人》帶你走讀基隆!5個必訪劇中熱門景點:海濱國宅、阿拉寶灣、排骨蝦仁飯排隊人潮止不住

國旅太貴了嗎?不如踏向6條最迷人又省錢的台灣步道

【封面人物】張惠妹aMEI:站在舞台,為所有人而唱

從旅行大叔到新人YouTuber——工頭堅的中年冒險

連結兩千三百萬哪吒三太子的通靈之術——平路小說新作《夢魂之地》

提早開賣!奇美博物館《從拉斐爾到梵谷》特展周末延長開放,4/8全面啟售

昆蟲白:其實「後搖滾」非我信仰,而像是若即若離的日常

嘉義藝文場域再+1!百年「嘉義東門派出所」重返1920年代在地詩人視角

台南安平的前世今生——與世界交陪400年的鯤首之城
在海中積沙成島的安平,是一座浮於海上的蜃氣樓,東西方國度的彼此想像,在此交鋒,也在此融合。400年歲月過去,王城還是王城,用交陪境的大氣度,告訴世界,安平歡迎你。

找到讓台灣更好的方法——「臺灣吧」10年來如何推動教育與內容產業的創新?

繼續熱血起來!十部必看運動片單:巴黎奧運真人版《灌籃高手》、《排球少年》,還有Disney+ 獨家《追浪少女》真人真事改編
全球都在關注巴黎奧運,台灣也掀起體育熱。推薦十部必看的運動片單,從影集到電影、真人改編到動漫,都在Diseny+,讓你獲得滿滿運動能量!

腰瘦好吃!跟著飲食文化作家曹銘宗吃台灣(尤其基隆美食)

全球20國藝術家作品一次展!朱銘美術館:探尋亞洲當代雕塑新定義

林果良品曾信儒:重塑MIT手工皮鞋價值,用大數據翻轉彰化社頭襪業

魚夫專欄|從牛肉禁忌到牛排文化:台灣百年飲食演變與西化融合之路
做為西餐/排餐文化形式的重要菜餚,牛排在台灣的發生已超過百年,它不僅代表某種西化過程,也是傳承自日本大正風情時的浪漫念想。

在池上,蔣勳書房與一本小書

從《油麻菜籽》看台灣女性的電影形象:過去與未來

林生祥與鍾永豐的生命合奏

吃一口酸甜的芒果乾,聊聊古今政治成癮的台灣人

再會了青鳥居所!一間書店結束了,但書店精神不死

嘉義市:阿里山腳下,那個發光的緩慢之城

越不像歷史博物館的東西越是我想要的:專訪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

書店作為跨域的場所:蔡瑞珊與林韋地的對談

致自由!從賴和到陳定南的台灣不羈精神
公視《不羈-臺灣百年流變與停泊》選擇從日治時期到1990年代於文學、哲學、民歌、政治四個場域裡「台灣自由主義」的四位代表人物,描繪其「不羈」的肖像與實踐。

生成中的台灣未來檔案:《未完成的任務》從歷史中開創新局
公共電視監製系列紀錄片《未完成的任務》以每集50分鐘的篇幅,講述台灣邁向現代化治理的演進過程中,受不同帝國在各個時期殖民的影響。

魏德聖深度長訪談(下):「我一直覺得台灣有人文思考的人沒有什麼商業頭腦,有商業頭腦的人沒有人文的思考。」

衛城主編盛浩偉:大疫之年,人文書籍出版依然繁花盛開

何謂鄉土:重看黃春明、張照堂的《芬芳寶島》與台灣七零年代

重返恆春「斯卡羅」現場:作家陳耀昌帶你深入牡丹社與羅妹號事件歷史場景

蘇花古道觀音海岸自然保留區:沿海岸線走濱海步道,探索海洋文化

金曲歌后曹雅雯《自本》:以台語音樂展露藏不住的優雅與自信
金曲32的大贏家,曹雅雯以《自本》專輯展現出新時代台語歌的優雅與自信,也象徵曹雅雯的破框而出,台語女歌手不必再受限於苦情歌路。

哲學作家朱家安 :二十世紀最後的少年 反思跨時代脈動
當台灣進入21世紀,網路致使橫空出世的自由、社會價值框架重新打破再定義,哲學作家朱家安書寫現下20世代所面對那瞬息變化的情境。

《斯卡羅》導演曹瑞原:影集只是起點,盼台灣人繼續探尋土地的故事
《斯卡羅》既然改編自小說,很難避免討論原著和改編劇本之間的差異。例如關於認同,及對族裔身分的質疑比較具文字性,在影像媒材中並不易表達。

草東沒有派對〈大風吹〉:一場世代衝突的驗傷

挖掘意義的、異議的礦:北美館「掘光而行:洪瑞麟」
睽違25年,台灣終於又舉辦一次洪瑞麟的大型個展──「掘光而行:洪瑞麟」,補償了漫長的25年間,他在台灣欠缺的聚焦及討論。

山海圳國家綠道:一條屬於台灣人的朝聖之路

只要人類持續閱讀,圖書館就會存在

童子賢,一個在企業界臥底的文藝魂

阿拉寶灣如何轉向新生?從大航海文化的起點到永續旅遊的未來進行式
圍繞阿拉寶灣與和平島周邊,一條文化路徑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看著西班牙人上岸、阿美族人們深入海灣撈捕及日本人興建防禦工事,此地有著世上最美的日出之一,埋藏的是一則又一則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