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文章結果 Search Result
共找到190篇關於 寫作 的文章。
郭強生 ╳ 鍾文音:遁逃與捕捉,用寫作理解生命
作家李屏瑤:寫作是按下暫停鍵,誠實面對自己
寫作的目的是什麼?李屏瑤開了一堂給「成人」的寫作課,將成人定義為「持續成長的人」,將寫作化為認識自己、整理內心的方式。讓你我在快速的資訊流中,按下暫停,留點時間面對自己。
No.1 時代通過了它的管道,在大風的一年
呱吉:聊安部公房或《大國民》的同時,可以順便講性器官嗎?
呱吉(邱威傑)本質上是個複雜的人。「包含我自己在做的、大部分的東西,都是垃圾。」他說,看多少垃圾不要緊,但別忘了用一些經典事物的養分來補充自我,那才是創作者應該要做的事。
導讀吳濁流:寫小說,是為時代做見證
導讀杜潘芳格:守護母語,灌溉真情與真理
導讀詹冰:在詩裡做實驗
導讀龍瑛宗:人生好美,人生真是美得令人悲哀
導讀鍾理和、鍾鐵民:土地之愛,生活之愛
導讀鍾肇政:攀過語言與政治的絕壁,鍾肇政與他的「大河小說」
「A Root 同根生」翻玩台味國樂,歌裡有神還有鬼
以文字之美為下一代映照未來的道路:《偽魚販指南》作家林楷倫 ×《臺灣道路體》設計師湯六
【專訪】2023臺北文學獎鄧九雲:《女二》刻出女性生命之書
「亻厓庄文學季」開幕——翻開客家文學的七種想像
在科幻時代,人類需要的文學——賀景濱《去年在阿魯吧》
作家沐羽認識的昆德拉:「讀者也是被他擺弄的其中一分子,只是我們沒察覺而已。」
作家胡長松:如同世界文學,台語文學是一趟尋根的旅程
近期走進書店,會發現台語文學創作似乎以新姿態形成一股台味風景,而在這股風潮前,作家胡長松早已堅持了20年的台語筆耕,除了為台灣/台語文學史寫下紀錄,他也以母語與文學回應故鄉的呼喚。
在失敗裡找聲音,台語詩人歌手廖士賢如何找到「出夢入世」的那道門?
創作歌手廖士賢於2022年底,推出第三張全台語專輯《入》,延續《西部》的創作組合,富有實驗性的音樂結合意象迷離的台語詩,可視為音樂風格走向完熟的第三部曲。
馬家輝專欄:李安,李淳,李小龍
李安籌拍新片,李淳擔任主角,飾演李小龍;李加李加李,三李「聯手」,電影若能於今年內上映,正值李小龍逝世50周年,深具獨特的悼念意義。
李喬×朱宥勳:留下來的正是文學本身
客家籍小說家李喬以《寒夜三部曲》奠定在台灣文學史的重要地位。在形塑李喬文學世界的源頭—苗栗縣公館鄉,李喬與作家朱宥勳長談自己走上現代主義路徑,及近幾年在這遠離「文壇」之處,對文學創作的思考。
【VERSE VOL. 18】相見於這條漫長的文化之路
3位當代女性作家,與她們直面自我的文學
文學是(地球上)人類獨有的語言藝術,為我們帶來某種其它形式難以替代的情感連結,從主觀視角的抒發與創作、私領域的感受與體悟,再延伸到客觀的社會探討與鑑賞,透過書寫,作家與作品如何影響整個世界的脈動?
香港作家鄧小樺:文學是解放全人類的答案
為什麼我們需要這樣一本食譜?——莊祖宜《餐桌上的人間田野》
20年後重讀《模仿犯》,原來是場後現代的預言——專訪宮部美幸
躺平的我至少還在關心——丘世文《週日床上》
TSO 年度歌劇威爾第:《奧泰羅》,攜手「莎妹劇團」王嘉明導演重磅回歸
吃飯與創作,都要按表操課——喬安娜.奈格勒爾《藝術家的正職》
吃飯、睡覺,然後寫歌: Wilco主唱Jeff Tweedy的不藏私寫歌心法
以電影為支點辯證世界70年——法國電影月刊《電影筆記 Cahiers du Cinéma》
童子賢,一個在企業界臥底的文藝魂
重唱青春之歌的安溥:「不只是40歲的我回去唱27年前的東西而已」
小說的想像力會讓真相更真實——法國作家艾力克.菲耶的台灣紀行
這個時代,誰還在看「網路文學」?專訪電影《你在我心上》原著蔡智恆
專訪《內景唐人街》游朝凱:讓上一代的台灣史與移民史進入美國文學
讓我們回到1989年《悲情城市》拿下金獅獎的那一夜
對多數台灣記者而言,1989年9月都是職涯上採訪國際影展的初體驗,只因為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入圍了威尼斯影展競賽,那是台灣電影的第一次,也是台灣媒體的第一次國際大賽交鋒。
林靖傑談《大俠胡金銓》:在當代贖回臺灣新電影之前的記憶
今年幾部院線紀錄片,林靖傑都參與其中,他擔任了《臺灣男子葉石濤》的監製,詩人吳晟紀錄片《他還年輕》、《大俠胡金銓》二部曲等作品的導演,更以《大俠胡金銓》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平路:戳破表面,用文字勾勒真實的稜鏡
香奈兒康朋街文學之約:談哲學、文學到女性自由
120支酒偷來的故事——專訪羅毓嘉《阿姨們》
趙啟運×簡莉穎:流動後持續發浪
AV女優吳夢夢:想讓大家看見,我性愛的模樣很美
為何我們仍要繼續讀三毛?——與皇冠文化總編輯許婷婷聊三毛
白先勇:從孽子回歸人子,青春鳥們走過的40年
馬家輝:將香港的曖昧留在筆下
當代華人作家馬家輝,是真正的跨界文化人,同時也是一位超級型男。在他邁入60歲之際,訪問他的寫作生涯,到香港的文化狀態,以及人生體悟。
陳明珠×吳奕蓉:用客語聊起來!「文化傳承,先學好語言。」
彰化員林:風華古都的家鄉生活感
吳晟紀錄片《他還年輕》:與世界交織的詩及生命
專訪《越南現代小說選》譯者羅漪文——讓文學成為越南與台灣的橋樑
不該被遺忘的湯德章——《尋找湯德章》展開一場台灣近代血淚史的探索
紀錄片導演黃銘正攜手導演連楨惠推出新作《尋找湯德章》,電影將於3月15日在台上映,抽絲剝繭二二八事件受難者湯德章的故事,回望1907年至1947年的台灣近代史。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可憐的東西》原作者是誰?Alasdair Gray是藝術家,更是支持蘇格蘭獨立的左翼夢想家
坂本龍一: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的身體也是
隨著坂本龍一的音樂會電影《坂本龍一:OPUS》即將上映,他的音樂魅力再度成為焦點討論。現在,讓我們重溫許知遠與他的深度對話,領略坂本龍一對生命的體悟與反抗精神,以及他為何將自己的音樂稱為「安魂曲」。
食評家謝忠道專訪(上):那些美食報導沒有說的真心話
VERSE與一向直言不諱的旅法食評家謝忠道,進行長達近萬字的訪談,並分上、下篇刊出。上篇談其飲食寫作的起點、撰寫食記的原則,以及那些美食報導沒有說的真心話。
超重量專訪奧斯卡最佳導演《奧本海默》諾蘭:我所做的事就是操縱你對時間的感受
中年之後重拾畫紙、顏料與平靜——米力《緩慢是風景的名字》
圖文作家/插畫家米力從待了快三十年的公司退休後,為重拾平靜生活,回到畫室、走入山林,以文字和顏料記錄中年後的生活心境,集結成她的最新作品《緩慢是風景的名字》。
王家衛電影《春光乍洩》、《二○四六》經典海報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香港作家杜翰煬(Leumas To)在新書中訪談知名設計師黃新滿,帶讀者深入了解王家衛電影《春光乍洩》、《二○四六》海報的設計過程。
《奧本海默傳》作者凱•伯德:歷史不能沒有注釋
作家周紘立的《夢時年》:母親、萬華和前任,所以我變成這樣的Gay
體悟共存,接納多面的自己 ——專訪Kimberley陳芳語
連結兩千三百萬哪吒三太子的通靈之術——平路小說新作《夢魂之地》
飲食作家盧怡安散步:發現三重巷弄裡的各種「好吃好玩」
【VERSE書單】5本美國政治必讀好書——拜登退選,川普中槍,凡斯被提名,翻開2024美國大選全新局勢
《斷棒》從球員到小說家,作者陳尚季用青春奮力拼搏——一邊打棒球,一邊寫棒球!
腰瘦好吃!跟著飲食文化作家曹銘宗吃台灣(尤其基隆美食)
首屆普立茲自傳文學獎得主的創作哲思!徐華《Stay Ture 保持真誠》:人生就是好與壞並存
台灣自然作家王家祥,以畫筆抒志——熱烈燃燒後,游向東岸的嬉皮人生
隱居在都蘭山下的王家祥,以自然寫作先驅聞名於臺灣文壇,但在近二十年前移居東海岸後,便以關懷照顧流浪貓狗為生命職志,並轉以繪畫為生命情感抒發之途徑。
韓國文青推薦「隱藏版」首爾咖啡館:品味韓式慢活,到郊區尋訪城市綠洲
南韓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以熾熱卻帶有詩意的散文直面歷史創傷。」5點帶你一次認識她
專訪/音樂劇作曲家張清彥——天賦是霧,他是站在霧裡的人
在台灣音樂劇創作圈中,張清彥是個特別的存在。他的作品不追求華麗的修辭,而是執著於讓音樂貼近生活、貼近角色。從華岡藝校的自學摸索,到紐約深造的專業淬鍊,他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創作路徑。
【專訪】美食加創辦人高琹雯:當一位美食家,一定要當網紅?
「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高琹雯(Liz Kao)在新書《Liz關鍵詞2:美食家與美食評論》提出一個空前的觀點:當一位專職美食家,就該好好當一位網紅。
對藝術與社會價值的追尋,沒有退休的一天——專訪鄭家鐘《一個人的活法》
新竹市吹起文化之風:啟動多元閱讀行動,共作城市故事
dato |踏實地實踐我的天馬行空
刀郎〈羅剎海市〉:10億級別的集體狂歡
中城繁華不是夢!蘇睿弼的街區散策
吳念真:「我想講的,是大家都能聽得懂的故事。」
作家許俐葳:生活在人間,永和讓我知道什麼是依戀
為何我們需要關於「死亡」的繪本呢?
談論「死亡」的繪本總是少數,但如《活了100萬次的貓》及《在我被吃掉以前》,每每推出總會引起討論,甚至成為深植人心的經典。
真希望我家附近也有!北中南三間療癒人心的繪本館
繪本是充滿魔力的書,而每一間繪本館都是小小霍格華茲,帶領讀者走入書中的魔幻國度。此次編輯團隊前往北中南三間不同的繪本館,它們以各自的方式,揮灑繪本的魔法,帶領成人及兒童觀眾走入圖文交織的故事。
EP49|李屏瑤:在缺乏想像力的時代閱讀
EP67|林楷倫:真心好魚販的文學日常
EP74|郎祖筠:用心對待每個角色
追悼詩人瘂弦——他是華文現代詩啟發者,也是推動文化的編輯者
第27屆「臺北文化獎」得主中,年紀最大者為已高齡91歲的瘂弦,作為華文現代詩的啟發者,獲頒此殊榮當之無愧。瘂弦於2024年10月11日早晨於溫哥華逝世,享耆壽92歲。
《繁花》金宇澄:文學能保存過去,就是對社會的推動
從台積電專案經理到暢銷商管作家!郝旭烈如何順流而上,創造自己的無限賽局?
2024台灣總統大選必看書單:《中國的執念》作者野島剛——書寫台灣,已成為他的使命!
「最懂台灣的日本記者」野島剛在2023年推出新書《中國的執念》——從日本視角解讀習近平強權體制下的台灣及香港。這對2024總統大選無疑帶來重要的思考。
Spotify究竟在玩什麼?深入串流音樂機制的黑箱
Spotify最近公布Q3財報,用戶人數增加和調漲串流服務費,迎來這兩年來的首季獲利,每月活躍用戶數高達5億7,400萬個。
吳音寧的參選之路:打選戰與寫小說,她都正在尋找一種更合適的語言
台中舊城區:一座傾頹的舊王國
所有台中人都知道,城市內有一座傾頹的王國——舊城區,這裡是台中市最先發展的區域,卻隨著都市擴張逐漸沒落。如今步行其中,如同在城市的歷史皺摺內探索,夾雜著榮光、敗壞與新生。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讓異鄉人,也讓台灣人有更多選擇
移民工文學獎:述說的都是台灣故事
【專訪】中國近年最成功戲劇《漫長的季節》文學策劃與作家班宇——整個季節將它結成了琥珀
林宇軒《心術》:如果敵人來了⋯請用你的生命去愛他
作家金宇澄「畫」上海:離開它時方知遠,走近已在《繁花》中
吳晟×吳音寧:「家」是溪州的土地,也是文學
「美感積地」教師黃小萍:歷史老師如何推動校園美感?
平面設計的思辯展:法國雜誌《Revue Faire》引領眾人探索設計本質
松菸北側澡堂改建的讀書空間「不只是圖書館」,自7/19起展出「平面設計的思辯展」,以法國《Revue Faire》雜誌為主軸,引發觀眾探索當今美學與平面設計角色的思辨浪潮。
新竹市舊城區:一座三百年老城的嶄新青春
衛城出版總編輯張惠菁:穿越人生迷霧,從歷史門徒開拓思想途徑
出版社的突襲:悅知文化、三采文化、游擊文化與行人文化實驗室
出版業的現在與未來:從紙本到數位的各種閱讀可能
漫畫家阿尼默以台語創作深情:《情批》的溫柔私密與台中的聲音
溫州街絮語:雪可屋、路貓,與那些錯過不再的咖啡店
劉克襄深入自然(一):創造旅行與走路新定義
劉克襄深入自然(二):時光倒流回走入山林的伊始
白色恐怖的掘墓人:曾梅蘭尋兄墓塚數十年
《成為西蒙波娃》之前:世界不斷告訴她,女人沒有才華
沒有任何歷史資料顯示,沙特到底對波娃說了什麼,令她心灰意冷。不過我們知道,波娃的父親與她身旁的文化都不斷告訴她,女人沒有才華。
張惠菁專欄:理性與感性與未知性 另一種版本的珍奧斯汀女主角
奧斯汀的女主角們最大的危機,是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錯過婚期;《伊莉莎白.馬許的苦旅》的主人翁危機,則是帝國間的貿易競爭對他的婚姻插上一腳。
徒步行走山海圳國家綠道:從台江國家公園直奔玉山最高點
山海圳以台江國家公園為起點,最後抵達玉山主峰,海拔落差3952公尺,全程約177公里,可以感受鄉鎮部落與大自然生態之美。
【VERSE VOL. 07】寫時代的歌:From Verse to Chorus
詞人葛大為的創作私語:跟回憶一起攜帶著往前的,是歌詞
李俊賢的八個「分身」:藝術家Hue出生命變化球
李俊賢擁有多變的生命面貌,但從頭至尾不變的是堅定其「歹頑郎」的身分認同。策展人龔卓軍用八個身分/關鍵字,捕捉他變化球般的藝術生命。
朱宥勳:流行音樂歌詞是否能推動文學普及?
哲學作家朱家安 :二十世紀最後的少年 反思跨時代脈動
當台灣進入21世紀,網路致使橫空出世的自由、社會價值框架重新打破再定義,哲學作家朱家安書寫現下20世代所面對那瞬息變化的情境。
黃崇凱 VS. 拍謝少年(上):台派中年站出來!文學與搖滾樂的共時宇宙
黃崇凱 VS. 拍謝少年(下):乘著「新台風運動」 飛向有夢的未來
緬甸歲月如何影響喬治.歐威爾寫下《一九八四》?
《削瘦的靈魂》與歪邪作家:七等生散步到哪,哪裡就是通霄秋茂園
朱賢哲導演以紀錄片捕捉作家「七等生」在斗室裡伏案苦思寫作叛亂,而作家的故鄉苗栗通霄,有座奇異歪邪的秋茂園,正恰似七等生之文體風格。
衛城主編盛浩偉:大疫之年,人文書籍出版依然繁花盛開
20世代暢銷作家張西(二):我們這世代最普遍的是存在的焦慮
作家張西認為人一定是尋求肯定,並不否認自己渴望尋求肯定,即將邁入30歲的她也談20世代間普遍共擁的存在焦慮,以及她的下個十年。
【UnderLine X VERSE】Dare:如何衝撞我們的時代
賈樟柯X張鐵志:回到歷史現場尋找見證人
「你們還看副刊嗎?」:副刊守門人的跨時代通訊
報業與副刊從過去擁有絕對的「領導權」,紙上能生風雲,走到今日,副刊如何面對新時代?在採訪間,思考解答,卻不約而同地被幾位「大編」們,反將一題:「你們還看副刊嗎?」
廖偉棠、黃衍仁專訪-2020臺北詩歌節詩《說吧,香港》
用文學為島嶼寫下更多故事:專訪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蘇碩斌
「1910 年代,這個館舍在台南建成的時間點其實是台灣文學的起點,後來整個被忘記。」長期關注都市社會學與文學史的蘇碩斌,娓娓道來臺灣文學館與台灣文學史的交織命運。
舒國治:一個台北人六十年來基隆追憶
葉怡蘭:麵控天堂
書店作為跨域的場所:蔡瑞珊與林韋地的對談
溫德斯談電影-天使的氣息 Le souffle de l'Ange
阿爆(阿仍仍):找回母親的舌頭,也重新創造自己的新聲音
2019 年底,阿爆在台灣以排灣語載道的創作專輯《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滿貫入圍八項金曲獎,台灣與世界同樣思考族群。
專訪編劇&導演張耀升:劇本沒有好,其他也不可能好
《鏡文學》董成瑜的業界觀察:IP版權的時代 文本改編成為出版界挑戰
曾翎龍VS.周若鵬:如何在馬來西亞讓文學書籍佔領暢銷榜?
馬來西亞作為華人世界中文出版和中文閱讀的邊陲地帶,不管是中文出版品或中文出版社的數量都遠遠不及台灣,馬來西亞中文出版正面對嚴峻困境。
楊大正的荒島書籍:帶在身上提醒自己,就算漂流也要當個好人啊!
1932 台灣流行音樂創生元年:燦爛表象下的翻騰時代
流行音樂出現之際,台灣人口已超過459萬人,資產階級的都會娛樂更為摩登,人們逍遙自在地沉浸於文明社交活動,和1932年的現實重疊在一起。
鍾孟宏宇宙加速擴張:難以忽視的台灣後新電影
曾與鍾孟宏合作的影評人塗祥文,帶領我們進入鍾導的電影宇宙,透過導演對台灣電影的瘋狂世界觀,心領神會「中島長雄」式的幽默與深邃。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吟詠李雙澤,不羈的文藝復興人
猶若紀念自由主義,不被制約的理想年代;暗夜仰望稀微星光,李雙澤的青春熱愛殉身山海兼美的淡水小鎮,影片結語是林洲民不勝欷歔的悼念。
吳明益談泛閱讀時代(一):書本讓你擁有無與倫比的沉浸體驗
吳明益談泛閱讀時代(二):腳踏車師傅也是藝術家
吳明益論泛閱讀新時代(三):我會一直寫到死為止
一輩子的讀書人詹宏志(一):近乎閱讀狂的那場生命冒險
20世代暢銷作家張西(一):社群上的「人設」就是我的一部分
轉動台灣電影的推手: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得主黃建業
1980年,年僅26歲的黃建業出版首本電影著作;2021年,台北電影獎頒發卓越貢獻獎給這位資深影評人,肯定他對電影圈的長年付出。
不是所有的海水都能變藍
那些寫不進報導、塞不進正文的「文學」——房慧真《草莓與灰燼》
讀《草莓與灰燼》,是與房慧真安靜對望,看著她的眼睛,並從瞳孔看見裡頭映射的世界。薄短精悍一冊隨筆,她寫家族、生活、旅行與歷史傷痕。
其實不是「廢文」:攝影師汪正翔對影像文化的「碎碎念」
記憶有水的質地,它完成了我——專訪王盛弘《雪佛》
王盛弘:適合仰望的距離,關於琦君
讀書的人穿牆而入——艾力克.菲耶《巴黎》
回到身體的原點:蔣勳談《欲愛書》二十年與肉身的孤獨
法學出身編劇搭檔,如何寫出台灣首部律政劇《最佳利益》?
律政劇在歐美日韓已行之有年,也一直是非常熱門的題材選項,兩位法學院出身的故事寫手,是如何融入在地思維做出台灣首部律政劇《最佳利益》?
當賣魚的碰上洗車的:《偽魚販指南》林楷倫 ×《洗車人家》姜泰宇
大東藝術圖書館:藝術與生活的擺渡口
不希望這個世界沒有書店,所以「一間書店」誕生了
要在這場瘟疫蔓延時開店實屬不易,倘若開的是書店則更加艱辛,然而「一間書店」就這麼誕生在當前疫情高峰下,主理人威利愛書成痴,他深知一個供給人們閱讀的第三空間有多麽重要。
《臺灣美術兩百年》:為大眾而寫的美術史
美國國家書卷獎首位台裔作家:游朝凱如何用「劇本式小說」回應美國矛盾?
《未來還沒被書寫》推薦序:理想主義年代或音樂史的異響
定錨台灣文學的座標:《台灣男子葉石濤》
VERSE vol.12「 今天,我想來點蔬食」勘誤啟事
《VERSE》第 12 期因校正作業疏漏,第 72 頁將陽明春天創辦人姓名寫作「陳建宏」,正確應為「陳健宏」。特此更正說明,並向讀者、店家及創辦人鄭重道歉。
第二宇宙裡的千千萬萬個秀蓮:專訪陳慕天 × 朱宥勳《MINTVERSE 第二宇宙辭典計畫》
專訪張鐵志——從衝撞到創造,繼續書寫未來
百年的對話,翻譯的魔法——王大閎《杜連魁》
詩與歌分久必合的刺激火花:專訪「滾動的詩」鴻鴻×神棍樂團
在學習中成為更好的人:台灣教科書的內容與美學新革命
楊富閔:兒童的眺望,台南山村裡的一間圖書館
直面世界,我們可以用哲學對抗:法國哲學月刊《Philosophie Magazine》專訪
蘇碩斌談文協百年(二):百年之後,仍然信仰文化可以改變社會
「要寫得比天空還大」:紀念作家陳柔縉
作家陳慧 ✕ 廖偉棠:透過香港文學談抗爭意識
米莎的客語歌曲創作如何帶她回家
《美國女孩》:綿密的家庭小品,虛薄的宏觀命題
林夕的詞人之路(上):沒有比讓文字跟音樂結合更幸福的事
香港媒體工作者張潔平:不認命的媒體人 永不放棄為香港發聲
以〈月夜愁〉傾訴百年文化夢:月色照在三線路 臺灣文化協會的時代之聲
【VERSE VOL. 09】說故事的未來式
作家劉克襄與四分之三的香港:不一樣的登山美學
作家劉克襄帶領大家深入探訪香港山林,看看中環的玻璃大廈、九龍的熙攘之外不被熟悉的那部分香港,也細數一路上走出的那一處處與台灣山林不為人知、卻十分緊密的連結。
一家獨立書店的再轉身:台中新手書店如何重新出發?
無論是街角玻璃屋或是老屋個室,都是新手書店。雖然還要花點時間才能在新址空間重長出屬於自己的樣貌,但鄭老闆說:「我在哪裡,新手書店就在哪裡。」
一本攝影書,需要幾張照片?
獨立出版風行的年代,攝影書(Photobook)成為將自身推向大眾的重要媒介之一,在面對攝影書這個藝術形式時,我們該如何欣賞?
李桐豪✕工頭堅:旅遊大叔的不在場紀錄
相隔17年,李桐豪終於出版新書《不在場證明》。VERSE邀請李桐豪與長期關注旅遊與閱讀《旅飯》創辦人工頭堅對談,談大叔們的「登出」故事。
藥與蜜的生活大補丸——江鵝《俗女養成記》
「所謂的社會標準,讓絕大多數的女人必須疲於奔命才能勉強及格,倒是明顯叫人發現標準並不合理。」闔起書本走入生活,發現此處的「社會標準 / 女人」亦可代換「文學 / 散文」。
洪愛珠:老派的大稻埕年貨採購路線
「年貨大街」這個年前市集,其實是九〇年代產物,而遠在年貨大街之前,大稻埕早已是老行業和手藝人的密集處,年節時仍有些老店可仰仗。
林夕的詞人之路(下):第二人生就由「說」來開始
作家的創作之路如何開始?
在這個社群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個,甚至多個發聲工具。發聲不難,但能不能讓它成為「創作」,決定於你為這則分享出去的訊號,加入了多少「靈魂」?
攝影家張雍:攝影從來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生活才是
「我們的歌是如何被唱出來的?」北流與《VERSE》探討流行音樂的時代意義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將與《VERSE》合作,推出「我們的歌是如何被唱出來的?」——北流音樂故事沙龍系列座談,探討流行音樂的各個面向。
如何在分眾時代寫詞?艾怡良、藍小邪:虔誠寫下便已足夠
阿潑:一場理想的旅行,要生出問題也要追尋答案
在文學創作裡解謎、理解、再次回家——詞人作家鍾永豐
1964年出生的鍾永豐,是作詞人、反水庫運動者、文化行政工作者,多年之後,他終於在台灣首次發表散文著作《菊花如何夜行軍》。
專訪/馬華作家范俊奇——寫人要看很重,寫景要走很輕
素有「文字造型師」之稱的馬來西亞作家范俊奇,以獨特人物書寫的《鏤空與浮雕》系列廣為人知。新書《天涯太遠,先到海角》則是一本關於旅行、卻又非關旅行的非典型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