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文章結果 Search Result
共找到83篇關於 母語 的文章。
胡德夫╳陳永淘╳陳明章:以母語創作,吟唱台灣島嶼之聲
謝銘祐:我還在用母語創作
當一個社會仍大談著「男女平等」時,性別教育以及平權觀念或許尚未臻完善;當有人提著「母語運動」的看板大聲疾呼時,或許,這地方的母語也正面臨存亡之秋!
陳明章:唱出母語的生命力,以土地的聲音改變台語歌面貌
繪本創作者儲玉玲、儲嘉慧:用台語說故事,找回佚散的母語與童年
儲玉玲、儲嘉慧創作的《熱天的時陣:嚕嚕的夏天》與《咱的日子:我們的日常》,打破大眾對於台語文繪本的傳統印象。在書頁之後,兩本作品其實藏著來自屏東里港的她們,與母語走向和解的過程。
「我們推廣的不只是台語,是母語」蔡振南×汪兆謙從《我是天王星》談台語流變
導讀杜潘芳格:守護母語,灌溉真情與真理
凱道抗爭2644天後,原住民族回家的路還有多遠?——巴奈.庫穗與《巴奈回家》
落日飛車X韓國獨立天團HYUKOH合作推出《AAA》專輯,許光漢與竇靖童重磅演繹歌曲MV
落日飛車與韓國樂團HYUKOH聯手發表全新專輯《AAA》,近日發布由許光漢與竇靖童主演的新曲MV〈Antenna〉,引發台韓兩地歌迷之間的熱烈討論。
創作歌手黃宇寒:我在交錯的語言之間尋找流行
身為客家與印尼華僑「混血」,黃宇寒能唱的不只是客語,還常以音樂包羅英語、印尼語等多種語言,在多聲道之間轉換,不僅是她創作上的祕密武器,更是平凡不過的家庭日常。
【VERSE VOL. 18】相見於這條漫長的文化之路
客家菜的未來式:當柑橘變身法式醬汁、新潮啤酒,當代客家菜的創新可能?
什麼是屬於AI 時代的字體?Monotype創意總監首度來台!分享數位時代下的國際字體設計視野
李喬×朱宥勳:留下來的正是文學本身
客家籍小說家李喬以《寒夜三部曲》奠定在台灣文學史的重要地位。在形塑李喬文學世界的源頭—苗栗縣公館鄉,李喬與作家朱宥勳長談自己走上現代主義路徑,及近幾年在這遠離「文壇」之處,對文學創作的思考。
作家胡長松:如同世界文學,台語文學是一趟尋根的旅程
近期走進書店,會發現台語文學創作似乎以新姿態形成一股台味風景,而在這股風潮前,作家胡長松早已堅持了20年的台語筆耕,除了為台灣/台語文學史寫下紀錄,他也以母語與文學回應故鄉的呼喚。
《斷棒》從球員到小說家,作者陳尚季用青春奮力拼搏——一邊打棒球,一邊寫棒球!
來,一起唱歌!愛努民族博物館文化小旅行
如果你曾經看過漫畫《黃金神威》,那你對於愛努族(愛努語:Aynu;日語:アイヌ)或許不陌生,走訪一趟UPOPOY(民族共生象徵空間),能讓你更了解這個少數民族的故事。
《浪鳥集》譯者温若喬:我沒想過台語可以這麼清新
走進「都蘭」:在山連海的邊緣,是藝文孕育之地
東海岸以台11號公路為軸線,近百個聚落依山傍海帶狀分佈著,其中都蘭這個小小的海濱聚落,本身就是當代多元紛呈的全球化世界的縮影。
讓我們興高采烈地奏出屬於這座島嶼的神話——專訪《鯨之嶋》編劇施如芳
阮劇團藝術總監汪兆謙:走跟別人不一樣的路
導讀鍾肇政:攀過語言與政治的絕壁,鍾肇政與他的「大河小說」
導讀詹冰:在詩裡做實驗
陳明珠×吳奕蓉:用客語聊起來!「文化傳承,先學好語言。」
新竹市吹起文化之風:啟動多元閱讀行動,共作城市故事
花生騷:用「PUX!」織布系列說故事,形塑屬於原住民的潮流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讓異鄉人,也讓台灣人有更多選擇
我願意接下魔戒,但我不曉得方向——《托爾金傳說故事集》譯者李函專訪
台灣最美的⋯是太平洋的DNA!優席夫與YellowKorner法國攝影藝廊啟動《留給大地更多色彩》台北首展,打開與自然對話的窗
《留給大地更多色彩》是由國際知名的旅英藝術家優席夫與YellowKorner法國攝影藝廊共同策劃,旨在透過藝術的力量喚起公眾對環保議題的關注。
從《楊逵:鵝媽媽出嫁》到《三十鵝麗》——一張台灣文學音樂專輯的當代重生
1993年,由朱約信製作、水晶唱片發行的《楊逵:鵝媽媽出嫁》推出30周年版《三十鵝麗》,初版專輯封面上頭那句「我們把(台灣)文學變成歌」一事,反映那個本土文化開始昂揚的時代。
Bettii 杯緹——生活,是我創作的遊樂場
在YouTube擁有近十六萬訂閱人數的新生代創作歌手Bettii 杯緹,最新兩首單曲〈鯛魚燒〉及〈我的願望〉從生活中汲取靈感,用直白俏皮的文字以及愉快抓耳的樂音,療癒生活中的一切煩悶。
《2024後謠景像詩》公開第二波重磅名單,探索後搖滾與詩的迷人魅力
以「後搖滾」曲風為策展核心,匯聚音樂、藝術、影像與詩的音樂節《2024後謠景像詩Cloud Music & Art Festival》,近日釋出第二波重磅名單。
移民工文學獎:述說的都是台灣故事
「有事青年」的實驗精神如何翻轉一座小城?專訪嘉義市政府智慧科技處處長郭軒志
嘉義市變得不一樣了。這兩三年來,木造老房改造的個性風格小店、蓬勃的青年創生能力量,讓小城獨特的人文風貌,受到許多注目。這座過去以雞肉飯著名的小城,正逐步煥發出嶄新的城市樣貌。
阮劇團20歲的成人禮《FW:家的妄想》:以戲劇的真實,記錄離開或留下的足跡
今(2023)年8月,阮劇團應香港劇團「一條褲製作」之邀,以《FW:家的妄想》參與第三屆紀錄劇場節,這是他們第一次登上香港的舞台。這個週末《FW:家的妄想》(9/16 、9/17 )將回到嘉義演出。
巴奈預告發行首張台語專輯《夜婆》,金獎級製作人柯智豪加持量身打造
饒舌新人阿跨面,風光少年兄的賽後真心
嘻哈歌手阿跨面回憶起在《大嘻哈時代2》賽事中有如倒吃甘蔗。這位來自南方的無名男孩驚豔四座,他的奪冠之路,有如一部英雄崛起的電影首部曲。
在蔡健雅演唱會之前——從格格不入,到拿下最多金曲獎最佳女歌手
EP53| 鄭宜農:寫台語歌的多種可能
導讀李喬:他的文學始終志在反抗
繪本作家黃一文:圖像故事是一種對世界提問的方式
無論書店或展覽,繪本作家黃一文的畫作總是一眼就令人著迷。看似童趣的揮灑,埋藏了許多巧思於其中。讓人好奇,她眼裡的世界是什麼模樣。
EP19 | 舒米恩:來自美式生活的聲音
是寶寶還是矯情?中國流行只是一種交流交流?
「亻厓庄文學季」開幕——翻開客家文學的七種想像
楊萬利從緬甸街搭起橋樑 為新住民開啟台灣多元樣貌
陳明珠:我從來不覺得講客語是一件俗氣的事情
「客家妹」是很多人對於主持人陳明珠的第一印象,講客語不僅是她的工作所需,更是從小在母語環境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養成的身體記憶。
書藝的暢神漫遊:桃美館「書藝之夜」開啟肢體和影像的複調對話
桃美館以書藝館為場域舉辦「書藝之夜」,邀請藝術家、舞者推出「非墨之舞」跨域展演,結合舞踏、新媒體展演,開啟書寫的多重想像力。
客家影視音新潮流:從《星星知我心》、《寒夜》到《茶金》
自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以來,客語不再是大眾媒體中缺席的語言。客家影視音類型與內容越來越百花齊放,並在當今跨語文化潮流中,碰撞出嶄新的火花。
站在《茶金》肩膀上,客語戲劇繼續開枝散葉綻放潛能
自2003年客家電視台開台後,回顧客語戲劇一路走來的歷程,《茶金》的製作人徐青雲與湯昇榮說,這是一段從荒蕪到綻放的歲月積累。
米莎的客語歌曲創作如何帶她回家
向外出走,回返自身:台灣當代藝術的國際進出
2021臺灣文學獎「金典獎」:當我們討論金典獎,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舒米恩 ✕ 桑布伊:原民創作者獻給海島的旋律
從竹圍到大地:藝術家蕭麗虹
「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是一位學經濟學的藝術家,一位持續與歷史和時間糾纏的理想家,也是一位與政策來往建言卻又始終在體制外部的文化實踐者。
金曲歌后曹雅雯《自本》:以台語音樂展露藏不住的優雅與自信
金曲32的大贏家,曹雅雯以《自本》專輯展現出新時代台語歌的優雅與自信,也象徵曹雅雯的破框而出,台語女歌手不必再受限於苦情歌路。
徒步行走山海圳國家綠道:從台江國家公園直奔玉山最高點
山海圳以台江國家公園為起點,最後抵達玉山主峰,海拔落差3952公尺,全程約177公里,可以感受鄉鎮部落與大自然生態之美。
疫情中的詩歌諮商❶台法朗讀:陳育虹〈我告訴過你〉、煮雪的人〈未來〉
《歌唱臺灣》:臺語流行歌曲與流行樂的文化殖民
速寫歌手許含光:古典與搖滾孕育我的文字與詩體
許含光經常花時間調整狀態,讓腦裡的眾多聲音安靜下來。唯有安靜下來,自己才能聽見哪個聲音最大聲,才知道哪個聲音是自己最渴望的。
阿爆(阿仍仍):找回母親的舌頭,也重新創造自己的新聲音
2019 年底,阿爆在台灣以排灣語載道的創作專輯《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滿貫入圍八項金曲獎,台灣與世界同樣思考族群。
溫德斯談電影-天使的氣息 Le souffle de l'Ange
在懷舊與鄉愁之外的客語音樂:專訪鍾永豐與春麵樂隊
致敬永遠的台灣歐吉桑陳松勇
老天爺這兩年特別眷顧演技出神入化的台灣歐吉桑,2020年先是無預警帶走吳朋奉,2021下半年又在短短三個多月間把龍劭華和陳松勇這對師徒請上九霄雲外。
米其林三星JL Studio主廚林恬耀:海南雞飯代表我的心
吳書原×張鐵志對談:什麼是「荒野美學」?
No.2 逃跑的世代,與用逃跑路線繪成的地圖
「每次做菜,她們都在」在風中跑步上菜的詹宏志
《阮是廖添丁》——楊景翔演劇團:以傳奇廖添丁之名,傳頌更多台灣女力故事
當關公的生日趴成為最熱鬧的文化慶典——「大溪大禧」策展人劉真蓉
「三大吟遊詩人音樂會」策展人鍾適芳:唱自己土地的歌,是數位時代難以招架的純真與溫度
陳永淘:來自家鄉的風聲,以客語吟唱童年往事的音樂詩人
胡德夫:震撼土地的聲響,以來自山谷的聲音歌詠觸動靈魂
被譽為「台灣民歌之父」的胡德夫,父親是卑南族,母親是排灣族,成長於台東大武山下的部落,70 年代於哥倫比亞大使館咖啡廳駐唱,以母語吟唱家鄉曲調,就此開啟民歌時代的濫觴。
這批戲劇很純,是自由的味道——「治警百年」劇本徵件打開「新文化運動」的多元宇宙
濱口竜介《在車上》:如果我們的語言是「不需要言語」
濱口竜介的《在車上》將村上春樹的故事主軸從男女換成了語言,如同電影裡從黃色置換成紅色紳寶900,成為另一趟相似卻截然不同的旅程。
無國界的蔬食秘境,紅房餐酒館如何用一杯酒、一座舞台打破世界藩籬?
不能只有台灣意識,還要有「智識」:前衛出版社40年後依然「前衛」
鄭宜農的本能與好奇:你可以跟我一起困惑,也可以告訴我你認為的答案
鄭宜農以旺盛的求生意志和好奇心觀察世界,時常是摸著社會的邊緣前進,偶爾也會以小跑步的姿態衝出限制,同時感受社會給予的回應,不知不覺,成為這個時代的議題代言人。世界是複雜、多變、不斷前進的,鄭宜農也是。
阮劇團《皇都電姬》:打開元宇宙,探索臺灣香港的過去與未來
從台灣ê店到讀派書店:繼續賣書,是因為台灣還沒成功
張惠菁專欄:受傷的神獸在山裡呼吸
「北流音樂故事沙龍」DAY 1:用我們的語言大聲唱歌
北流音樂故事沙龍系列座談「我們的歌是如何被唱出來的?」,首日講座邀請謝銘祐、吳念真、舒米恩與以莉高露討論台語歌與原住民音樂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