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文章結果 Search Result
共找到45篇關於 楊德昌 的文章。
舒國治70歲寫下《憶楊德昌》:30歲前相識,老來才能寫下,也算是當代藝文諸多瑣事!
我認識楊德昌於1981年。要探討楊德昌,最值得細細琢磨楊德昌的時代。他的時代,充滿了他一看就要皺眉頭的事物。⋯⋯這諸多的糟糕,後來往往是他創作的源泉。
楊德昌全球首次完整回顧展!未公開資料、最齊全影展重構楊導電影世界
作為繼承者與反叛者——王意淳最新書法作品「慢行」6月裏山開展
書法家王意淳最新系列作品「慢行」,6月16日至6月26將於「Merci 裏山」展出,透過裏山日式庭園充滿禪意的氛圍,將書法家的所思所想、一筆一畫傳遞進你我心裡。
《永生號》導演王維明:將自己擺在不安全感裡去創作
金馬獎級影人齊聚國家影視聽中心,一同回顧「台灣新電影」40年
至11月27日,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國家影視聽中心)將推出「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臺灣新電影四十年回顧」主題影展。開幕片《竹劍少年》特映記者會特別邀請張艾嘉、杜篤之、林文錦等金馬影人們共襄盛舉。
那些憤怒與悲傷,我們也試著溫柔地訴說——專訪《流麻溝十五號》導演周美玲&原著曹欽榮
林靖傑談《大俠胡金銓》:在當代贖回臺灣新電影之前的記憶
今年幾部院線紀錄片,林靖傑都參與其中,他擔任了《臺灣男子葉石濤》的監製,詩人吳晟紀錄片《他還年輕》、《大俠胡金銓》二部曲等作品的導演,更以《大俠胡金銓》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北美館「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台灣80年代的文青、知青和憤青都在幹嘛?
當麥覺明遇見黑澤明,拍出《山椒魚來了》
《模仿犯》出品人陳國富:是時候來做更難的劇了
蘇州河:他的電影不撒謊
槍聲、風聲和青春壞掉的聲音——音效師杜篤之如何製作台灣首部杜比立體聲電影?
「琉璃工房」楊惠姍談張毅:除了藝術,他留下的是對文化信仰的執著
舒國治《我與寫字》談人生與美學:「寫字,和走路、燒菜一樣,是又真實又簡單的一件事。」
我常想,寫字或不寫字,往往是先天上的。60年前,我開始拿起鉛筆寫起小學生該寫的字,到30年前沒被電腦鍵盤的打字改變,其實有先天上——也就是血液裡——的來由。
穿梭AI的異次元空間:DigiWave 2023 「Latent Space」群體共創掀話題
金門連結了台灣與中國,但也把它們分隔開來──專訪首部入圍2024奧斯卡紀錄短片《金門》導演江松長
導演江松長的紀錄片《金門》(Island in Between)成功闖進2024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入圍名單。這是台灣繼23年前的《臥虎藏龍》後,再度有資格角逐奧斯卡桂冠的作品。
鴻鴻與《給妮卡的三個願望》:50歲後,爵士樂如何改變一位詩人與劇場導演的人生?
王家衛電影《春光乍洩》、《二○四六》經典海報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香港作家杜翰煬(Leumas To)在新書中訪談知名設計師黃新滿,帶讀者深入了解王家衛電影《春光乍洩》、《二○四六》海報的設計過程。
永不褪色的紅色傳奇:圓山大飯店的歷史與創新
Netflix華語劇集《正港分局》導演程偉豪、監製金百倫專訪:「用一部影集,讓大家體驗中文字的美好!」
「再髒一點」:剪接師廖慶松如何在《少年吔,安啦!》追求台灣色彩的真實?
橫越三大洲的拍攝是為了什麼?專訪《為了國家》導演Rachid Hami與演員Karim Leklou、Shaïn Boumedine
舒國治:一個台北人六十年來基隆追憶
《歌唱臺灣》:臺語流行歌曲與流行樂的文化殖民
重新「發現」陳淑芳:台灣電影中永遠的母親
魏德聖深度長訪談(上):「你要做多大的電影就找多少錢,要找多少的資源。」
莫子儀與《親愛的房客》主創推薦片單:以家族羈絆為起點 一路飛向太空拯救宇宙
CATCHPLAY+獨家邀請《親愛的房客》導演鄭有傑、主演莫子儀、白潤音、姚淳耀、配樂法蘭,分享他們熱愛的家庭、科幻、愛情、紀錄片及喜劇。
武俠導演胡金銓的動畫遺產:《張羽煮海》結合中式傳奇與台灣海洋風情
《張羽煮海》是國家影視聽中心的精裝非賣品,「這本書最初只求推廣,暫時先不販售。」VERSE獨家揭秘,帶大家一探這可遇不可求的珍藏。
邱文傑再創台灣建築語彙:追尋鄉土與現代性的和諧共生
黃明川的創作革命:以台灣為中心,開拓藝術紀錄片宇宙
黃明川導演於1970年代末,離開台大法律系,獨身勇赴紐約求學;1980年,黃明川又飛赴洛杉磯轉讀繪畫與平面攝影。至今日,其影像創作量已龐大如海。
永遠的美麗少年:「琪姊」陳俊志活出龐克酷兒熱血人生
展開自由的想望:國家人權博物館,帶你探勘台灣歷史幽暗處
歡迎光臨奇幻福爾摩沙:台灣正在寫下另一種電影史?
《百工圖》裡的勞動紀實與音畫實驗(下):高重黎《漫畫人》
轉動台灣電影的推手: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得主黃建業
1980年,年僅26歲的黃建業出版首本電影著作;2021年,台北電影獎頒發卓越貢獻獎給這位資深影評人,肯定他對電影圈的長年付出。
臺北眷村文化節「拾眷拼圖」:結合線上映演,開啟眷村已知與未知的風景
掀開眷村文化新篇章:通過電影,逐一拼起臺灣的數十載歲月
從9組關鍵詞探尋《青春弒戀》的創作心法
有惡但不成魔,或許是何蔚庭青春素描時最心軟的角落。滿肚子的不合時宜,接二連三的情感碰壁,毋寧就是《青春弒戀》讓人若有所失的癥結。
鍾孟宏《瀑布》病變(上):一場在思覺失調中痊癒的美夢?
鍾孟宏《瀑布》病變(下):Happy Ending? 母親的凝視與女兒的臉
鍾孟宏最初是因為太太曾少千希望他拍一部以女人為主角、沒有斷手斷腳,只有吃飯和散步的電影。然而最後是不是Happy Ending仍難斷定。
我所知道關於濱口竜介的二三事
《教父》50年經典魅力,都因「龜毛」而魂牽夢縈
適逢電影《教父》上映50週年,《教父寶典》一書正式於台灣授權發行。本文由譯者李泳泉的視角詮釋編譯過程,探討柯波拉對於電影的堅持。
《在車上》、《世界上最爛的人》入圍奧斯卡:看見影壇新語言
美國獨立製片的語言將成為未來的影展、甚至商業主流,台灣電影也會持續汲取其中養分,慢慢煉成屬於台灣影壇更新、更特別的語言與美學。
金馬導演鍾孟宏力作《餘燼》:揭開記憶與歷史的深層秘密,陳以文、張震睽違30年再度同台飆戲
《餘燼》由金獎導演鍾孟宏執導,集結影帝張震、莫子儀,以及影后級卡司共同演出,入圍第61屆金馬獎五項大獎。電影將於11月15日上映,帶領觀眾探尋台灣歷史的隱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