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文章結果 Search Result
共找到208篇關於 部落 的文章。


花蓮5家特色咖啡館指南:從老宅改建到部落文化,體驗在地生活風景

《2024臺東慢食指南》30間獲獎餐廳一次收錄!手鏢漁獲餐桌、部落野植風味、永續食材料理展現臺東多元文化
臺東縣政府自2012年「產地餐桌」開始,持續推廣在地慢食運動已有十二年的歷史,不僅逐漸發展出在地獨特的慢食風貌,也連結越來越多認同慢食精神、深入臺東多元飲食文化的料理人。

在地人帶路!台東都蘭必訪7間店:部落選物店、藝廊、咖啡館、餐酒館、酒吧⋯體驗東海岸的漫遊生活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十週年!從一顆部落的種子,到山海間綻放藝術之花

「放感情」第八家分店「螢火部落」紮營大巨蛋,在都市裡享用野營鑄火料理

知本老爺「從心歸林」:一場未知行程的部落秘境之旅

泰武古謠傳唱:為部落而唱,我們的腰桿會更直

達魯瑪克綠能電力公司:一場從綠能實驗開啟的部落自主之路

不老部落:當部落精神回到生活,成為「由下往上」的有機創生學

虹夕諾雅谷關秋冬私旅:騎訪在地原鄉部落、山間秘境獨享日式野餐
日本星野集團在台打造的首間溫泉度假村「虹夕諾雅 谷關」,11月1日推出冬季活動「騎訪原鄉」,探索松鶴部落,享受日式野餐與山林秘境之美。

布農族詩人沙力浪的1月30日:導覽部落內外的空間記憶

「虹夕諾雅 谷關」五歲了!帶你走訪大甲溪畔的松鶴部落
你有多久沒到谷關呢?日本星野集團「虹夕諾雅 谷關」成立邁入五周年,持續探索地方之美,一起’跟著專人走訪大甲溪畔的松鶴部落,開箱被遺世的歷史文化,重新發現谷關的觀光魅力。

從旅行大叔到新人YouTuber——工頭堅的中年冒險

921大地震後,誰陪伴孩子25年?雲門舞集、台灣好基金會「藍天教室」舞蹈計畫
921大地震後,柯文昌與林懷民推動「藍天教室」計畫,邀請雲門舞集進入災區,以身體律動課程撫平災區孩童的心靈創傷。如今大地震沉澱成歷史,這項計畫卻延續至今,邁入25周年。

【論小吃】4位飲食名家此生最難忘:豆漿燒餅、彰化炕肉飯、米粉湯與肉圓

成為一塊包容不同世代詮釋文化價值的土地──專訪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局長吳勁毅

【封面人物】張惠妹aMEI:站在舞台,為所有人而唱

沈方正:台灣旅遊需要「破壞式創新」!小吃仍有很大開發潛力,但要先回到「生活」

【專訪】 魏德聖新作《BIG》曾沛慈╳ 鄭又菲:陪伴,讓生命足以乘載不可承受之重
由魏德聖執導的電影《BIG》聚焦在六位住在816病房的癌末病童,他們的童言童語、在病房中發生的大小事,讓沉重的生命議題多了歡笑的氣氛。扮演母親的曾沛慈、飾演女兒的鄭又菲在戲外也流露出母女般情感。

寫在宣一宴南國變奏曲之前——從一個外省家庭餐桌上的菜,到一場融合南臺灣豐美物產的閱讀宴席

在自己的城市旅行:都市偵探 李清志╳青鳥書店蔡瑞珊,帶你踏上「迷走式」探索路線
連續假期安排旅行前,先別急著訂機票,打開這本《在自己的城市旅行:都市偵探李清志的台灣建築迷走》,在熟悉又陌生的母親土地上,找回探索世界的能力。

【專訪】美食加創辦人高琹雯:當一位美食家,一定要當網紅?
「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高琹雯(Liz Kao)在新書《Liz關鍵詞2:美食家與美食評論》提出一個空前的觀點:當一位專職美食家,就該好好當一位網紅。

坂本龍一: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的身體也是
隨著坂本龍一的音樂會電影《坂本龍一:OPUS》即將上映,他的音樂魅力再度成為焦點討論。現在,讓我們重溫許知遠與他的深度對話,領略坂本龍一對生命的體悟與反抗精神,以及他為何將自己的音樂稱為「安魂曲」。

食評家謝忠道專訪(上):那些美食報導沒有說的真心話
VERSE與一向直言不諱的旅法食評家謝忠道,進行長達近萬字的訪談,並分上、下篇刊出。上篇談其飲食寫作的起點、撰寫食記的原則,以及那些美食報導沒有說的真心話。

台灣最美的⋯是太平洋的DNA!優席夫與YellowKorner法國攝影藝廊啟動《留給大地更多色彩》台北首展,打開與自然對話的窗
《留給大地更多色彩》是由國際知名的旅英藝術家優席夫與YellowKorner法國攝影藝廊共同策劃,旨在透過藝術的力量喚起公眾對環保議題的關注。

仙湖休閒農場──走進焙灶寮框景,感受龍眼山林的眷顧
位於台南市東山區的仙湖休閒農場,擁有可一覽嘉南平原的絕美陽台框景、大方雅致的建築空間。這些設計理念出自第六代主理人吳侃薔之手,他將在地的焙灶寮文化轉譯成旅宿形式,向遊客述說家鄉山林土地的故事。

在中國,聽著來自台灣的獨立樂團

重新認識花蓮市:花蓮花蓮,小徑分岔的花園

全台韓系豪華露營推薦!精選7個野奢露營區,不用裝備直接入住,還能享受超優質住宿、餐飲

中年之後重拾畫紙、顏料與平靜——米力《緩慢是風景的名字》
圖文作家/插畫家米力從待了快三十年的公司退休後,為重拾平靜生活,回到畫室、走入山林,以文字和顏料記錄中年後的生活心境,集結成她的最新作品《緩慢是風景的名字》。

餐飲名人們的祕密私廚:走進「烘焙教母」陸莉莉的家
陸莉莉是台灣烘焙業最知名的隱藏版人物,研究料理超過三十年的她,現為許多冠軍麵包師的風味軍師。本文帶你走進她位於北投的舊居——這裡曾是北投第一間婦產醫院,如今已華麗轉場,成為飲食圈名人的私廚基地。

夏日台東食農魅力 腳踩浪花在月光海畔享野火煙燻饗宴

《撼山河 撼向世界》林正盛╳陳明章:耗時四年、累積1,000小時記錄一代音樂巨匠

冠軍咖啡農曾福森:在阿里山種出超越巴拿馬的藝伎咖啡
台灣首屆「咖啡卓越盃」刷新過往國際紀錄——位於阿里山的「豆御香藝伎莊園」一支獨秀囊括前三名次,更締造前三名咖啡豆均超過90分的賽事首例,而在八月底的臺灣卓越盃咖啡示範競標中,更囊括前四名成為成交之冠!

當恆春古城門傳來了吉他聲與啤酒香——2023南國生活節

聽過「侍鹽師」嗎?台灣手工鹽職人與晶華打造「ROBIN’S 晶選鹽套餐」

跟著《徒步旅人》邱一新爬北大武山:人終歸一死,差別只是死在哪裡

台南新地標:40年老飯店變身「天下南隅」混搭台歐風格,引領新復古旅行浪潮

【OOTD】時尚KOL李瑜:不辣不休的3個風格關鍵字—愛自己、皮革、Y2K
「辣」是李瑜穿衣的最高標準。她認為,時尚某種程度是一種「愛自己」、「相信自己」的過程,自信到你已不需要透過名牌包或是全身logo來突顯自己。

馬太鞍欣綠農園:濕地上的文化永續之旅

來,一起唱歌!愛努民族博物館文化小旅行
如果你曾經看過漫畫《黃金神威》,那你對於愛努族(愛努語:Aynu;日語:アイヌ)或許不陌生,走訪一趟UPOPOY(民族共生象徵空間),能讓你更了解這個少數民族的故事。

台南晶英酒店迎接「台南400」 攜手RAW江振誠、AKAME彭天恩南北雙雄客座饗宴
台南晶英酒店隆重迎接「台南400」,以「台南原點・四百再續」為主題設計系列活動,與各大頂級團隊合作,規畫多場極品饗宴,今年八月開放顧客熱烈搶購。

糯米橋休閒農業區,沿著壯麗溪谷尋味入客庄

【咖啡師踏查筆記 1】阿里山上的咖啡園

當「網路曬娃」成為全民運動:數位浪潮來臨,如何保障孩子的權利?
EP55|工頭堅:擴展旅遊的多元想像
EP82|陳潔瑤:用鏡頭述說族人的故事
柯式野生活 柯柯|與山合一,好像生活在山裡

大腸王╳呂英菖聯名創作展:「24 Hours 365 Days—跟著大腸寶寶來許願」打破街頭與藝廊的界線

太巴塱文物館「TAFALONG 太巴塱」:用「策展」傳承原住民口傳文化

傳統文化於媒體世代的憂與喜——專訪「第12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策展人司黛蕊
今(2023)年「第12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以「媒介/記憶」為題,呈現傳統文化與故事在不同的媒介、時代下被述說的方式。

國旅太貴了嗎?不如踏向6條最迷人又省錢的台灣步道

馬來西亞最大中文論壇「TEDxPetalingStreet」十年有成!專訪創辦人黃菁翠:我想傳遞大馬本土故事

專訪巴奈〈你說你又沒有推他〉:「即使大家聽了不舒服,我也要唱。」

一起親近「阿塱壹壹貳山」!大亞電纜攜手在地協會共同倡議減廢愛地球
大亞集團與美麗家園基金會成員親自走進阿塱壹古道,展開淨灘撿海廢行動, 首發團成員將撿拾的垃圾扛出古道,親身感受淨灘的辛苦與收穫。

阿里山林鐵7月全線通車!祝山車站、福森號、栩悅號全新亮相,今夏森林質感旅遊首選

台東慢食正夯!「SLOW SUPER」島東五味講,必逛慢生活市集全解析:品茶、飲酒、嚐米、啖魚

丁寧:彰化二林的女兒,用演技療癒人生——「家鄉使我成為一個有靈魂的表演者!」
對演員丁寧來說,家鄉二林的情感與對自我的認識,是隨著年紀不斷流轉變化的一種認同。曾經是斷了根的浮萍,在與自己和解的過程中,丁寧重新梳理自己來自哪裡,也體認到,家鄉正是自己作為演員重要的靈魂歸屬。

整個山林都是他們的展場!金瓜石「黃金盛典藝術祭」邀人們看見山的記憶

從台北工地到都蘭糖廠:Siki希巨蘇飛,一位阿美族藝術家的文化守護之路

「台南嘻哈」的代表之一:「榕幫 」從成大嘻研社茁壯成榕

台東慢食代表隊——前進義大利國際慢食年會
通過保護傳統漁法、復興原住民文化、推廣有機農業等方式,台東將慢食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縣長饒慶鈴今年9月帶領台東慢食代表隊參加義大利全球慢食年會,向世界展示台東的慢食文化成果。

用藝術療癒震後大地:2024花蓮跳浪藝術節以「星球爆裂觀測站」凝視土地新生

歐洲皇室御用「全球蕾絲王」David's Angel開啟全台首間概念店
有「全球蕾絲王」之稱的偉特企業,供應世界多家頂級禮服品牌。近年旗下則成立品牌DAVID’s ANGEL,繼續將深厚的蕾絲工藝體現於輕奢時裝等項目,並在台北信義新光地A4打造首間品牌概念店。

作家Chez的台中舊城慢活路線:把台中走成日本

林果良品曾信儒:重塑MIT手工皮鞋價值,用大數據翻轉彰化社頭襪業

「奇步應用」夫妻檔以科技實踐地方創生:用解謎遊戲與LINE機器人重新定義彰化
軟體服務與地方創生,兩個主題看似遙遠,卻都是軟體公司奇步應用的創辦人陳佳新和謝宜伶懷抱熱情投入的事業。他們以家鄉彰化為基地,用數位工具協助彰化的地方發展,串連在地社群,實踐共好的精神。

新年復古派對指南:5種黑膠音樂 ✕ 香氛組合,打造最迷人的魔幻時光
歲末年終,準備好迎接派對季節了嗎?何不讓感官主宰一切,感受音樂與氣味交織出的沉浸式體驗。今夜無需匆忙,也不必尋找答案,只需在迷幻的節奏中忘卻煩憂,讓自己隨夢境般的時空盡情釋放。

永恆守護都蘭鼻的劇作家——陳明才的生與死,都是力量
每當月亮從海面升起,粼粼波光恍如月光大道,看著每日橫陳眼前的都蘭之海,我們就會想起阿才,這個人活得如此純粹、自覺,就連他的死也能點燃了每個人心中那把生存下去、做點什麼的火種。

《文學覺醒》作者張志龍:從歌德到村上春樹,帶人們重新回到青春與文學

讓山林走進生活:「山林製造」的永續共生之路
台灣橫跨熱帶與亞熱帶,擁有多變的地形與陡峻高山,孕育出豐富多樣的林相與山林資源。「山林製造」整合台灣各地森林育樂場域。透過精心規劃的選品店、概念館與在地商品,邀請大眾以嶄新視角體驗山林之美。

情人節必去魔法小鎮!2025台南「魔法屾林」登場,亞太十大名店中古餐桌、魔法拍賣會、超過200組國內外品牌⋯⋯展區全攻略一次看
由屾屾市團隊及十鼓文創園區攜手打造,第三屆「魔法屾林」再度登場台南,透過魔法故事、建築、歷史、藝術、料理和表演深度展演關於魔法世界的寓言,打造一系列最具魔幻氛圍的主題樂園!

台灣紀錄片《海殤》掘開「牡丹社事件」歷史暗角,入選為沖繩電影節開幕片

2025亞洲8大最佳旅遊地,台南入選!從世外桃源到米其林美食城市
亞洲有許多國家城市值得探訪,2025年就來一場深度亞洲之旅感受文化、歷史與現代魅力的完美融合!推薦2025年必訪的8個亞洲城市。

蔡昇達:花蓮的「尺度」跟別的地方不一樣

不只賣商品更賣故事!花蓮必逛選物店「山海百貨」與「秋月商店」的地方創生美學
走進花蓮在地選物店,就像踏入一個凝聚地方風土與人情溫度的迷你小宇宙。主理人並非只是販售商品,更分享生活哲學,以回歸對土地的感恩,邀請每個人細細品味花蓮之美。

花蓮「山海百貨」快閃台北!土地記憶的重塑者,在VERSE baR品味「小米好好」的文化傳承美學

中職明星游擊手馬傑森:從花蓮小鎮踏上職棒夢想舞台
中華職棒新生代明星游擊手馬傑森,來自台灣棒球人才的重要產地——花蓮光復鄉。他曾以稚嫩身軀在這片平原用汗水澆灌夢想,鍛鍊出優異的守備能力,在競爭激烈的職業舞台,成為鎮守國家隊游擊大關的重要球員。

從《海殤—牡丹與琉球悲歌》尋索一段被隱沒的台灣史

走進「都蘭」:在山連海的邊緣,是藝文孕育之地
東海岸以台11號公路為軸線,近百個聚落依山傍海帶狀分佈著,其中都蘭這個小小的海濱聚落,本身就是當代多元紛呈的全球化世界的縮影。

台灣自然作家王家祥,以畫筆抒志——熱烈燃燒後,游向東岸的嬉皮人生
隱居在都蘭山下的王家祥,以自然寫作先驅聞名於臺灣文壇,但在近二十年前移居東海岸後,便以關懷照顧流浪貓狗為生命職志,並轉以繪畫為生命情感抒發之途徑。

花生騷:用「PUX!」織布系列說故事,形塑屬於原住民的潮流

歐式麵包甜點先驅「珠寶盒法式點心坊」18歲了!挖掘永續食材,續寫台法風土傳奇

我們要回家了——當巴奈重返布農族傳統領域「內本鹿」

導讀李喬:他的文學始終志在反抗

台灣觀光火車你認識幾台?栩悅號、鳴日號、藍皮解憂號、阿里山林鐵一次看!

他們在倫敦說台灣話——《HOME: TAIWAN 家鄉》藝術展,新銳藝術家齊聚詮釋台式印象

產業大咖分享心法,食在力量「TAIPEI美食產業博覽會」串連美食產業鍊

在臺南古都重探臺灣故事——1624講堂:上一堂給臺灣的歷史課

凱道抗爭2644天後,原住民族回家的路還有多遠?——巴奈.庫穗與《巴奈回家》

Levi's推出「雙重涼感」丹寧褲迎接盛夏,Performance Cool全新系列襲來
全球永續丹寧領導品牌Levi’s在全新Levi’s Performance COOL系列中,升級涼感丹寧褲,讓高效能吸濕排汗特性與冰涼感相結合,展現截然不同的衣著體驗。

從拉麵到fine dining,一位平凡饕客如何默默吃完500顆米其林星星?
37歲的David猶如現實中的《孤獨的美食家》,總是獨來獨往地吃飯,「只是想當一個默默無名的人,默默無名地吃飯,默默無名地結帳,默默無名地離開。」一切美味,只了然於心。

隱身三和夜市貓公寓,走入作家米力的工作室,一窺北漂生活閱歷與況味

旅台德國人雅尼克的露營車遊記-五個德國人去東部玩

煙波花蓮太魯閣浸沐山海:浪花滿袖沁涼夏日,國旅補助加碼海味滿盈

基隆二日遊文化小旅行|教你用去趣App編輯旅程,從太平青鳥出發,吃喝玩樂走讀18個場景

20年,他們都參與了台南華麗變身——專訪蜷尾家李豫、風尚旅行游智維、謝宅謝文侃

高雄旗山之旅-前往老街尋找文化資產

來一場繽紛又沁涼的彩色水仗,雄獅文具想像力製造所「2024彩耀日COLOR BOOM!!」暑期檔預約中
「彩耀日COLOR BOOM!!」是個極度適合親子與家庭參與的活動,透過繽紛沁涼的水戰,來為今年的夏日假期做個美好的收尾。

火山口下的秘境派對:西恩花園 ✕ 林擠米 ✕ VERSE,邀您一訪不曾公開的花園盛宴

「老爺式旅行」2024全新啟航:八大破框旅程,挑戰極限與勇氣之巔——101徒步至礁溪、拜師歌仔戲大師

專訪YouTuber「融融歷險記」Ben吳宇堯/愈冷門他愈愛!以外景主持人為目標,透過鏡頭深入探索大眾難以窺見的異域國度

忠泰美術館一次看雙展!《當自由盛開成舞》解構空間將自由具像化,《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探尋解嚴後建築發展
忠泰美術館雙展盛大登場!近期推出全新展覽「當自由盛開成舞」,探討建築空間與自由的關係;「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也同步開展,探討解嚴之於臺灣建築的影響,透過兩檔展覽探尋人與建築、自由之間的脈絡。

雷擎:如何以音樂紀錄南洋壯遊之旅

呱吉:聊安部公房或《大國民》的同時,可以順便講性器官嗎?
呱吉(邱威傑)本質上是個複雜的人。「包含我自己在做的、大部分的東西,都是垃圾。」他說,看多少垃圾不要緊,但別忘了用一些經典事物的養分來補充自我,那才是創作者應該要做的事。

一生懸命的匠人精神:百富一心一藝說來聽聽 ft. 編舞家布拉瑞揚、御鼎興製醬人謝宜哲

雄獅打造「Island133」餐飲與策展複合空間,向世界公開台灣可食花草

2021台北國際旅展:文化部推10條文化觀光主題路線 「文化帶路」感受美好臺灣
「ITF台北國際旅展」在11月於台北南港展覽館開幕,文化部今年以「文化帶路」為主題,在地文化體驗為核心,規劃10條文化觀光示範遊程。

舒米恩 ✕ 桑布伊:原民創作者獻給海島的旋律

阿泰&呆呆走入山野:從太平洋屋脊到台灣綠道
經營社群平台「TaiTai LIVE WILD」、熱愛山野活動的夫妻檔阿泰與呆呆,分享他們從登山的人變成走路的人,以及走路如何滋養其生命。

南進恆春迷人日常:民謠與古城的十字街口
古名「瑯嶠」的恆春,近年吸引不少熱愛品味日常的訪客到來。在此可見東西南北城門和城牆還依存的老城風貌,還有年輕蓬勃的新活力。

《斯卡羅》導演曹瑞原:影集只是起點,盼台灣人繼續探尋土地的故事
《斯卡羅》既然改編自小說,很難避免討論原著和改編劇本之間的差異。例如關於認同,及對族裔身分的質疑比較具文字性,在影像媒材中並不易表達。

沉浸烏來隱世祕境「馥森 阪治」:文化與自然共生的夢幻療浴場
走入「馥森 阪治」,裝飾性的鷹架象徵泰雅族建築語彙的表達,那是出於對傳統家屋的尊重與致敬,期望在此找回原住民的文化與信仰。

再現澳洲名導演彼得威爾敘事張力:曖昧、複雜與野心

2021臺灣文學獎「金典獎」:當我們討論金典獎,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跟著歌聲,踏上一座名為台灣的故事島:夢想動畫打造台灣宇宙

龔書章 ✕ 曾志偉:少少、了了、曖曖內含光
龔書章與今年代表台灣參加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自然洋行」創辦人曾志偉對談,從建築人新觀審視自然與建築間的巧妙關係。

VERSE WINTER FESTIVAL 2021
這個冬季,《VERSE》集結台灣最具魅力與洞見的文化創造者和理念創新者,以礁溪老爺所在的山林大地為場域,開啟一場文化與知識薈萃的 WINTER FESTIVAL。

台式史詩級大河劇《斯卡羅》:曹瑞原導演讓你重新認識福爾摩沙歷史

金漫獎作品《雲之獸:來自遠古的守護者》:漫畫與博物館浪漫相遇
臺博館今年以《雲之獸:來自遠古的守護者》獲第12屆金漫獎政府漫畫獎肯定,作者透過展現創意,介引起大眾對博物館與臺灣的好奇。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透過展覽思索「花蓮在你心中是什麼風景?」

香港媒體工作者張潔平:不認命的媒體人 永不放棄為香港發聲

巡禮「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走訪八景 看藝術在島東遍地綻放

台北植物園:景觀與文化疊加的城市森林
身為歷史最悠久、位處都市核心的台北植物園,在更迭的政權下、研究與推廣的使命中,打造以植物為主角的空間,讓市民與自然、人與環境得以長久共存,

「溫事」十年:全是對陶器的任性

【VERSE VOL. 10】從南方出發的音樂之旅

即將改變台灣的音樂座標: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高流從2014年動工到2021年10月31日正式盛大開幕,除了是南台灣的音樂中心,更是激勵許多音樂創作者的流行音樂產業園區。

永豐餘生技:從蔬菜箱到米其林名廚,都在他們的餐飲地圖上
2021年,疫情衝擊餐飲行業,永豐餘生技旗下GREEN & SAFE、山海樓、齊民市集和農人餐桌四大品牌,鎖定的客群不同卻面對相同的挑戰。

「北流音樂故事沙龍」DAY 1:用我們的語言大聲唱歌
北流音樂故事沙龍系列座談「我們的歌是如何被唱出來的?」,首日講座邀請謝銘祐、吳念真、舒米恩與以莉高露討論台語歌與原住民音樂浪潮。

《斯卡羅》大股頭查馬克:為什麼要拍這齣戲?祖靈希望我說出這個溫暖的故事
《斯卡羅》飾演部落大股頭「卓杞篤」的查馬克.法拉屋樂於8月19日晚間病逝,享年42歲。讓我們回顧他的演出歷程,以及排灣的族靈觀念。

藝情不思疫!提案以藝術為題的居家生活

劉奕成專欄:是誰告訴你的?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吟詠李雙澤,不羈的文藝復興人
猶若紀念自由主義,不被制約的理想年代;暗夜仰望稀微星光,李雙澤的青春熱愛殉身山海兼美的淡水小鎮,影片結語是林洲民不勝欷歔的悼念。

當文學成為咖啡因——台灣文學與台灣豆的文庫咖啡本

鄭宗龍:從泥裡出生到帶著台灣藝術走向世界

踏訪風土尋找台灣好咖啡:Fika Fika Cafe 創辦人陳志煌如何烘出台灣的獨特風味
提到台灣咖啡,就可以聽到 Fika Fika Cafe 創辦人陳志煌熱情細數自己踏訪全台灣咖啡產地的故事,以及令他驚豔不已的台灣咖啡豆。陳志煌說,「風土」就是台灣咖啡最獨特的美味。

「你們還看副刊嗎?」:副刊守門人的跨時代通訊
報業與副刊從過去擁有絕對的「領導權」,紙上能生風雲,走到今日,副刊如何面對新時代?在採訪間,思考解答,卻不約而同地被幾位「大編」們,反將一題:「你們還看副刊嗎?」

每個人都是台灣歷史的策展人:專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代理館長楊仙妃
台灣歷史不會是理所當然,但我覺得這就是不斷在建構、詮釋的過程。臺史博在定位上的座標已經很清楚,現在就是不斷在開展網絡,讓不同社群的人對話,再從不同的領域反身思考。

新耳朵經濟:Podcast 會搶走廣播的廣告嗎?

書店作為跨域的場所:蔡瑞珊與林韋地的對談

Stack 每月把你沒看過的小眾雜誌送到家

探戈與她的溫柔抵抗:專訪巴奈新作《愛,不到》
巴奈《愛,不到》這張以「探戈」為主題的情歌專輯,除了是一本給成人的情歌指南,也是從事多年原住民抗爭運動的她,溫柔抵抗的歷程。

阿爆(阿仍仍):找回母親的舌頭,也重新創造自己的新聲音
2019 年底,阿爆在台灣以排灣語載道的創作專輯《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滿貫入圍八項金曲獎,台灣與世界同樣思考族群。

【VERSE VOL. 05】重旅行:走上台灣文化路徑

郭婞淳破紀錄奪奧運金牌!女子舉重59kg決賽 舉起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何謂鄉土:重看黃春明、張照堂的《芬芳寶島》與台灣七零年代

凝望獵食者的夜晚:世界是一場各自尋找獵物的混沌盛宴
獵食者的夜晚開始了。縱紋腹小鴞(chevêche d’Athéna)已經高低參差地尖叫起來。牠們為遍地爆發的開腸剖肚拉開了序幕。

「我們知道自己是誰了」:布拉瑞揚舞團在台東找回初心

林之晨藉科技展開未來革命:創業加速器與電信業嶄新時代

唐鳳再定義自由:規則就像程式碼,我碰一個改一個

敏迪的聲音旅行:疫情之下,何不回頭認識台灣這塊土地?

嚴長壽嚮往的文明生活:先學做人,再學生活,最後學做事

徒步行走山海圳國家綠道:從台江國家公園直奔玉山最高點
山海圳以台江國家公園為起點,最後抵達玉山主峰,海拔落差3952公尺,全程約177公里,可以感受鄉鎮部落與大自然生態之美。

重返恆春「斯卡羅」現場:作家陳耀昌帶你深入牡丹社與羅妹號事件歷史場景

匯聚多元族群文化的樟之細路:踏訪台灣樟樹開採史
2017年台灣參考德國「浪漫之路」,打造台三線客庄浪漫大道,振興台三線沿線的經濟。而台三線沿線古道網的形成,即台灣樟樹開採史。

宜蘭,一座大型的生態文化圖書館

解放靈魂的屏東音樂盛會:唱響海島最南端的山、海與城市

與動物共同生活的狩獵者——重新看見原住民族狩獵文化
影像創作者Rngrang Hungul(余欣蘭)在紀錄片《我是女人,我是獵人》中,記錄媽媽走入山林狩獵,以女性視角呈現太魯閣族的狩獵文化,原住民族的狩獵文化不僅是生活模式,更是一種與自然山林共處之道。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一處即將改變台灣的音樂座標

百富一心一藝打造,首創全新聲音紀錄Podcast ft. 劇場大師金士傑、藝術家范承宗

什麼是gaga?——《哈勇家》導演陳潔瑤透過電影尋根

雲朗觀光集團:以文化與永續書寫旅宿餐飲新篇章

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在永續金融浪潮中做一個轉譯者

英國旅遊YouTuber的台灣紀行,Jason Billam在花蓮發現了什麼?

臺東設計中心與「台東慢波」:實踐人作為塑造城市的方法

表演、文字與家鄉,丁寧的靈魂歸屬
對演員丁寧來說,家鄉二林的情感與對自我的認識,是隨著年紀不斷流轉變化的一種認同。曾經是斷了根的浮萍,在與自己和解的過程中,丁寧重新梳理自己來自哪裡,也體認到,家鄉正是自己作為演員重要的靈魂歸屬。

從原點開始的設計:范承宗、顏伯駿看HOMME PLISSÉ ISSEY MIYAKE的大師「褶」學

簡文彬:我最高興就是,讓衛武營成為南方藝文的代名詞
作為台灣最聲譽卓著的指揮家和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藝術總監,簡文彬經常穿著T-shirt,並且帶著非常親切,甚至可愛的笑容。這樣的人格特質其實正是他希望帶給位於高雄的衛武營的精神—接地氣。

蒂摩爾古傳薪集:用排灣身體在唱歌

這個時代,誰還在看「網路文學」?專訪電影《你在我心上》原著蔡智恆

特富野古道:重拾與森林共生的林下經濟
阿里山特富野古道是嘉義備受歡迎的健行步道之一,路徑全長6.32公里,海拔高度約在1700至2300公尺,雙向進出,兩端登山口分別位於台18線96.5K處的「自忠」與前往特富野部落的聯絡道。

台灣山毛櫸步道:諾亞方舟在雲霧間

胡德夫:震撼土地的聲響,以來自山谷的聲音歌詠觸動靈魂
被譽為「台灣民歌之父」的胡德夫,父親是卑南族,母親是排灣族,成長於台東大武山下的部落,70 年代於哥倫比亞大使館咖啡廳駐唱,以母語吟唱家鄉曲調,就此開啟民歌時代的濫觴。

台南老爺行旅推出年節限定禮盒,中、西式禮盒吃出星級飯店年味

「三大吟遊詩人音樂會」策展人鍾適芳:唱自己土地的歌,是數位時代難以招架的純真與溫度

「便利永續 你也+1」全家 ✕ 鮮乳坊:一起敢變,鮮食聯名擁抱土地價值

性少數中的少數——同婚之後,跨性別者的階段性勝利在何方?

阿爆阿仍仍將母語結合電音,臺灣之聲敲響國際大鐘

為什麼我們需要這樣一本食譜?——莊祖宜《餐桌上的人間田野》

AKAME 主廚彭天恩用料理說出土地的故事

阿拉寶灣如何轉向新生?從大航海文化的起點到永續旅遊的未來進行式
圍繞阿拉寶灣與和平島周邊,一條文化路徑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看著西班牙人上岸、阿美族人們深入海灣撈捕及日本人興建防禦工事,此地有著世上最美的日出之一,埋藏的是一則又一則的故事。

什麼樣的策展要用上三年時間?龔卓軍與「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

《百工圖》裡的勞動紀實與音畫實驗(上):黃明川《採石為生的部族—石礦工人》

作家李屏瑤:寫作是按下暫停鍵,誠實面對自己
寫作的目的是什麼?李屏瑤開了一堂給「成人」的寫作課,將成人定義為「持續成長的人」,將寫作化為認識自己、整理內心的方式。讓你我在快速的資訊流中,按下暫停,留點時間面對自己。

張惠菁專欄:所有人共同的靈界,比帝國更久長

山海圳國家綠道:一條屬於台灣人的朝聖之路

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與時間賽跑,為瀕危植物建造綠色方舟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攝影之夜-攝影文化沙龍」:跨世代八位攝影師,重新凝視自己創作

回到身體的原點:蔣勳談《欲愛書》二十年與肉身的孤獨

台灣的強大和迷人,是「不好意思」

倫敦雜誌專賣店magCulture:建構一個雜誌工作者信任的烏托邦

展覽《半島一瞬:聆聽牡丹的聲音》:台灣人應該知道的牡丹社事件

跟著展覽《半島一瞬:聆聽牡丹的聲音》,探訪牡丹社事件的歷史地點

從材料出發,以文學為基底:II Design 硬是設計為商業空間賦予迷人詩意

Discovery Sport車主吳承諺與彭子娟:到平溪度過週六早晨,續寫一家五口的出遊篇章

阿美族藝術家優席夫:我的藝術字典裡沒有低調

永續概念酒吧 Drizzle by Fourplay:大自然的聲音,像山濛在耳邊

卡地亞 x 澳洲原住民藝術家:畫一座被擄掠的家鄉之島

勤美集團:從鑄造與建設,到開創台灣的生活與藝術新場景

【VERSE VOL. 13】請跟著我們一起上路,選擇台灣的未來
「Why Taiwan Matters:台灣對世界的獨特意義」是《VERSE》在2020年8月的創刊號提出的大問題。如今邁入第三年,我們想提出另一個大問題:你希望這個島嶼有什麼樣的未來?

于子育:在戲劇裡療傷、尋根與探索自我

好客民宿:讓旅宿成為家一般的歸宿
交通部觀光局辦理「好客民宿品牌宣傳案」,挑選多家特色民宿主人進行專訪,同步製作帶狀節目發佈於網路頻道,透過社群平台與活動網站的渲染,搭起消費者與好客民宿間的橋樑。

一指按下永續的未來,BOSCH家電從節能省水的日常開始落實世界級減碳目標
單純的洗衣、煮飯等生活用水可能就耗費不少能源,歐洲IFA 2022年展會上,德國家電品牌BOSCH就以「最節能家電」為目標,提出不少新技術綠能家電,讓永續融入日常,落實世界級的減碳目標。

童子賢,一個在企業界臥底的文藝魂

飲食創業家顧瑋:我想做一個「擇食共好」的生態系

第二屆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用藝術與永續訴說土地的故事

AKAME十周年!燃火如初,回歸土地與族人最真摯的本味
在屏東的山林間,有一把火炬已經燃燒了十年。這不僅是烹飪的火焰,更是文化傳承的象徵——AKAME,這個魯凱族語中代表「烤」的餐廳,在2025年迎來了它的第十年,以「四季十載」為主題,回顧過去,展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