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 序曲(總編的話):
知識的聖殿,閱讀的樂園
「書是一種文化的DNA,蘊藏著整個社會的屬性和知識⋯⋯奪走一個文化的書等於是奪走文化裡的共同記憶,就像回想夢境的能力被剝奪了。」美國知名作家蘇珊歐琳在《親愛的圖書館》(The Library Book)如此寫道。
圖書館是保存文明火種的聖殿,是知識流動的公共領域,但現在,也可能是閱讀的遊樂園。人們在其中認真地研究,閒散地閱讀,單純地遊逛,在書架中感受神祕而誘人的氣息,或者,就是自拍與打卡。
(我突然懷念起大學時,在那個從日治時期就在的圖書館地下室,翻閱布滿歷史塵埃的典藏,並透過書後的借書卡偷看有哪些學長姊也曾讀過一樣的書。你的圖書館回憶呢?)
因為熱愛閱讀,因為關注知識的公共性,也因為發現許多新圖書館建築或者小型「另類圖書館」已是台灣文化地景的新面貌,本期封面故事要告訴你為何該(重新)「愛上圖書館」。包括:訪談三大國立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國立台灣圖書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分析圖書館的積極轉型與新趨勢;對話這兩年成為空間朝聖之地的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與台南市立圖書館總館的建築師張瑪龍與陳玉霖,提問在空間魅力的背後如何重建閱讀的公共性與閱讀新想像;報導台中海線的大安分館和南投埔里分館,如何透過創意以及挖掘地方意義,吸引民眾走進地方圖書館;探訪四間必去的專門圖書館,從兩廳院的表演藝術圖書館到中華飲食圖書館;推薦最值得拜訪的「非典型圖書館」:你知道在三貂嶺山中有一個香港人,改造老建築設立的以香港為主題的圖書館嗎?或者在嘉義的台灣圖書室,以及台南文青必去的RoomA和新開的敝墟書店?我們也訪問許多愛上圖書館的人,他們有著什麼樣的依戀與情感?
在經典文學《華氏451度》中,描述一個禁止書本和閱讀的世界,主角的工作就是負責焚燒書籍。但他後來不僅發現了閱讀與思想的力量,也找到一群祕密流亡者,他們每個人的心中都住了不同的經典作品,亦即,每個人的內心都是書的保存者,都是一座微型的圖書館。
本期封面人物是演員莫子儀:金馬影帝,愛讀書,能寫書,鍾情劇場:他本身就是一本值得被我們閱讀的書。
另一個封面是由2021年獲得波隆那SM國際插畫家大獎的插畫家卓霈欣畫出「理想的圖書館」。在這個畫中,我們幾乎可以感受到空間的光影和書的氣味(看出那個神祕的影子了嗎?)
商業創新單元報導大家都熟悉的「台灣大車隊」如何透過科技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務?而由大動物獸醫們創立的鮮乳坊又如何改變台灣酪農產業,讓消費者可以透過牛奶喝到台灣風土?
在文化與藝術單元,本刊編輯在巴黎深入採訪全世界最知名的電影雜誌《電影筆記》,探討電影與雜誌在這個時代的意義。(VERSE另有網路專文訪問了歐洲最有影響力的《哲學月刊》,看他們如何讓哲學介入社會、與公眾對話。)近年大家談永續與循環經濟,W春池計畫如何透過設計讓這些概念走入日常生活? 吳庭安和方序中有深刻對話。這兩年深受注目的創作歌手黃宣來談,為何覺得無聊是最可怕的?本期也深度報導一間很特別的書店:「書屋花甲X而立書店」。他們嘗試以書店形式搭建一個對精神疾病更友善的平台,陪伴每一個在生命路上跌倒的人,讀來令人動容。
在苗栗苑裡,這個看似尋常的小鎮其實蘊藏豐厚的歷史文化密碼,更在知名的藺草之外編織著獨特的身份認同。而移居台東長濱的創作歌手以莉.高露說這是一座發光的小鎮,為什麼?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好初早餐」又如何成為大台北地區最酷、最有企劃力的早餐店?如同每次Creative Dining都有聯名產品,這次好初則為《VERSE》的讀者獨家設計「好QQQQ三明治」(到底是有多Q呢?)。
3月開始試營運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將是台灣的新文化地標,我們在長訪談中聽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分享她如何從少女時期走進劇場,到現在對北藝中心培養創作新生代的願景。她說的好:關鍵不是走出國,而是要讓國際走進來。
來自南台灣的硬式設計以材料出發,以文學想像為根基,為全台許多知名餐廳創造強烈而迷人的室內設計風格,本期報導了這個非常有想法的設計單位。他們的最新作品就在北藝中心一樓,叫VERSE baR,四月開始試營運。
是的,VERSE從一本雜誌、一個媒體,延伸成為一個實體空間,一個以歐美街頭書報攤的概念出發,結合販賣飲食與雜誌的混種文化場所。劇院二樓即將還會有青鳥書店。
歡迎來到VERSE baR喝上一杯好咖啡或啤酒,帶上一本關於台灣文化故事的《VERSE》雜誌,然後準備進場看劇,或去士林夜市,或只是在這晃蕩。
不論是在擁有新面貌的圖書館,或者是這個滿是雜誌的VERSE baR,我們都會看到書本的安頓場所有更多的可能,而我們會依然虔誠,但更加愉悅地,享受閱讀。
Cheers.
——VERSE社長暨總編輯 張鐵志